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白城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儿均有发热、咳嗽,查体多数有咽部充血,肺部呼吸音减低或可闻及细湿啰音。80例MP-IgM抗体滴度〉1:80,90例X线胸片有明显改变。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X线胸片及动态监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的变化。对确诊患儿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分析并总结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156例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个别患儿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呈现出干湿性啰音,除呼吸系统外易合并多系统损害。检测血清支原体MP-IgM抗体滴度≥1:80。所有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检查,MP-IgM抗体滴度阳性可确诊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疗程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60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发热46例,14.1%病例有并发症,有48例MP-IgM抗体滴度〉1:80,有42例X线胸片有明显改变。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最好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另外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对诊断有较大帮助,特别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总疗程4~6周。  相似文献   

4.
茹强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37-333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21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3岁100例(占82.6%),发热98例(占81.0%),均有咳嗽.无明显阳性体征39例(其中31例≥6岁,占79.5%).用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达78.5%.X线胸片呈大片絮状阴影多见.所有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未见肝肾损害.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监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可用于早期诊断.阿齐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安全良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肺炎支原体(MP)抗体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 E)检验在肺炎患儿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正常非肺炎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实施肺炎支原体抗体与血清总Ig E检查,按照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29例)、高滴度组(7例)与低滴度组(4例),分析其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肺炎患儿中,MP抗体阳性11例,占27.5%,其中高滴度4例,低滴度7例,分别占36.4%、63.6%;观察组患儿血清总Ig E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中以高滴度组阳性率最高,为7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9728,P<0.05)。结论 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血清总Ig E检测在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患儿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参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与感染肺炎支原体(MP)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LSA)法,对60例RRI儿童,以及50例非RRI儿童,采用试剂盒,定性检测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结果 60例RRI患儿中有25例MP-IgM阳性,阳性率41.67%.50例对照组患儿MP-IgM阳性5例,阳性率为10%.两组有显著差异(x2=13.97,P<0.01).结论 RRI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高,MP-IgM对RRI患儿中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研究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以此来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研究中将采用明胶被动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Ig M抗体。结果 154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检测结果呈阳性者40例(阳性率为25.97%),发病率最高年龄阶段为6~13岁(35.29%);确诊MP感染者中MP-IgM阳性率84.62%,而非确诊MP感染者中MP-IgM阳性率6.96%。结论通过研究显示,MP-IgM抗体检测也有效提高MP感染的确诊率,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表现、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咳嗽和发热是MP肺炎主要临床症状,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占39.4%,且常伴有喘息.采用MP抗体诊断试验盒检测血清MP-IgM抗体可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指标.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良好.结论 儿童MP肺炎可能有提前趋势,MP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有关.MP-IgM阳性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标准.早期规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bronchial asthma in children)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6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9%;而4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7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3.369,P=0.002),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EOS)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8.548,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30例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IA)MP-IgM快速检测卡检查,MP-IgM阳性为MP感染组,MP-IgM阴性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48例(20.9%),年龄<6个月、6个月至3岁分别为13例、35例;对照组182例(79.1%),年龄<6个月、6个月至3岁分别为135例、47例;两组冬春与夏秋发病分别为28例、20例和128例、54例.两组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均有咳嗽、喘鸣及呼吸困难,MP感染组高热(42例,87.5%)、胸部X线片状阴影(24例,50%)、CRP阳性(22例,45.8%)、WBC升高(21例,43.8%)、肺外并发症(20例,41.6%)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的婴幼儿肺炎以高热(且持续时间较长)、WBC和CRP增高、胸部X线有肺气肿伴单侧片状阴影表现多见,对高度怀疑MP感染,应及时做MP抗体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哮喘的临床发病特征。方法:选择东莞市虎门医院2009年1~12月小儿内科收治确诊MP感染哮喘患儿40例为MP感染诱发组,并与同期的非MP感染哮喘患儿3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临床特点、哮喘特征、哮喘药物治疗的反应及早期、足疗程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MP感染诱发组的哮喘发作年龄以3岁以上多发(60%),平均年龄(4.3±2.8)岁;MP感染诱发组患儿喘息反复史、发热、热程、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早期应用、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MP-IgM抗体滴度水平的测定、C反应蛋白(CRP)、嗜酸细胞计数、X线胸片检查、肝功受累、心肌受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MP感染诱发组的小儿哮喘发作有其临床特点,应早期、足疗程、规范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28例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采用ELISA法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MP—IgM阳性为MP感染组,MP—IgM阴性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发病年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儿均有咳嗽、喘鸣及呼吸困难,感染组高热、肺部X线片状阴影、C反应蛋白(CRP)阳性、WBC升高、肺外并发症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MP感染的婴幼儿肺炎以高热为主,且持续时间较长;WBC和CRP增高,肺部X线有肺气肿伴单侧片状阴影;肺外表现多见。对高度怀疑MP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做MP抗体的检查以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重症MPP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X线胸片特征及诊治过程。结果35例MPP患儿均起病急,高热,咳嗽剧烈;X线胸片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30例;合并胸腔积液15例;合并肺不张4例;白细胞增高21例,白细胞减少6例;均有C反应蛋白、血沉、乳酸脱氢酶早期明显升高;均存血清MP-IgM阳性。结论肺炎支原体(MP)可引起重症肺炎,对SMPP患儿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可并用头孢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肺炎支原体(MP)急性期感染患儿心肌酶水平的相关因素,为MP感染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87例MP急性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诊断心肌损害134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感染部位、发热持续时间、肺外损害(除心肌损害)、外周血WBC计数及MP-IgM滴度相关(P<0.05)。结论小儿MP急性期感染易致心肌损害,持续发热、WBC升高及MP-IgM高滴度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12例确诊为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5~l2岁占51.9%。临床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但血沉大多升高。胸片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测定均阳性;所有病例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与病毒性及细茵性肺炎不易区分,血清学检测为诊断的主要手段,MP-IgM尤为重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温勇晖  侯冰文 《江西医药》2007,42(11):1033-1035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4年4月~2006年11月间59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岁以下婴儿占44.1%,全部患儿均有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血清MP-IgM检测均为阳性.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76.3%),但血沉(67.8%)及CRP(40.7%)都升高.胸片以单侧大片絮状阴影计27例,占45.8%,呈斑点状阴影15例,占25.4%,呈间质性肺炎改变17例,占28.8%.25例(42.4%)有肺外合并症,发病时间小于7d者24例,大于7d者35例,58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1岁以下婴儿肺炎的重要致病原,临床症状多样,症状多于体征,X线表现多于体征,血清MP-IgM检测,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小儿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确诊为MP肺炎的162例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①162例患儿均有呼吸道表现,有肺外并发症46例(28%),所有病例均用红霉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治疗,严重者加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②血MP-IgM均≥180,X线检查肺部均有改变。结论小儿MP肺炎检测MP-IgM和胸片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天津地区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肇杰  范永琛 《天津医药》1999,27(6):365-36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师较为重视MP肺炎,却常忽略了由其所致的一般呼吸道感染。为了探讨天津地区儿童MP的感染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我们对部分内科住院患儿进行了血清MP-IgM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为我院内科住院患儿中疑有MP感染者的17 250例,年龄 15天~14岁,男 8 798例、女 8 452例,男女之比1:0.96。 2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住院后的1~3天内取静脉血(小婴儿股静脉,儿童肘静脉)2ml分高血清,用MP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进行特异血清抗体测定,以产生50%(…  相似文献   

19.
对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本地区小儿慢性咳嗽患者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状况,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MP、CP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呼吸门诊2004年10月~2006年10月诊治的慢性咳嗽1 21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5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微滴板技术检测MP、CP之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慢性咳嗽MP特异性抗体IgM阳性49例,阳性率40.5%;CP特异性抗体IgM阳性18例,阳性率14.9%;MP-IgM和CP-IgM和CP-IgM均为阳性6例(4.96%);而健康对照组仅1例(1.79%)MP-IgM阳性;两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小儿慢性咳嗽与MP、CP感染有密切关系.在对慢性咳嗽患儿寻找病因、对症治疗同时,应首先常规进行MP、CP抗体筛查,以便提供诊断依据,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延误治疗及增加传播机会.  相似文献   

20.
冯帅  陈波  李芳君  尹晓文 《安徽医药》2017,21(5):844-84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8例哮喘发作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组儿童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其感染MP-IgM的阳性率,并分析哮喘患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118例哮喘发作患儿中,由呼吸道感染因素、过敏因素、运动因素、其他因素诱发的分别为89例(75.4%)、14例(11.9%)、9例(7.6%)、6例(5.1%);呼吸道感染因素诱发中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MP感染诱发的分别为26例(29.3%)、19例(21.3%)、44例(49.4%);118份哮喘患儿血清学标本中,MP-IgM 阳性血清标本44份,阳性率为37.3%;哮喘儿童性别比较,女性患儿MP-IgM阳性率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0.041);不同年龄段MP-IgM阳性率比较,学龄前期哮喘患儿MP感染阳性率最高,为48.4%,高于婴幼儿组和学龄期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32);具有特应性体质的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具有特应性体质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0.019).结论 MP感染是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MP感染诱发哮喘与性别、年龄及宿主的特应质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