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酒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面广,问题较复杂。临床常见的酒依赖、酒精中毒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病人多数病情比较严重,病人发病后对自己及家属的危害很大,病人在住院期间,单靠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家属的配合,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临床实践证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对酒依赖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文莉  闵海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59-2962
长期饮酒导致精神和躯体均明显受损,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酒依赖"不仅是一个心理和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危害性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根据酒依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实施有效的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家庭干预、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人们对酒危害的认识,降低酒依赖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酒依赖病人的心理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康复对策。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8例强制戒酒病人进行评定。结果:结果显示,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经过心理康复治疗,上述4项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0.001)。结论:酒依赖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护理干预可促进酒依赖病人彻底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酒依赖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20例酒依赖患者的心理特征,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针对酒依赖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干预,20例患者均获痊愈出院。结论:护理干预对酒依赖患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酒依赖患者的影响,分析酒依赖形成所具有的社会心理特征.方法 对住院的150例酒依赖患者做回顾性总结,并对照150例健康及条件相似的人群,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酒依赖患者EPQ,E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N量表分明显高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的总分值低于对照组.HRSD量表分析,酒依赖患者分值均>10,其中33%的患者分值>20.分析酒依赖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值明显高与对照组.结论 酒依赖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对酒依赖患者心理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是治疗酒依赖症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酒依赖病人的个性特点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修订的MMPI—R问卷,对121例酒依赖病人进行个性分析。结果酒依赖病人个性特点为被动依赖、对人疏远、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易激惹、低自尊、有反社会行为、焦虑、记忆力减退等。结论针对酒依赖病人个性特点,恰当的护理干预,能使病人早日脱瘾,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住院酒依赖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促进其康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和心理行为干预配合药物治疗教育组,观察其疗效差异。结果:患者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辅助治疗,能够取得更好治疗效果。结论:在酒依赖患者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缓解对酒的强烈渴求和心理依赖,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增强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酒精依赖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酒依赖、酒滥用和慢性酒中毒是遍及全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近年在新的医疗模式的影响下戒酒疗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但病人真正戒断仍是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关注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为病人争得更好的社会支持.现将我们的做法报道如下,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成瘾的心理特征及相应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物质依赖戒断科收治的192例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酒依赖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并开展积极治疗与护理干预,192例患者中,有174例酒瘾戒断成功,并痊愈出院,痊愈率为90.63%;对患者饮酒观念、睡眠质量、劳动习惯、性欲、记忆力、家庭关系、性格及肝功能等方面均起到积极性作用.结论:对酒依赖成瘾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后再做相应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对酒依赖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电厌恶疗法加想象暴露治疗酒依赖5例卢山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中饮酒率不断上升,酒依赖住院者也逐年增多,我们就反复住院的5例酒依赖病人进行电厌恶疗法加想象暴露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5例均为汉族男性,均符合CCMD—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酒依赖早期干预在社区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严重危害性饮酒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3组干预组和1组对照组。干预组分别予以简短忠告5分钟、简短忠告和咨询30分钟、简短忠告和咨询30分钟组并反馈生化检查结果干预,干预前、干预6月末分别计算每周饮酒量。结果:4组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每周饮酒量显著减少。结论:酒依赖的早期干预简单易行,适合在社区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徐天朝  许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41-41,43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的心理特征。方法对40例酒依赖患者(研究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研究组艾森克个性问卷E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生活事件量表的总的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得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酒依赖患者有一定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疗效,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对酒依赖并自愿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戒酒治疗,并配合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认知干预,行为矫正,家庭干预等各种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出院6个月后由心理医生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进行测查,评定患者心理症状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45%,研究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20%,两组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戒酒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30例酒依赖行为矫正治疗探讨刘长礼,杨艳云湖南省湘潭精神卫生中心(411100)酒依赖是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嗜酒者亦有增多的趋势,我国调查资料表明,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0.18‰。笔者收集1990年...  相似文献   

15.
酒精戒断所致震颤谵妄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16-18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群饮酒率明显上升,酒依赖者逐年增多,酒精戒断所致的精神障碍并不少见,对社会家庭和自身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自动或被动到医院戒酒的越来越多,震颤谵妄病情重、变化快,甚致可危及生命,现将震颤谵妄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酒精依赖是各国均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近年来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男女饮酒率分别为84.1%和29.3%[2];我国是酒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大国,酒依赖的人数逐年上升,因此酒依赖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用于酒依赖治疗的药物主要有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抑郁剂、抗焦虑剂等,这些药物针对不同的酒依赖病人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它们并不减轻病人对酒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酒依赖综合征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人群仅做监测和提出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用药物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住院强制戒断一个月,把戒酒患者组成小组,成立会员俱乐部,进行有关酒依赖教育。结果:研究组复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研究组比对照组戒酒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护理干预对预防酒依赖患者复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63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按一般护理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对两组酒依赖患者护理干预后医嘱依从性及复饮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嘱依从性比较差异显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复饮情况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进而利于去除酒依赖患者复饮的诱因,减少其复饮的几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酒依赖病人的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酗酒不仅危害健康,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也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然而,单纯的药物治疗酒依赖效果欠佳,复发率高。酒依赖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戒酒失败的关键原因。在治疗护理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使患者提高自控性,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罗世杏  肖淑宁 《医学文选》2006,25(3):488-489
院内病人转送的工作是急诊科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为加强护送病人的服务,笔者对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院内病人转送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于2003年开始进行护理干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使院内转送病人险情发生率从0.25%下降至0.03%,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转送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