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本文探讨气压灌肠对小儿肠套叠的规范化诊疗模式之下的诊疗效果,用来提高肠套叠诊断的治愈机率,以防意外事故发生及医惠纠纷.方法 对100例临床诊断为肠套叠患儿的空气灌肠点片及复住影像作分析.结果 空气灌肠后所有病例中均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应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气压灌肠使93例成功复位,成功率达93%.无一例发生意外及医患纠纷.结论 应遵循规范诊疗方法,应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对肠套叠的诊断,极具较高的准确性.而且透视下空气灌肠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安全、较快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价康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法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优点。方法:利用空气灌肠复位器在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对44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进行治疗。结果:整复成功424例,成功率95.3%,灌肠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整复失败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结论: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法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效果与透视下空气灌肠无显著差异,并可以避免射线危害,减少人员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2例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结果:322例在空气灌肠中见软组织阴影,20例肠道未见软组织阴影,316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结论:空气灌肠可以明确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钱斌  鲍健  陈宏伟 《职业与健康》2011,27(2):235-236
目的比较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使用自动控制压力的肠套叠复位机,对238例肠套叠患儿分别进行空气灌肠及钡剂灌肠诊断及整复治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空气灌肠组确诊率98%、复位率97%,平均耗时20 min;行钡剂灌肠组确诊率98%,复位率93%,1例肠穿孔,平均耗时50 min。结论两者的确诊率均较高,但空气灌肠复位率稍高于钡剂灌肠,同时更方便、快捷、安全。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无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整复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总结经验及技巧,提高整复率。方法应用GB-201型自动遥控灌肠机对338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整复。结果整复成功316例,整复失败22例,整复成功率93.49%,整复失败者均经手术复位。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可靠的治疗手段,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要点与规范化方案。方法 分析总结台州市立医院2016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469例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规范化治疗效果,及DSA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操作经验,建立完善标准化诊疗流程。结果 按照规范化方案治疗该组病例成功率99.15%(465/469),复发率3.01%(14/465),未见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无医疗纠纷、投诉;确立了相应的儿童急性肠套叠规范治疗流程。结论 儿童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术规范化方案的确立有利于该诊疗技术高效、安全进行,为标准化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乙肠套叠的X线表现,提高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经灌肠诊断性治疗。结果1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率85%。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降低。结论及时发现小儿肠套叠有助于提高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小儿外科中小儿肠套叠是一类常见的急腹症,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回盲型肠套叠发病率最高,占小儿肠套叠的90%以上。本文对本院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9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空气灌肠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围灌肠期护理的方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96例患儿中整复成功的为94例,成功率为97.91%,对照组96例患儿中整复成功的为86例,成功率为89.58%,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于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的整复效果可以通过围灌肠期护理的方式得到提升,精心的围灌肠期护理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初诊CT检查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观察患儿行空气灌肠术病例的确诊与治疗情况,统计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分析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空气灌肠的必要性以及临床价值和意义。结果:本组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术,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经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排除2例。结论: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效果明显,诊断率高,安全性高,有治疗作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曾志 《工企医刊》2010,23(5):31-32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82例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中成功复位的有163例,失败的有19例。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首选的非外科治疗的方法,整复率接近90%,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射线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我院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治疗的肠套叠患儿230例及2012-2013年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352例,比较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穿孔率。结果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347例,失败5例,成功率98.6%;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复位225例,失败5例,成功率97.8%。结论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时间短,无辐射,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治方法,为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8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113例,成功率为95.8%。灌肠复位过程中未发生肠穿孔等并发症,5例灌肠复位失败者改行手术治疗。在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113例患儿中,有10例为肠套叠复发患儿,其中8例1年间复发2次,1例复发3次,1例复发5次。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有效安全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空气灌肠、适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彭娟  王军 《泰山卫生》2004,28(1):19-20
2002年11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进修期间用空气灌肠成功地诊疗小儿肠套叠10例,均全愈出院。现就其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数字X线机监视下行空气整复的12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对其整复成功率与肠套叠发生时间、原始套头位置及形态等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经空气整复成功112例(87.5%),原始套头在盲升结肠、肝曲及横结肠、脾曲及降结肠以远的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6.1%(49/51)、89.1%(57/64)、46.2%(6/13),原始套头在脾曲及降结肠以远的整复成功率显著低于盲升结肠(P<0.05);套叠时间<25 h的整复成功率为96.7%(59/61),25~48 h为87.8%(43/49),>48 h为55.6%(10/18),套叠时间>48 h的整复成功率显著低于≤48 h者(P<0.05).结论 新型数字X线机监视下空气灌肠技术是小儿肠套叠最重要的X线诊断方法,也是最佳治疗方式.其成功与否与套叠时间、原始套头位置和形态以及整复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而引起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的一种急症.其发病率占婴幼儿肠梗阻的首位,以2岁以下特别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最多见,男孩比女孩多2倍左右.空气灌肠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以及时加压整复治疗.自1998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空气灌肠对157例婴幼儿肠套叠进行影像学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119例经彩超诊断,7例彩超未诊断但临床怀疑,经空气灌肠诊断。121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其中11例中转手术,5例发病超过48h,直接手术治疗。结果 11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6例经手术治疗,均顺利恢复。结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彩超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及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分别接受钡剂灌肠整复和空气灌肠整复,比较两组患儿的整复成功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整复成功15例,二次整复成功10例,转行外科手术2例,整复成功率92.6%;对照组患儿一次整复成功10例,二次整复成功9例,转行外科手术8例,整复成功率7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对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儿满意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钡剂灌肠整复在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成功行空气灌肠整复的25例急性小儿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急性小儿肠套叠多层螺旋CT均能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冠失状位、MPR重建能直观显示套叠的部位及套管结构,出现的靶征14例、肾形征及彗星尾征13例、双肠管征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快捷、准确的诊断方法,对其早期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谭宜军 《现代保健》2009,(32):164-165
目的通过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探讨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复位,B超对肠套叠检查,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收集笔者所在科室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3岁,均为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复位率为90%,对多种肠套叠影像诊断作比较。结果对小儿肠套叠诊断部分病例腹部平片才有x线征象,B超检查是肠套叠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钡灌肠时可见到钡剂前进受阻呈充盈缺损,在适当压力下,套人部退向回盲部,但由于钡灌肠对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还有穿孔的危险,现在已少用,而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的套人部呈软组织块影。结论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有局限性,钡灌肠对肠套叠有穿孔的危险,应尽量少用,B超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的辅助检查,有关文献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5%左右,而空气灌肠为小儿肠套叠的确诊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而确诊后能行复位治疗的,即可在透视中空气灌肠,复位率为90%。快速、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放射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小儿肠套叠的各种诊断以及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44例经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144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139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100例,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97例;复位前144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139例;碳剂实验144例(6-8h)排便有碳剂139例,无碳剂排出5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139例,复位成功率96.5%。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诊断、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