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修订版、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和Beck抑郁问卷对500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用SPSS12.0和Lisrel 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完美主义的消极维度部分中介了依恋焦虑和抑郁间的关系、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和抑郁间的关系,完美主义的积极维度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抑郁都不相关。结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促进了完美主义消极维度的形成,进而加重个体的抑郁。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考虑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对消极成分与抑郁间关系调节效应的情况下,探讨自尊在完美主义的消极成分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自尊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对488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 12.0和Lisrel 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整合模型中高标准调节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自尊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结论:在控制了高标准对差异和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的情况下,自尊仍然部分中介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怜悯、完美主义和反刍思维,这三个同属于个体认知范畴的变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于抑郁症状的不同作用。方法:通过自我报告量表,让267名被试完成了自我怜悯、反刍思维、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状的测量,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自我怜悯和积极完美主义对抑郁有显著的负效应,消极完美主义对抑郁有显著的正效应,自我怜悯在消极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时,自我怜悯对反刍思维有负向影响,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对反刍思维有正向影响。结论:自我怜悯、完美主义和反刍思维对抑郁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需在临床应用中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考虑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的调节效应的情况下,探讨回避应对在完美主义的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应付方式问卷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在整合模型中高标准调节了差异和回避应对的关系,回避应对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结论:在控制了高标准对差异和回避应对的调节效应后,回避应对仍然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激、倦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倦怠和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倦怠量表、生活事件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倦怠与生活事件和抑郁的相关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1);生活琐事、倦怠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同时生活琐事通过倦怠对抑郁的作用显著。结论:倦怠是生活琐事和抑郁的中介变量,初步验证了“应激-倦怠-抑郁”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对228名大学生施测《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SCL-90人际关系敏感分测验》、《Beck抑郁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结果①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这些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5),条理性则存在负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1);③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和父母期望对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5,P<0.05和Beta=0.13,P<0.05);④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完美主义对自杀意念无显著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的理论框架下,考察不同完美主义维度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湖南省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206名,每位参加者被要求先后参加两次测试,两次测试时间间隔4个月.第—次测试选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PS-R)、贝克抑郁问卷(BDI)、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状态焦虑问卷(S-A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第二次测试选用贝克抑郁问卷(BDI).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心理症状学指标显著正相关(Pr=0.36,0.46,0.58;P<0.001),而适应性完美主义与积极心理指标显著正相关(Pr=0.22,0.32,0.33;P<0.01).横断面研究显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中的差异性、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因子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372,P<0.001;β=0.264,P<0.01);适应性完美主义各因子均不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P>0.05).纵向研究结果显示,完美主义各因子均不能显著地预测4个月后抑郁水平的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支持了完美主义的双重过程模型.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中的差异性、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因子能显著的正向预测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8.
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根据抑郁障碍的社会认知理论[1],应激在抑郁障碍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2,3],紧张性生活事件和认知评价都对抑郁障碍的产生及其程度造成影响。但是,应激源、认知评价和抑郁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抑郁障碍可以由应激源而致,也可以导致抑郁个体经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它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导致个体对应激源作出歪曲的评价。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很难弄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为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采用短期纵向研究法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在浙江中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心理系选…  相似文献   

9.
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及人格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考察完美主义在控制个体的焦虑水平后对抑郁的影响,并且探索该过程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方法:使用由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FMPS),Beck抑郁问卷(BDI),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自评焦虑问卷(SAS)N成的结构问卷对北京和西安共8所大学的407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分层回归表明“行为迟疑”和“错误在意”两个消极完美主义维度在控制焦虑水平后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合作性”人格在“条理组织”对抑郁的影响过程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各维度对抑郁有不同的影响,干预时应结合个体自身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完美主义是预测成年群体消极心理效应的重要个体差异指标[1],成年人的一般完美主义倾向与消极情感[1],包括抑郁、焦虑和敌意[2]呈正相关.杨宏飞等[3 ]就完美主义对正向情绪的研究表明,压力对消极完美主义和生活满意度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选择抑郁、焦虑两个负面情绪指标,探索压力对完美主义与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考虑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对消极成分和抑郁间关系调节效应的情况下,探讨人际琐事和成就琐事在完美主义的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大学生应激源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分两次进行集体施测,测试间隔7周.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整合模型中高标准调节了差异和琐事间的关系,人际琐事和成就琐事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高标准直接预测了成就琐事,而没有直接预测人际琐事.结论:高标准与成就琐事相互作用从而预测抑郁,虽然差异与抑郁存在相关,但并未发现支持其作为特殊易感性因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归因风格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相关显著(P<0.005),应激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32,P<0.001),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19,P<0.001);2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与应激的交互作用项的R2改变显著(△R2=0.061,P<0.001).结论 心理应激和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对应激与抑郁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缓冲应激对抑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无条件自我接纳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无条件自我接纳问卷(USAQ),Beck抑郁问卷(BDI)对67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与抑郁情绪无显著相关;完美主义差异维度可正向预测抑郁情绪。②有条件自我接纳可部分中介完美主义差异维度与抑郁的关系。结论:有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培养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的高水平无条件自我接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完美主义量表、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河南省7所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在是否独生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自杀意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完美主义及其维度、自尊、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并且完美主义的4个维度——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条理性,自尊和自我和谐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结论应采取措消除完美主义的消极影响,培养适中的自尊水平和自我和谐的人格,降低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验性别作为第三方变量在应激和抑郁情绪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对7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应激可以解释抑郁10.3%的变异量,性别未能进入回归方程。交互作用项"性别×应激"的回归系数在以抑郁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未达到显著性水平(β=-0.044,t=-1.263,P=0.207),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R2)亦未达到显著性水平(△R2=0.002,P=0.207)。结论性别不能调节应激对抑郁的效应,即应激对抑郁的效应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杨宏飞修订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中文版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79,P0.05),完美主义个人标准、怀疑行动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37,P0.05;t=7.414,P0.01);2自评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关注错误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0.0001,P0.001;t=0.001,P0.01);3消极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04,P0.05;r=0.243,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因素与消极完美主义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累积的生活事件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及神经质是否对应激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方法:共有7399名在校大学生完成了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量表。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应激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作用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结果:大学生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以及童年创伤事件对其抑郁程度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神经质会对应激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18),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在应激状态下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结论:应激性事件会显著增加个体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神经质调节了应激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梦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完美主义量表与内容分析技术对525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 在梦的内容的正性情绪和异性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P<0.01),完美主义的完美期待和高标准因子对梦的内容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R2=0.24,P<0.01).结论 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以南京3所大学的49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自尊量表(SES)以及应付方式问卷施测,用SPSS与AMO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显示完美主义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的部分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χ2=135.146、df=33、χ2/df=4.095、RMSEA=0.079、CFI=0.937、NFI=0.920。各项指标比较理想,较准确的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自尊在完美主义与消极应对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较好地缓解了完美主义者高标准没有达到时的负性心理,使其向积极的情绪转化,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