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3岁。因排尿费力两年为主诉入院,病人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费力、无血尿、脓尿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神情语明,T36.5C,P84次/分.20次/分,BP150/105mmHg,心肺无异常。双肾未触及.肾区无叩痛,无压痛,耻骨上区可触及约4cm×4cm大小的肿物,质硬无压痛。膀胱镜检见.膀胱底部三角区可见一半球形肿物突入膀胱内,大小约5cm×5cm,膀胱黏膜正常。盆腔CT回报:盆腔占位,子宫肌瘤可能性大,建议做CT强化进一步确诊。手术中妇科会诊,排除子宫肌瘤.行膀胱肿瘤剥离术,切开膀胱壁.钝性分离肿物直至膀胱三角区,可见肿瘤大小约:9cm×9cm×8cm.表面光滑,质地软。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沈阳市人,职员。发现膀胱结石35年,间断肉眼血尿伴尿痛1年余,于2005-04-08入院。体检下腹部可扪及边界较清楚、质硬、无活动度的包块。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探查术,术中见膀胱结石约9cm×8cm×7cm,表面欠光滑,底部较固定,完整取出。膀胱右侧壁肿瘤广泛浸润至盆壁,姑息性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膀胱腺癌。术后未行化疗,10个月仍生存。2讨论膀胱结石一般体积较小。本例结石约9cm×8cm×7cm,是少见的巨大结石。由于病程长、结石巨大、患者未能及时就医,结石长期存留刺…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自然头胎分娩后8个月无意中触及下腹部包块而就诊。入院检查:于耻骨联合上一指扪及约6·0cm×5·0cm的较硬包块,活动度差。超声示:于膀胱前方探及约6·5cm×4·5cm×3·3cm均质中等偏低回声团块,形态欠规整,呈分叶状,边界清,膀胱前壁受压略变形,推之不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 7岁。10年前感尿频、尿急、尿线变细,每日排尿达7~8次,以夜间为明显。2年前症状加重,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经口服止血药物后好转。1周前排尿困难加重,排尿呈滴沥状,尿不尽感明显,再次出现肉眼血尿入院。入院查体:肛检前列腺约鸭蛋大,质韧、中央沟消失、未触及结节、上界触不清、无压痛。B超提示:前列腺约7cm×6cm×4 9cm ,膀胱三角区探及2cm×3 5cm包块,尿常规:RBC :( )。膀胱镜检查;前列腺增生,膀胱三角区可见约2cm×3 5cm条索状新生物,色红润、无菜花状表现。取活检报告:膀胱黏膜。行经膀胱前列腺摘除及膀胱息肉切除术。术…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5岁。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伴血块1月入院。超声检查:膀胱后壁探及约6.5cm×5.0cm大小的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临床诊断:膀胱肿瘤。给予手术治疗术中见膀胱右后壁有一6.5cm×5.0cm大小菜花样肿块。术后病理检查:巨检中灰白灰红色结节状肿物1个,大小8.0cm×6.5cm×3.5cm,切面灰白灰黄色,部分区域呈鱼肉状。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排列,异型性明显,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间可见粘液分布,部分区域可见席纹状排列。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组织:CK(-)、Actin(-)、Desmin(-)、…  相似文献   

6.
周经厚 《云南医药》2013,(5):461-462
<正>病例患者,男,34岁。血尿,膀胱镜发现膀胱肿物5d。手术切除肿物及部分膀胱送检。病理检查:肿物大小?6cm×5cm×5cm,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边界欠清。显微镜下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栅栏状,类似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核分裂数4个/50HP。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117+SMA+Calponin+S-100+CD57小灶+。病理诊断:膀胱胃肠间质瘤,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7.
膀胱肉瘤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77岁,因全程肉眼血尿7天于2005-02-26入院。B超检查显示:膀胱左侧壁有一2.5cm×2.5cm低回声团块。膀胱镜检查见左输尿管口上方膀胱左侧壁有一2.5cm×2.5cm广基肿瘤,肿瘤表面无绒毛,有坏死。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功能正常,肾盂及输尿管形态正常。术前准备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瘤及局部部分膀胱壁切除,可吸收线结节缝合膀胱壁,蒸馏水冲洗切口,尿道留置气囊尿管,缝合膀胱及腹壁切口。术后病理检查可疑膀胱肉瘤,带病理片去沈阳军区总医院会诊,经沈阳市病理研讨会多位病理科主任会诊,并经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阳性,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70岁.主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加重1周,于2006年5月8日入院.患者自诉入院前2个月,出现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洗肉水色,伴有紫红色血块及坏死组织,近1周症状加重.泌尿彩超提示膀胱肿瘤.盆腔CT示膀胱左后壁6.6 cm×5.4 cm×3.7 cm大小不规则肿物,突向膀胱腔内,肿物密度不均,CT值28.5 HU,肿物表面及内部可见钙化,基底侵及肌层.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次,2次查见恶性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及术中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万安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32例,均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32例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留置导尿管5~7d,平均住院7~8d,手术均成功。术后维持膀胱灌注治疗6个月,3个月行膀胱镜检,1年后随访,2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例已行膀胱肿瘤再次电切术,另1例因肿瘤扩散,已行膀胱癌根治术。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经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医生娴熟的操作技术与护士的精心配合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0岁.因发现下腹肿物1月入院.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外阴,于子宫后方触及一肿物,7 cm×6 cm×5 cm,质中等硬,余正常.B超检查:子宫右后方占位.手术探查:腹腔内游离黑色血性腹水1 000ml,左附件正常,右卵巢肿物8 cm×8cm×6 cm,表面有2 cm破口,大网膜、腹膜、膀胱前脂肪内均见大小不同结节.  相似文献   

11.
选择经腹B超、CT、膀胱镜检,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肿瘤157例,着重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其优缺点。 1 资料与结果 157例患者肿瘤大小均在1.0cm以上,最大12cm;肿瘤单发者108例,多发者49例;位于膀胱三角区和两侧壁者142例,其它部位15例。术后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患者,62岁,20年前因子官肌瘤行次全切除术,术后无月经来潮,近半年来自觉小便次数增多,下腹坠胀不适,未诊治.近半月来症状较前加重,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疗效不佳.3d前来我院就诊,B型超声提示:盆腔正中有7cm×8cm×8cm实性包块,结合临床考虑为:(1)宫颈残端肌瘤?(2)附件肿瘤?以"盆腔肿瘤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13.
直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大建 《天津医药》1999,27(1):57-58
直肠平滑肌肿瘤甚为少见,我院自1985~1997年共收治3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25~89岁,中位53.7岁。病程半个月~3年,平均7.8个月。其中直肠平滑肌瘤4例,直肠平滑肌肉瘤33例。 2.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25例,便次增多18例,其中最多每日便次达7~8次。便血13例,其中脓血便1例,粘液便3例。大便干燥4例,稀便7例,便条变细11例。肛门坠痛30例,里急后重12例,下腹胀痛4例,腹水3例,乏力7例,尿频5例,消瘦及体重下降6例。 3.肿瘤大小及位置(1)肿瘤大小:0.5 cm×0.8 cm~小儿头大小,一般为3…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BT)治疗膀胱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经尿道双极电切方法治疗浅表膀胱肿瘤32例,术后化疗药物规律地膀胱灌注.结果:32例膀胱肿瘤均一次性顺利切除,手术时间为15~65 min,平均30 min;术中出血10~150 mL,平均22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 d 出院.随访1~4 a,1例单发肿瘤在术后2 a复发,二次行PKRBT未再复发,2例多发肿瘤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1年内复发,均改为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结论:PKRBT较安全充分地切除了肿瘤,手术并发症低,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一种较好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陶宋词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294-2294
患者男67岁,2007年10月因血尿、尿频、尿急一个月就诊,膀胱镜见“膀胱前壁新生物”,活检提示“膀胱腺癌”,10月7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前壁新生物,约3cm×3cm×2cm”。病理:膀胱腺癌,部分神经内分泌癌。镜检:肿瘤细胞大部分呈肠型腺样排列,中等分化,小灶细胞较小,核染色1条,弥漫排列,部分区域细胞中等大小,圆形,成短梭形,粒大,染色质粗,胞浆丰富,  相似文献   

16.
1临床案例病例1:患儿男,8岁。因反复间断性肉眼血尿约半年,近3d加重并尿频、尿急、尿等待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明显液性分离。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膀胱充盈良好,壁粗糙,其内于右侧膀胱三角区可见一厚壁囊性无回声,大小约2.5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剂量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浅表膀胱癌术后患者 78例 ,术后用丝裂霉素C 40mg加生理盐水 40ml稀释后灌注膀胱 ,保留 2h以上。TURBt术后 4d ,单纯肿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后 7d开始行膀胱系统灌注治疗。灌注时间安排 :前 8w每w1次 (8次 ) ,第 9~ 2 4w每 2w1次 (8次 ) ,以后每月 1次 ,连续 6m(6次 ) ,全疗程共灌注 2 2次。结果  4例于 2年内、1 0例于 3年内复发 ,3年内复发率为 1 7.9%。结论 浅表膀胱癌术后辅以大剂量丝裂霉素C灌注膀胱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2岁,因尿频、排尿困难1个月于2009年6月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B型超声和CT检查均提示膀胱内实质性占位,大小约3.5 cm×2.5 cm.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部右侧1个肿块,突向膀胱腔内,距右侧输尿管口约2.5 cm,肿块表面黏膜光滑未见坏死、溃烂.因取活组织检查困难,改行经膀胱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报告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报告亦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肿瘤无复发,排尿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剂量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浅表膀胱癌术后患者78例,术后用丝裂霉素C 40mg加生理盐水40ml稀释后灌注膀胱,保留2 h以上.TURBt术后4d,单纯肿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后7d开始行膀胱系统灌注治疗.灌注时间安排:前8w每w1次(8次),第9~24w每2w1次(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6m(6次),全疗程共灌注22次.结果 4例于2年内、10例于3年内复发,3年内复发率为17.9%.结论浅表膀胱癌术后辅以大剂量丝裂霉素C灌注膀胱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 女,32岁.主因排尿后下腹痛半年来院就诊.6年前产后半年曾上过节育器.超声检查:膀胱充盈良好,内可见一长约2.5 cm×1.5 cm大小的形似"T"形的强回声,其后伴声影,随着体位改变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