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3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肥厚型心肌病(非对称型肥厚20例、对称型肥厚16例、心尖肥厚型32例)的心电图并与彩色多普勒(CDBFI)对照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1.8%(R波电压增高、ST-T改变、异常Q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呈现Rv3-v5振幅增高,Q波消失,ST段压低以V3-V5显著,T波对称性倒置(Tv4≥Tv5〉Tv3);其他两型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其他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为AHCM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HCM患者资料(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的特点。结果心电图检查显示,AHCM患者左胸前导联R波增加,AHCM患者其I、a VL以及V2~V6导联R波均出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心房舒张期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超声心动图参数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对于AHCM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但是二者均存在一定的漏诊情况,可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nmyopthy,HCM)是一种家族性心脏异常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老年人并不多见。本文分析了21例不同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并结合超声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探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早期症状不易被发现,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AHCM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林州市人民医院AHCM患者29例和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实施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统计比较两种方法诊断AHCM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漏诊率、误诊率。结果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AHCM的特异性为100.00%(23/23)、敏感性为65.52%(19/29)、准确性为80.77%(42/52)、漏诊率为34.48%(10/29)、误诊率为0.00%;心电图分别为69.57%(16/23)、62.07%(18/29)、65.38%(34/52)、37.93%(11/29)、30.43%(7/23);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分别为95.65%(22/23)、93.10%(27/29)、94.23%(49/52)、6.90%(2/29)、4.35%(1/23),两种方法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单一方法,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单一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HCM患者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准确性,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有助于疾病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是肥厚型心肌病(HCM )的一种特殊类型 ,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主要特点是局限于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此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部份患者客观检查阳性率低 ,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因此有必要对AHCM的临床特征如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现将收治的 12例AHCM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2例AHCM ,男性 9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4 6 2± 6 8)岁。临床表现 :胸闷 9例、典型胸痛 6例、心悸 8例、气短 7例、乏力 4例。体征 :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 /Ⅵ级 2例。 2例有…  相似文献   

6.
7.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因起病隐匿、进展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故易误诊,且治疗及预后特殊,故正确诊断相当重要。现将笔者在瑞金医院进修期间整理1987~1996年十年间收治的57例病人(均经心超或心室造影证实,排除其他心脏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者),对42例误诊病人作一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3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0倒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痛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病情进展缓慢,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特异性。结论肥厚型心肌痛多见于年轻人,对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扩血管药疗效差的病人,应考虑到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性,应做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9.
王倩  黄进  丁畅 《现代保健》2012,(30):111-11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A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0例AHCM均伴有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24例,占约80%,左心室造影22例,20例见特征性改变,阳性率约90.9%。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均对AHCM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体检且一切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均有一定的异常。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与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张爱英  王敏 《泰山卫生》2004,28(3):41-41
患者男,48岁,因活动后胸闷3年,加重伴胸痛3小时入院。患者于3年前劳累后胸闷、心悸,休息3-5分钟缓解,每年10余次发病。3小时前劳累后胸闷、气喘,伴心前区疼痛,无大汗及肩背部放射痛,休息无缓解入院。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T36℃、R26次/分、P93次/分、B18.7/10.7kPa、呼吸  相似文献   

12.
宋杰  李侠 《中国保健》2009,(15):657-658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笔者对50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九十年代初,黄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展对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体检以来,共检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8年5月-2008年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和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室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室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单纯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渡群宽度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室间隔肥厚组(P〈0.05),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相关(r=-0.242,P〉0.05)。室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超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012年笔者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彩超诊断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患者和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通过彩超、心电图等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例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都有异常。表现为对称性T渡倒置及R波增高;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彩超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ECG)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AHCM患者的ECG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超声心动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伴心尖部心腔狭小;ECG均有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3~V6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0.2~0.3mV或以上,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并常伴左胸导联ST段压低0.05~0.40 mV,V3-V5导联R波振幅增高,均无异常Q波.结论 ECG特征性改变是AHCM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心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7月~2022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95例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基因检测或心内膜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心脏超声、心电图、MRI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结果显示MRI>心脏超声>心电图(P<0.05),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脏超声、心电图、MRI均能够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其中MRI诊断效能更高,临床建议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选择心脏超声与心电图进行初步筛查,对于检查阴性患者,可接受MRI技术再次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尹燕霞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93-2494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探讨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8.2±16.5)岁(范围32~72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心悸、晕厥或晕厥先兆,劳力性气促,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巨大负性T波,存在Q波。超声检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占86.5%。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1例接受DDD起搏治疗,1例接受室间隔化学消融手术。结论HCM临床表现多样,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其心电图表现亦有一定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在体检中发现1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心电图明显缺血性ST-T改变,经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遂对其家系进行了调查,发现3代中有5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