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地佐辛罗哌卡因混合液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A S AⅠ-Ⅱ级,均采用颈丛麻醉.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组(A组)和单纯应用罗哌卡因组(B组).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辅助用药情况.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及RR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镇痛效果好.对甲状腺手术的心血管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8例ASAⅠ或Ⅱ级、接受颈丛神经阻滞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仅注入0.33%罗哌卡因15ml。B组39例,注入0.33%罗哌卡因15ml+地佐辛5mg,总共16ml。麻醉成功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和不同时间VAS评分。结果 B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时可减轻疼痛,降低牵拉反应,延长镇痛时间,改善镇痛效果,减少术中及术后手术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徐维安  高健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120-12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中颈神经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L,n=62)和0.25%布比卡因组(BL,n=62)分别施行颈神经丛阻滞,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min和30min、分离瘤体时、术后10min几个时点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效果(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min及30minBL组病人的SBP、DBP、HR升高明显(P<0.05),分离瘤体标本时2组病人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罗哌卡因行颈神经丛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颈神经丛阻滞较为适应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80例,颈丛阻滞药液为1%利多卡因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30ml。随机分为A、B、C、D4组,A组在颈丛阻滞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1mg/kg;B组加舒芬太尼0.2μg/kg;C组加艾司洛尔1mg/kg、舒芬太尼0.2μg,/kg;D组(对照组)不加药物。观察阻滞后5、15、30min时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颈丛阻滞后15—30min,与颈丛阻滞前比较,A、B、D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C组的血压和心率相对平稳,无明显变化(P〉0.05),B、C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A、D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满意度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朝辉  孙传良  黄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9-2670,2676
目的:以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三种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入室20min后行双侧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用0.25%布比卡因(A组),0.25%罗哌卡因(B组),0.25%左旋布比卡因(C组),三组均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混合液共20ml。每侧C4横突注药6ml,后退针至颈阔肌表面扇形注射4ml,双侧同时阻滞。记录颈丛神经阻滞前(T0)、颈丛神经阻滞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时的SBP、DBP、HR、SpO2。结果:T1~T4时三组SBP、DBP、HR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0~T4时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O2三组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维持于95%以上。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增强麻醉效果,并使循环更趋稳定,但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安全性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6.
尹文亮  李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51+153-151,153
目的研究0.25mg/mL布托啡诺复合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麻醉下锁骨中段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中段骨折或内固定物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0.25%罗哌卡因+0.25mg/mL布托啡诺20mL,颈深丛8mL、颈浅丛12 mL;B组0.25%罗哌卡因20mL,颈深丛8mL、颈浅丛12mL。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术后2、4、6、8、10h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结论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镇痛时间延长、不加重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辅助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40例,随机分成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氟哌利多与芬太尼组)各20例。对行颈丛阻滞观察麻醉前(T0)、阻滞后5min(T1)、切皮时(T2)、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3)、切除甲状腺时(T4)、术毕(T5)各时间段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麻醉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BP、HR、SpO2基本稳定,B组与A组比较,分离甲状腺及切除甲状腺时BP、HR升高明显(P〈0.05);术中VSA评分两组比较,A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神经阻滞组(A组,45例)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组(B组,45例),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手术前后SBP、DBP、HR、SPO,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组内比较,A组SBP、DBP、SBP、DBP、HR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SBP、DBP在手术开始前有所升高,手术开始后和HR均缓慢下降并维持较为恒定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SBP、DBP、HR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B组SPO: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变化不大。A组与B组比较,麻醉镇静、镇痛、手术满意度等均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中可控性好、安全有效、镇静、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罗帕卡因复合地佐辛注射液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将150例需要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锁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0.5%的罗哌卡因35ml;B组0.5%的罗哌卡因35ml完成麻醉后,经静脉给予地佐辛注射液0.1mg/kg,C组0.5%的罗哌卡因35ml中加入地佐辛注射液0.1mg/k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问、镇痛的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感觉阻滞时问和镇痛持续时间C组比A、B两组长(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明显差别(P>0.05),B组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的发生高于A、C两组.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注射液用于经肌间沟行神经阻滞时能明显增强效果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且不良发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异丙酚和芬太尼合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的镇静、遗忘、并发症及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等,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协会(ASA)麻醉分级,也称为麻醉分级的Ⅰ-Ⅱ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于颈丛阻滞前5min缓慢静注咪唑安定1.52.0mg,颈丛阻滞后微量泵输注异丙酚3mg/(kg·h)、芬太尼1.125μg/(kg·h)。A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缓慢静注异丙酚1 mg/kg、芬太尼0.05mg,继以异丙酚42.0mg,颈丛阻滞后微量泵输注异丙酚3mg/(kg·h)、芬太尼1.125μg/(kg·h)。A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缓慢静注异丙酚1 mg/kg、芬太尼0.05mg,继以异丙酚46mg/(kg·h)输注维持。监测并记录入室时(T0)、颈丛阻滞后10min(T1)、20min(T2)、30min(T3)、手术开始后30min(T4)及术毕(T5)时的BP、HR和SpO2,并计算MAP。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术后遗忘程度。结果:与T0比较,A组患者在T1、T2、T3时MAP显著升高、HR显著加快(P<0.01),B组患者术中MAP、HR变化不明显(P>0.05);B组MAP、HR在T1、T2、T3时明显低于A组(P<0.01)。A组呼吸暂停发生率(36.7%)明显高于B组(0%)(P<0.01)。B组患者术后颈丛阻滞操作遗忘率和手术过程的Ⅲ级遗忘率高于A组(P<0.01)。结论: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异丙酚和芬太尼合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镇静效果满意,能有效抑制颈丛阻滞后的心血管反应,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术后对颈丛阻滞操作和手术过程遗忘作用强,可提高患者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2.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超  张礼梅  赵强  王立 《四川医学》2010,31(11):1625-1627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改良颈浅丛阻滞法(即将局麻药注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阻滞双侧颈浅丛。观察2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对抬头肌力的影响及并发症。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R组为(6.33 ±0.92) min,B组为(4.75 ±0.9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阻滞麻醉有效率R组为95.0%,B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B组在T2、T3时间点HR均增快(P < 0.05和P < 0.01)。2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DBP、SpO2均较T0升高(P < 0.05~P < 0.01),2组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有4例发生抬头肌力减弱,但头颈仍能自主活动;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杨清存  冯艳平 《中原医刊》2013,(23):101-103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地佐辛对提高开胸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质量的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n=20):P组: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5m1);D组: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PD组: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5ml)+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于麻醉前(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1min(T3)、拔管后5rain(T4)时记录呼吸(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苏醒、拔管时间。评估拔管后5min时的躁动(RS)评分、镇静(RSS)评分,和舒适(BCS)评分。结果与PD组相比,P组他、T3时刻HR增快,MAP增高;RS评分增高,与D组、P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苏醒、拔管时间延长,RSS评分增高,与P组、P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BCS评分增高,与P组、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10min帕瑞昔布钠40mg复合术毕前20min0.1mg/kg地佐辛静注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有满意的麻醉恢复期循环变化,且不影响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苏醒质量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改良颈丛阻滞,能否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方法:择期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70例,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用改良颈丛阻滞(患侧阻滞深丛,双侧阻滞浅丛),观察组(A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含芬太尼1μg/kg;对照组(B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两组局麻药均加入地塞米松5mg。连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心血管副反应(BP升高、HR增快)情况。结果:研究组阻滞效果达优率高于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作用时间比对照组延长(P<0.05),研究组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可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地佐辛对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脐以下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脐以下手术的患儿60例,分成D组和C组,每组30例,开通静脉后给予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入睡后给予骶管阻滞1%利多卡因1ml/kg,手术切皮前D组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不给任何镇痛药.记录两组氯胺酮用量、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喉痉挛、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情况.记录手术前、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结果 D组的氯胺酮用量少于C组,清醒时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后单次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以增强骶管阻滞的效果,减少术中追加氯胺酮的用量,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穴位镇痛对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20例.在0.375%布比卡因颈丛阻滞下,B组则在切皮前10 min于两侧合谷穴分别注入含哌替啶50 mg的5%葡萄糖溶液4 ml,共8 ml.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两组麻醉后SBP、DBP和HR均上升(P<0.01或P<0.05);与A组相比,B组麻醉后SBP、DBP和HR较低;麻醉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穴位镇痛可增强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减轻术中甲状腺和气管的牵拉反应,抑制颈丛阻滞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8.
王昆  李成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99-101,103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静脉注射与罗哌卡因复合对颈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罗哌卡因颈丛阻滞下甲状腺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在颈丛阻滞前2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A组和B组同时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μkg和舒芬太尼0.1μg/kg,C组阻滞液中含有舒芬太尼0.1μg/kg。术中根据患者的反应静脉注射相应的阿片类药物。结果三组患者术中知晓、麻醉满意度和术后镇痛需要相似。结论用于改善颈丛阻滞的效果,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注射有相似的效果.与罗哌卡因复合应用并不比静脉注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陈菲  王忠慧 《现代医学》2014,(4):398-400
目的:观察比较地佐辛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颈锥切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宫颈不典型增生Ⅱ~Ⅲ级、需进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仅注射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静脉注射地佐辛后给予丙泊酚;C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后给予丙泊酚。监测手术前(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结束(T3)3个时间点的平均血压(M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记录手术丙泊酚用量、术毕苏醒时间、术后15 min疼痛评分(VAS)以及术中体动反应等情况。结果:手术开始后(T2)A、C组的MBP、HR、RR与基础值(T1)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B组心血管反应较小。B组体动发生率、VAS和丙泊酚总量明显小于A组(P〈0.05),而B组SpO2〈90%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C两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用于宫颈锥切术,且麻醉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丙泊酚,术中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