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卢冰贤  周云英 《中国校医》2011,25(12):907-908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发病2 hAMI组与对照组比较,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4 h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Myo、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8 h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Myo、CK-MB、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Myo+CK-MB 2项或3项联合检测,更能提高特异性,cTnI+Myo+CK-MB在发病4 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4.26%(27/61),90.16%(55/61),发病8 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具有很高的诊断率。结论联合监测Myo、cTnI、CK-MB可提高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对再梗死发生、预后及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红蛋白(Myo)测定在诊治窒息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HIM)的价值。方法:测定西宁地区新生儿HIM轻、重度窒息组(104例)和对照组(38例)CK-MB、cTnI和Myo水平。结果:与正常新生儿比较,轻、重度窒息组CK-MB、cTnI和Myo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轻、重度度窒息组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窒息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Myo灵敏度最高,cTnI特异性最强,CK-MB、cTnI和Myo 3项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2.5%。结论:联合测定CK-MB、cTnI和Myo 3项指标有助于HIM的早期诊断、程度估计、预后及转归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s-C)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MI患者59例作为AMI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10例作为健康组,统计分析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NT-proBNP、Cys-C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其对AMI的诊断价值. 结果 AMI组NT-proBNP、Cys-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对AMI诊断敏感度为85.23%,特异度为88.59%,准确度为91.36%,Cys-C诊断敏感度为77.46%,特异度为83.47%,准确度为85.27%,联合诊断敏感度为88.13%,特异度为91.04%,准确度为96.34%. 结论 NT-proBNP、Cys-C均可作为诊断AMI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雷锐  李志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4):519-520+523
目的 探索冠状动脉CTA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b)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疑似早期AMI患者8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K-MB、cTnI、Mb指标,试验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CTA检查;比较两组CK-MB、cTnI、Mb水平差异;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 试验组血清cTnI、CK-MB、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试验组中阳性70例,阴性10例。血清cTnI、CK-MB、Mb联合冠脉CTA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各血清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联合CK-MB、cTnI以Mb诊断早期AMI的价值较高,可显著减少漏诊、误诊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和生化分析方法对55例临床确诊AMI的病人入院后2~48小时进行cTnI、Mb、CK-MB动态检测.结果 cTnI阳性率100%,Mb阳性率100%,CK-MB阳性率93%.结论 cTnI、Mb、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6 h以内以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83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AMI组32例,非AMI组5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者33例,非心源性胸痛18例,健康对照组40例。利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lbumin cobalt binding test,ACB)原理间接测定IMA含量。探讨IMA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并与传统的心肌标志物MYO、CK-MB、cTnI进行比较。结果应用ROC曲线分析所得IMA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截断值为67.08 U/ml,发病6 h以内IMA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1.25%、47.06%、80%、60.24%。其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MYO、CK-MB和cTnI。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AMI的早期识别,较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更好的诊断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和生化分析方法对55例临床确诊AMI的病人入院后2~48小时进行cTnI、Mb、CK-MB动态检测。结果cTnI阳性率100%,Mb阳性率100%,CK-MB阳性率93%。结论cTnI、Mb、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PB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15例发病6 h内的胸痛患者,其中AMI患者45例(AMI组),非AMI患者70例(非AMI组).非AMI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3例、非心源性胸痛17例;选择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发病0~6 h的血浆GPBB水平,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上述指标诊断发病0~3 h和0~6 h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在O~3 h和0~6 h时间段,GPBB诊断AMI的灵敏度(64.29%、88.89%)显著高于cTnI(28.57%、60.00%)和CK-MB(21.43%、64.44%),P均<0.05;与MYO(71.43%、7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0~3 h和0~6h时间段GPBB诊断AMI的准确度(80.77%、89.57%)显著高于cTnI(61.54%、81.74%)、CK-MB(50.00%、75.65%)和MYO(73.08%、73.91%),P均<0.05.结论 GPBB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诊断准确度优于cTnI、CK-MB和MYO.  相似文献   

9.
刘佳 《医疗装备》2022,(22):54-56
目的 分析血清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肌红蛋白(MYO)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6例AMI患者作为试验组,以1︰1配比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LDH、AST、CK、CK-MB、BNP、MYO及cTnI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 试验组血清LDH、AST、CK、CK-MB、BNP、MYO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心肌酶谱、BNP、MYO及cTnI联合检测诊断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健康体检者,AMI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谱、BNP、MYO及cTnI水平升高,且以上指标联合检测诊断AMI的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 Tn I)和肌酸激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100例疑似AM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入院后确诊AMI 54例,NAMI 46例。检测患者的H-FABP、c Tn I、CK-MB水平,分析和比较3种标志物对早期确定AMI诊断意义的差异性。结果 H-FABP检测AMI的灵敏度为88.9%,高于c Tn 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检测AMI的特异度为91.3%,高于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ABP检测AMI的阴性预测率为87.5%,高于c Tn I以及CK-MB;H-FABP检测AMI的阳性预测率为92.3%,显著高于CK-MB,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检测AMI的正确指数最高,为0.801。结论 H-FABP对早期AMI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可作为可疑AMI患者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发病4~6小时因胸痛疑诊AMI而入住CCU的病人101例,就诊时即刻检测Mb、cTnI及CK-MB,对比分析它们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01例患者最终确诊为AMI66例,三种标志物早期检测比较,Mb的阳性率最高,敏感性及阴性预测价值高于cTnI和CK-MB(P<0.05);cTnI和CK-MB的特异性高于Mb(P<0.01),而以cTnI特异性最好。结论 以三种标志物Mb、cTnI和CK-MB为组合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或排除AMI,方法快速、简便,适于在基层医院及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血浆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AMI组、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PCR)检测UCA1,比较两组入院后0~2、2~6、6~12、12~24、24~48、48~72、72~96 h血浆UCA1及CK-MB、cTnI水平,分析AMI组中合并不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UCA1、CK-MB、cTnI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UCA1整体表达水平下调,且AMI组入院后0~48 h UCA1低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UCA1在6~12 h降至最低(P<0.05),后升高(P<0.05),至入院后48~72 h、72~96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入院后2~48 h CK-MB、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K-MB在6~12 h达峰值,cTnI在12~24 h达峰值(P<0.05);AMI组中单纯A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2种及以上患者UCA1、CK-MB、cTnI表达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12 h UCA1诊断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42%、83.14%、86.11%、0.954,均较CK-MB、cTnI高。结论 AMI患者发病后血浆UCA1表达水平可作为其潜在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尤其在入院后6~12 h的UCA1有较高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联合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cTnI)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①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因胸痛症状收治住院的62例疑似心梗患者,在胸痛发作后采静脉血1次,采血后立刻分离出血清并且进行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按WHO标准分为AMI组和心梗疑似组。②采用免疫金标法对心梗疑似患者于发病后不同时间进行心肌标志物( CK-MB、Mb、cTnI)的快速检测。结果①AMI组血清CK-MB、Mb、cTn-I的浓度均高于心梗疑似对照组(P<0.01)。②AMI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2.8%,均高于心肌酶谱的敏感度(67.7%)和特异度(70.5%)。联合检测CK-MB、Mb、cTn-I在保证敏感度的前提下提高了方法的特异度。结论 AMI组血清CK-MB、Mb、cT-nI的浓度均高于心梗疑似组(P<0.01)。②在常见的心肌标志物可以取代心肌酶谱对心肌损伤做出诊断,及时检验检测系统对于 AMI的及时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2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患者,采用快速检测法检测患者发病0~3h、3~6h和6h后血清的H-FABP,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H-FABP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在0~3h(66.7%)和3~6h(100%)时间段显著高于cTnI(33.3%、66.7%)和CK-MB(0%、61%);在诊断特异性上,H-FABP高于cTnI,比CK-MB低;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高达94.15%。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更适合于临床AM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2例AMI患者采用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以对照区和检测区均有显色带者为阳性,并作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比较.结果 以胸痛0~3 h,4~6 h两个时段观察其灵敏度,cTnI为56.7%和96.2%;cTnT为50.0%和92.3%.特异度cTnI为100.0%和96.2%;cTnT为100.0%和90.4%.cTnI灵敏度高于cTnT,特异度cTnI与cTn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AMI急性胸痛患者可同时进行cTnI和cTnT检测,有利于AMI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7,(10):1545-1548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痛发作3h以内就诊的患者150例,分别于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水平变化,并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患者发作≤8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患者在胸痛发作3个时间段内血清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05),非AMI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患者发作0~3 h内H-FABP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比cTnI、CKMB和MYO高(P<0.05);3~6 h内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在4者当中最高(P<0.05)。胸痛发作≤8 h,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94.1%)。结论 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在早期AMI诊断方面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化心肌标志物。胸痛发作≤8 h时,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优于传统的cTnI+CK-MB+MYO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胸痛就诊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采用免疫胶体金渗透方法定性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发病3 h内和12 h后血浆的H-FABP,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进行比较。结果H-FABP对AMI发病3 h内的诊断阳性率为90.2%,与其他两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发病12 h后阳性率为12.3%,明显低于另两项指标。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TnI、CK-M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nI与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酶免疫法分别测定48例AMI患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1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cTnI和CK-MB。结果AMI组cTnI和CK-MB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TnI与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血液中清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对AM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52例临床征象高度可疑的AMI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检测cTnI、Mb和CK-MB,比较它们各自及联合检测时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胸痛发作后3 h~6 h内,cTnI、Mb、CK-MB及三项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5%、57.1%、63.7%和92.5%,特异性分别为85.7%、62.5%、82.2%和76.3%;在胸痛发作后6 h~12 h内,cT-nI、Mb、CK-MB及三项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2%、66.7%、66.7%和87.8%,特异性分别为89.3%、66.1%、76.2%和77.5%;在胸痛发作后12 h~24 h内,cTnI、Mb、CK-MB及三项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3%、88%、83.4%和98.7%,特异性分别为96.5%、53.3%、95.3%和77.8%。结论:cTnI、Mb和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实验室检测的敏感性,有助于对AM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梁明  陈星  苗文娟 《中国校医》2014,(4):260-262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磷酸肌酸激酶(MMB)检测在心肌梗死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1例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AMI组发病后2h和4h的H-FAB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及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分析H-FABP及CK-MB在心肌梗死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各时间点血清心肌标志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FABP和CK-MB含量升高时间、峰值时间及恢复时间均短于cTnI和MYO,但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cTnI和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中H-FABP含量高于35μg/L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9%(7/27),低于35μg/L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和CK-MB在心梗发作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且血清H-FABP含量较高的患者预后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