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艾静 《自我保健》2009,(7):12-13
夏季炎热,很多人不能适应气候,吃不好.睡不好.一到夏季人就瘦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夏季几乎离不开空调、冷饮,但是截然不同的室内外环境,容易造成机体功能失调,带来一定危害。经常听到“苦夏”或“疰夏”这样的说法,中医的书籍上又提到了“长夏”这个词,这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2.
长夏,指夏末初秋的一段时间,即每年夏季最后一个月和秋季第一个月。中医认为。长夏以脾当令,脾与胃共同主管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而滋养全身。脾在运化水湿中易受湿邪侵犯致病,而长夏气候特点:暑热上升到全年最高点,多雨潮湿亦达到全年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健 《家庭医学》2014,(8):18-18
进入梅雨季节后,老王头的关节痛又犯了,早上起来感到关节僵硬,活动后又酸又痛,而且感到特别疲劳,身重不想活动。到中医院看病,医生说是感受了湿邪。 “长夏”时节阴雨天气多,空气中湿度大,气压偏低,气候最为潮湿,故由脾所主。空气的湿度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这个季节既炎热又多雨,湿度最大。加之因身体暴露,或因出汗沾衣、涉水淋雨、居室潮湿等原因,湿邪侵体而发病者最多。  相似文献   

4.
凯杰 《东方药膳》2004,(6):27-28
古人把最炎热的农历六月称为长夏,亦有把夏秋季交接之时称为长夏者。这时气候炎热湿重,人们往往易于疲劳,食欲减退。为此在长夏季节里,宜适当多食用一些健脾渗湿的药膳,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保护健康。  相似文献   

5.
1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夏季之末,往往潮湿多雨,中医称为长夏主湿。人的饮食和精神调养都要与这些气候变化相适应,中医称为“天人相应”。我们选用药膳,当然也必须照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6.
龚学忠 《自我保健》2011,(10):22-23
秋凉伊始酷热渐退,寒凉渐生,实为四季之中由极热转为极寒(冬季)的一个过渡期。此季的特点在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中医学因此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如《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中医认为燥病多生于秋,故又称为“秋燥”。其特点是初起时就有津液亏少而出现干燥等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7.
萱同 《祝您健康》2022,(7):19-21
<正>时值7月,很多地区已经进入了闷热而多雨的夏季。在中医眼中,炎热的7月份正属于五季之一的长夏,长夏与五脏之脾相通,亦有其自身所主的邪气。长夏之季暑湿盛行,极易伤及人体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黄帝内经·素问》曰:“因于湿,首如裹。”这说的便是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  相似文献   

8.
一年之中,四时气候更迭变化,常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如果按照春季多风,夏季多热,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的四时气候特点,适当选用简、便、廉、效的药茶进行调养,将能达到益寿祛病,颐养天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小暑篇 谚语说“小署大暑,上蒸下煮”,指的是暑热时节,天气闷热,常使人体感不适,心烦乏力,若调理不当,常常致病。 长夏重在调理脾胃 我们通常说一年“四季”,其实在中医里一年是“五季”,除春、夏、秋、冬外,小暑到立秋之间被称为“长夏”。这样,自然界的五季刚好对应人体的五脏,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10.
女人为人妻,不论你是下厨做饭还是日日扫除.都是为了家人健康快乐。健康是一个家庭的生活主旨.而如何保健康是做好主妇的关键。“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每个季节该怎么养生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1.
麦收的喜悦     
不能忘记那个长夏——1998年,麦收。 长夏是夏秋之交.是丰收的季节。群山披满了绿的盛装.为我们献上采不完的果子;海洋好像更蓝更蓝.  相似文献   

12.
曲麻莱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拨4500米以上,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冬长夏短,降雨量小,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据气象部门资料,年降雨量平均为360mm,年蒸发量1820mm,年最高气温24℃,年最低气温为-37.5℃,年平均气温为-2.4℃,冻土深度为240cm。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而“土”则与夏秋之间的“长夏”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我们曾经介绍过食物不同的性状、色泽与五行相应,颐养五脏,也曾介绍一日、一年中不同的时间颐养五脏。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在阳起阴落的回转间,如何颐养五脏?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相似文献   

14.
长夏重养脾     
不同于气候学上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中医认为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  相似文献   

15.
邓凯 《现代养生》2009,(10):14-14
长夏过后,进入了秋季。这时,人体内“营养库”的储存经过夏季的消耗,有待补充,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有待调整。从气候看,秋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各种疾病都开始增加,人体还要准备接受漫长寒冬的考验。所以,决不能错过秋季进补的良机。  相似文献   

16.
方维丽 《长寿》2007,(6):15-15
祖国医学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相似文献   

17.
邵娟 《东方药膳》2005,(7):37-37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华实,气象万千,而“暑”、“湿”却是夏季气候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古人将整个夏季分为夏和长夏。由于夏日的酷暑,盛夏的炎热,人体毛孔开张,出汗量较多,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为旺盛的季节,功能活动最强盛,因此,机体能量消耗亦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时期,营养物质的需要亦为之而增加。又因高温对体温调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功能活动的影响,人们常常出现口渴汗出、厌食、尿少、神疲乏力、日渐消瘦等表现,称为伤暑。长夏季节和夏秋之交,炎热多雨,由热转凉,特别是东南沿海雨水较多的地区,常因感受湿邪而困脾,使人出现倦怠乏力,头重…  相似文献   

18.
长夏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西洋参作为补气养阴的一味补益之品,自然是各个年龄人群长夏清补的最佳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9.
炎炎夏日.病菌重新活跃.威胁着你的身体。闷热的气温.使你的胃口大失。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保健的关键在于“清”和“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夏季,传统上还分出长夏这个时令,主要是指农历六月。这个时期内,一般地说既天热又多雨,中医学称为湿热并重的季节。《黄帝内经》认为:“长夏之气,入通于脾。”脾受了外界湿热之气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全身乏力,胸闷不适,胃口不佳,口淡乏味,甚或有低热、汗不畅等现象。常有一些人,一到夏令就出现这些症状,至秋凉又可不药而愈,故称为“疰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