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有效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例)和观察组(n=33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比较两组1年内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死亡事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未出现异常,两组心绞痛、心功能恶化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安全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9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1周内心绞痛控制情况及1个月内临床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1周内中、高危治疗组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高危治疗组1个月内控制临床心血管事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未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随机分为高负荷剂量用药组和对照组。高负荷剂量用药组96例于人院明确诊断后立即开始服用氯吡格雷600mg,后以75mg/d维持,而对照组82例患者则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随即75mg/d。比较两组1年之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及再次人院治疗)的发生率并判断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负荷剂量用药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均P〈0.05)。两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改善其预后,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150 mg/d+阿司匹林l00 mg/d)和对照组(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90 d,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和血细胞异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等主要观察指标和终点事件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氯吡格雷150 mg/d组明显增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l50 mg/d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氯吡格雷75 mg/d相似,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确诊为ACS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植入2个或以上支架,按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ACS治疗,对照组(n=60)给予噻氯吡啶治疗,观察组(n=60)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监测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对照组患者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治疗第4周,对照组1例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复发而再次PCI治疗,观察组患者无出现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7例(11.67%)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为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支架植入术后效果确切,可减少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给两组患者均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入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肌钙蛋白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国产氯吡格雷)和B组(进口氯吡格雷),均于入院后即刻口服负荷量300mg,之后75mg/d。2组病例均给予冠心病常规保守治疗,用药30d观察发病后30d内的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同时监测血小板变化(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在终点事件发生率、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进口氯吡格雷相比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常规治疗加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观察3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并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32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组( A组)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 B组),各16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肌缺血需靶病变再通治疗等),同时观察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再狭窄率、抗血小板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 A组与B组相比,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9.76%比12.00%,P=0.47),靶病变需血运重建(6.92%比8.92%,P=0.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95%比15.92%,P=0.21),A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药品反应发生率更低(12.96%比33.3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类似作用,但前者出血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立普妥等),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观察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测定88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02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与服用后第5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照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分为无反应、低反应和正常反应组。同时观察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服用氯吡格雷前,ACS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4±7.8)%US(56.2±12.1)%,P〈0.05]。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无反应患者、低反应患者的发生率分别是21.6%、27.4%。结论:ACS患者呈现出血小板高聚集状态。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呈现明显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无反应和低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正常反应患者(P〈0.05)。联合支架置入术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多个支架置入术后应用国产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66例本院自2006年10年至2008年3至诊断为ACS行PCI治疗的患者,每个患者置人支架数均I〉2个,所有患者均接受ACS常规治疗,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前给予300mg负荷量、术后长期给予每日75mg维持剂量的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随访术后6个月内,观察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冠脉造影及PCI特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多支架植入术后应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同类进口药物波立维相比,在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肯定,具有较高的效价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24h内)应用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即早期强化降脂组(24h内辛伐他汀40mg/d),常规降脂组(辛伐他汀20mg/d),随访半年,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半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但40mg组与20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总死亡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早期强化降脂组比常规降脂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他汀类药除具有强大降脂作用外,尚具有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稳定病变斑块等非调脂作用,更早更强的降脂治疗能改善ACS的预后。使ACS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抑郁症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93例ACS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氟西汀(fluoxetion)治疗,比较两组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CS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UA已行PCI治疗的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PCI术前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每天1次口服)和治疗组57例(替格瑞洛PCI术前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每天2次口服).分别观察PCI术中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流情况,并对PCI术后病人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治疗组冠脉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6例,治疗组发生AC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卒中(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能改善UA病人PCI术中冠脉血流,降低术后ACS事件的再发生率,并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抑郁症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93例ACS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氟西汀(Fluoxetion)治疗,比较两组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CS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I(Tn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起病后24h内就诊住院的160例NSTEACS患者,TnI阳性者或阴性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随访30d和6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发生率。结果随访30d和6个月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nI阳性治疗组患者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TnI阴性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干预治疗能减少TnI阳性NSTEACS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不能使TnI阴性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I生。方法将8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及硝酸脂类药物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观察组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9.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氯吡格雷联合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h/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阿司匹林抵抗(AR)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AR的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用药后36小时和30天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36小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及靶血管再次重建。用药后36小时实验组未出现心绞痛及心梗,对照组2例出现心绞痛,无心梗发生。用药后30天实验组无心绞痛发作,无心梗发作,对照组5例出现心绞痛,2例出现心梗。用药后36小时,替罗非班组出现2例牙龈出血,对照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用药后30天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无血小板减少发生。两组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降低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