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年第1期的《艾叶多功效》中介绍艾叶时引用了《诗经》里《采葛》一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篇名和第一句中都出现了一个词“采葛”.直译过来就是采挖葛。葛是一种植物.在我国自古就开始被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2.
食艾保安康     
艾叶,许多人一定不陌生,用艾叶做成的艾炷或艾条,常常被人们拿来做灸疗使用。早期被用于“避邪”,后又盛行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直至今日,艾灸依然是人们防病治病的常用方法。这是一味中药,也是一个民俗文化用品。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再到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将艾叶作为药物正式使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进行详细描述,再到今日,无论是民俗,还是药用,艾叶都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艾叶是我国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材。早在《诗经》中就有艾的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五十二病方》里面记录了艾熏、艾灸的疗法。《本草纲目》中则有:“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在惊叹艾叶有如此神奇功效之余,我们先了解一下艾叶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艾,又名艾叶、艾蒿、医草、灸草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茎直立,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羽状或浅裂;花序总状,顶生,花带红色;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都有分布。艾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当时采艾是否供作药用不得而知,但后人认为艾的造字与医有关,“艾”从“×”来,“×”意安定,谓本品可治理安定疾病,故名。艾叶在预防疾病方面与菖蒲相似,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至今仍沿用不衰。艾作为药…  相似文献   

5.
端午话艾叶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艾叶同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每逢此日,民间有采挂艾叶的习俗. 艾叶,即艾蒿叶子,艾蒿是普通野生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背面呈灰白色,有茸毛,并有一种特殊的浓郁香气.<荆楚岁时记>上讲,艾叶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集最好".<孟子·离娄章>也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陈久方可用."可见,远在两千多年前,民间就已普遍懂得使用陈年的艾叶治病疗疾了.  相似文献   

6.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吃粽子及在门前悬挂艾蒿等习俗。我国古代曾有在端午节时“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有的地区把艾蒿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争相佩戴,以避邪驱zhang。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开封读者胡某来信说院父母都很注重养生保健袁端午节期间袁亲手用艾叶包粽子袁在门头插艾蒿袁剩余的艾叶也不浪费袁煮汤尧泡脚袁并对医院的艾灸燃起了极大的兴致遥希望介绍一点关于艾草保健的知识遥答胡某读者院在中药学中,艾草也是一种药物,又称艾蒿。许多读者对用艾草泡脚有一定了解,有疏风散寒、止痒消毒、安神助眠的作用;在一些中医治疗科室,也会用艾做成艾条进行"灸"疗,可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等。  相似文献   

8.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端午时节,平时市面难见的艾叶、菖蒲,又如约出现在你我面前。艾叶还有一个别名叫医草,可见艾叶的治病效用。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缘。5~7月花尚未开、叶正茂盛时,采叶阴干。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就地取材用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民间食疗吃法有加入煮面、米粉或汤中调味,清香可口。药用可以捣汁、煎汤或入丸、散内服,也可捣敷、  相似文献   

9.
烤鹅时如以艾篙为佐料,那么它的风味就更佳了。艾蒿就是艾叶,能驱寒除湿、温经止血,它被用于烤鹅是始料不及的。 烹鱼或是做西红柿为原料的菜,如用上罗勒(不论干、鲜)那么这样的调味是最适宜的。罗勒是一种药草,别名“九层塔”,或家佩兰,有化湿、祛风和活血的作用,没想到可用作调味。 煮花揶菜、白菜和酸泡菜时,如取一两段芹菜同煮,可去掉这些菜不好闻的气味。芹菜是蔬菜,又可药用有健味、利水  相似文献   

10.
艾叶药用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入药用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名蕲艾。《荆楚岁时记》上讲,艾叶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集(的)最好”。《孟子·离娄章》也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陈久(者)方可用”,所以又称之为“陈艾”。艾叶芳香,性味苦、辛、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芎归胶艾汤(后改为胶艾四物汤),用以治疗妇女“崩漏”病,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历代医家对艾叶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宽,包括虚寒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痛经,带下及腹痛等症。艾叶经加工成“艾绒”,是针灸治病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1.
"彼君子兮"新解周其贵《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哙炙人口的古诗。其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常被诠解为"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我对此一直心有疑虑,私心窃以为"君子"一词,若解为治人的"劳心者"似更切当,兹试说如次:《论语·子...  相似文献   

12.
<正>采艾,是我国端午节民间习俗之一。民间传说,在端午节这天采摘的艾叶能祛病避邪。端午节这天,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人们三五结群,到山上去采艾叶,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口。现代医学发现,艾叶可治疗各种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菌痢、黄水疮、鼻炎等;艾条可治面瘫、减肥;还可用于艾叶浴、室内消毒等。此外,艾叶还可制成各种药膳,既清香可口,又保健益体,现介绍几款,供  相似文献   

13.
五月艾草香     
正"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家家户户庆端阳。"又到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了,家家户户又见"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记忆中每年端午前,母亲都要采来许多艾草。端午当日,母亲将艾叶悬于门头,说淡淡的  相似文献   

14.
正该派丹法诸家著作少有论述。双修丹法之上乘,丹家传有神仙眷属夫妻俱仙丹法,讲究"彼我两益"、"双修双成",夫妻俱仙,被道门称作"神仙眷属"法门,葛(洪)鲍(姑)、刘(纲)樊(云翘)的故事传为佳话,令人羡慕。梁代陶弘景《御女损益篇》引《仙经》称之为"男女俱仙之道"。编纂于北宋的《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之《元气论》引《仙经》云:"若知玄之又玄,男女同修,夫妇俱仙,斯谓妙道。"《卷一百五·纪传部》之《清灵真人裴君传》则云:"当精思远念,于是男女可行长生之道,其法要秘,非贤勿传,使男女并取生气,含养精血,此非外  相似文献   

15.
艾叶验方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大意是说,对多年不愈的难治之症,用3年以上的陈艾治疗效果很好。 在我国,采艾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医认为,艾具有温经脉、祛寒湿、治虚寒等功效。明代《本草纲目》对艾的记载是:“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艾叶中所含的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功效。以下介绍几个艾叶治病的验方:  相似文献   

16.
李时珍的祖父是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由于高超的医术与文化素养,被誉为“李仙”.李言闻曾担任过太医院的吏目,行医之余还编写了多种医书,如《人参传》、《艾叶传》、《痘疹证治》、《四诊发明》、《四言举要》等.李言闻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对李时珍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新茶敢比玉无瑕,自具清香人尽夸。古云:"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唐·陆羽《茶经》讲:"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明·李时珍则将茶归入"果部",《本草纲目·果部·茗》讲:"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春茶一般在惊蛰和春分期间开始萌芽,清明前即可开采。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茶树发芽少,故明前茶颇为珍贵。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  相似文献   

18.
花馔     
肖理 《药物与人》2007,20(9):35-35
鲜花入馔(zhuàn音同撰),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既赏心悦目又尽享口福。我国的食花文化古已有之。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的习惯。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  相似文献   

19.
“艾”是祖国传统医药的瑰宝。中华医药经典专著《本草纲目》称“艾治百病,入肝、脾、肾、经。” 很久以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艾叶悬挂避邪或用艾叶烟薰以避疫驱邪的习惯。“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云: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中的挥发油确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避疫驱“邪”。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曾以“艾叶烟薰预防非典”为题作过报道。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采用从中国进口的艾叶加  相似文献   

20.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每逢此时,民间除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斗百草旧时端午节盛行的一种游戏。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采集各种花香,比赛草的多寡、韧性和奇特,或对花草名。《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