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后滴漏综合征3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对鼻后滴漏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316例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以慢性咳嗽和咽部各种不适为主诉病例均有相关鼻-鼻窦、鼻咽疾病,其中慢性鼻炎68例,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100例,变应性鼻炎86例,腺样体肥大50例,慢性鼻咽炎12例。经过抗感染、改善鼻阻、开放窦口、促进引流等处理,随访3月以上,282例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9.24%。结论 PNDs的病因复杂,查清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鼻后滴漏综合征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的常见病因,探讨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对100例PNDs患者行耳鼻咽喉常规检查、鼻内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同时根据症状和体征选择做变应原检查、鼻咽侧位X线片等.根据检查出的相关病因,进行中药洗液鼻腔冲洗,敏感抗生素和激素雾化吸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喷雾剂、口服改善黏膜纤毛功能药物、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手术等相应治疗.结果:100例PNDs患者中,慢性鼻炎22例(22%),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31例(31%),变应性鼻炎28例(28%),腺样体肥大16例(16%),慢性鼻咽炎3例(3%).根据检查出的相关病因,进行相应治疗,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达82%.结论:PNDs的病因复杂多样,一定要查清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112例鼻后滴漏综合征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后滴漏综合征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12例患者确诊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后采用抗炎、局部使用减充血剂及糖皮质激素、改善黏膜纤毛功能等系统治疗.结果: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以主观症状是否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其中99例咳嗽症状明显改善,13例自述咳嗽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效率达88%.结论:鼻后滴漏综合征病因复杂,咳嗽是其主要临床特点,通过系统的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167例鼻后滴漏综合征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诊断为鼻后滴漏综合征患者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167例患者确诊后采用减充血剂、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黏膜纤毛功能等系统治疗。结果:167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以主观症状是否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其中153例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患者自述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效率达94%。结论:尽管鼻后滴漏综合征病因复杂,但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仍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后鼻滴漏综合征致儿童慢性咳嗽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慢性咳嗽是指持续时间超过3周,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的反复发作性咳嗽,病因复杂多样。后鼻孔分泌物下滴致慢性咳嗽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但易被呼吸内科医师忽视,从而延误治疗。为使临床医师对慢性咳嗽进行正确及时的诊治,本文分析了65例后鼻孔分泌物下滴致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鼻后滴漏综合征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90例患儿,通过症状、体征分析及相关检查而确诊病因,分别予以抗炎、抗变态反应及局部治疗,部分患儿并行鼻内镜手术。结果90例患儿中确诊为变应性鼻炎44例(49%),变应性鼻炎合并鼻窦炎混合感染6例(7%),慢性鼻窦炎30例(33%),慢性鼻炎4例(4%),腺样体肥大4例(4%),腺样体肥大合并鼻窦炎2例(2%)。所有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诉,仅6例年长患儿表述自觉鼻后滴漏感;所有患儿咽后壁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疗后随诊6个月以上,76例患儿咳嗽症状消失,咽后壁未见明显分泌物;14例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咽后壁黏性分泌物减少。结论儿童鼻后滴漏综合征病因复杂,多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可获较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7.
鼻后滴漏综合征致儿童慢性咳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总结分析了110例后鼻滴漏综合征致慢性咳嗽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耳鼻喉科门诊共收治鼻后滴漏综合征致慢性咳嗽的患儿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3~14岁,平均7岁。咳嗽3个月~1年,平均8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治疗多涕症所致鼻后滴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65例患者分别使用单纯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记录症状与体征变化,统计疗效。结果:单纯西医对照组有效率62.1%,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86.1%;统计学处理有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多涕症所致鼻后滴漏综合征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9.
42例鼻后滴漏综合征致儿童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儿童鼻后滴漏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程序。方法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并确诊为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儿童患者42例,采用抗炎与抗变态反应疗法以及必要的手术疗法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以主观症状改善程度作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患儿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反应性,并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本组患儿中,治愈30例(71.42%),好转12例(28.58%),总有效率100%。结论表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儿童鼻-鼻窦疾病可以并发慢性咳嗽,并可能以此为主要临床特点。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可以有效地消除该类继发性咳嗽症状。  相似文献   

10.
鼻后滴漏综合征与儿童慢性咳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 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并发慢性咳嗽的鼻-鼻窦疾病患儿的诊治过程。结果:本组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而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炎是PNDS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本组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变异性哮喘、异物、肺炎等30例,漏诊13例,误、漏诊率为56.7%。结论:鼻、鼻窦疾病所致鼻后滴漏可以并发慢性咳嗽,而不表现出典型、明确的鼻-鼻窦疾病症状。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治疗多涕所致鼻后滴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方法 65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单纯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记录症状与体征变化,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单纯西医对照组有效率62.1%,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81.6%,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涕所致鼻后滴漏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自行设计的咽通道管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OSAS)的效果。方法利用咽通道管于1995年5月~1999年8月共治疗57例OSAS患者,治疗前后用国产GKD-405A六导睡眠监测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监测期间血氧饱和度大于90%时间的百分率和鼾声响度7项指标。结果治疗后最长呼吸暂停时间由(54.82±20.83)s降至(25.74±9.50)s,呼吸紊乱指数由70.82±18.06降至30.00±10.10,最低血氧氧饱和度由(62.36±11.53)%提高到(78.68±12.09)%,鼾声响度由(84.32±18.51)dB降至(32.64±10.16)d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0.001,t值2.204~15.290)。掌握自行戴管技术的成功率为87.72%(50/57),长期置管率(半年以上)为72.73%(32/44)。结论本疗法对重症OSAS患者有明显疗效,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眼位散开术(ADS)治疗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ADS治疗的有集合阻滞的INS患者。患者均行矫正视力检查,采用整形量角器测量患者注视5 m调节性视标时的代偿头位,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患者融合功能,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其看近立体视锐度,均行三棱镜耐受试验并行双侧内直肌后徙3~4 mm。结果 6例INS患者接受ADS治疗,术后随访3~12月,平均9.8个月。其中,术后代偿头位4例治愈,1例改善,1例无效;术后单眼和双眼矫正视力3例提高,3例无改变;术后立体视锐度2例提高,4例不变。术后眼位过矫1例。结论 ADS对有集合阻滞的INS有较好的疗效,但有发生继发性外斜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咽异感症405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初步诊断咽异感症病因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05例迁延不愈的咽异感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5例咽异感患者中,232例次部位恒定,173例次部位游走不定;201例伴失眠多梦,71例伴月经紊乱,97例伴胸闷心慌,129例伴上消化道疾病。痊愈270例(66.67%),有效101例(24.94%),无效34例(8.39%),有效率91.60%。结论临床上依据咽异感症的伴随症状及部位作出初步诊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不同病因引发的伴随症状之间存在交叉性,抑或多种病因混合存在,因此,明确诊断咽异感症病因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