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36例(472侧)中国成人颅骨的棘孔、脑膜中动脉眶支沟、脑膜中动脉眶支孔和眶外侧沟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脑膜中动脉眶支孔的出现率为55.9%;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17.6%,其中双侧出现的有24例(28.9%)。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200例成人骨眶,发现有眶外侧沟77例(38.5±3.4%),此沟提示脑膜中动脉的眶支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所在。脑膜眶孔的出现率为33.0±3.3%,此孔的局部位置在眶上裂外侧端外侧的邻近部位。脑膜中动脉的眶支沟的出现率为82.0±3.8%,此沟延至眶上裂或脑膜眶孔。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200例成人骨眶,发现有眶外侧沟77例(38.5±3.4%),此沟提示脑膜中动脉的眶支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所在。脑膜眶孔的出现率为33.0±3.3%,此孔的局部位置在眶上裂外侧端外侧的邻近部位。脑膜中动脉的眶支沟的出现率为82.0±3.8%.此沟延至眶上裂或脑膜眶孔。  相似文献   

4.
国人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个(134侧)成人尸头的脑膜中动脉眶支进行观察。眶支由脑膜中动脉前支在眶支沟发出,经眶支孔入眶者出现率53.00%,经眶上裂入眶者出现率71.64%,同时经上述两处入眶者出现率31.40%。脑膜中动脉眶支入眶后取代泪腺动脉出现率19.40%,部分取代眼动脉出现4例(6.00%),完全取代眼动脉1例(1.50%)。  相似文献   

5.
对50个成年干颅骨的观察发现:100例眼眶外侧壁中64例(64%)有沟,在64例中有50例左、右侧同时存在眶内沟(78.1%)。在100例眼眶外侧壁(蝶骨大翼)上有75例存在脑膜一眶孔(75%)。眶内沟可能是眶下动脉和脑膜中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压迫所致。脑膜一眶孔可能是血管的通道。同时本文还描述了棘孔和脑膜中动脉沟。  相似文献   

6.
在150个颅骨标本上,调查了眶外侧沟,脑膜中动脉眶支沟和脑膜眶孔。眶外侧沟共发现104例,占34.66%。左侧有61例,占40.66%,右侧有43例,占28.66%,双侧眼眶有眶外侧沟者32例,占61.53%。讨论了眶外侧沟的命名,比较了国内外学者眶外侧沟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7.
观察与测量了319个中国成人颅的眶下孔,以单孔最为多见,占88.56±1.26%。眶下孔之长径为5.16±0.06 mm(男)和4.84±0.09 mm(女);宽径为3.50±0.04mm(男)和3.25±0.05mm(女)。眶下孔居于眶下缘中点之下及中点内侧之下者分别为50.63±1.98%及49.21±1.98%。眶下孔之上缘中点至眶下缘的距离,男性为8.02±0.08mm,女性为7.45±0.10mm,男性显著大于女性。眶下孔中心至两鼻骨下缘中点的距离,男性为33.07±0.10mm,女性为31.00±0.10mm,男大于女。眶下孔开口朝向前下内及前下者,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6.62%和57.80%。  相似文献   

8.
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人颅骨眶下孔、眶下管的相关径线进行测量后,能有效的指导临床,我们分别对人颅骨的测量手段、工具、样本的选择进行了总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目内眦、目外眦对眶上孔及眶下孔进行定位研究,为颅面外科、口腔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外科手术和麻醉提供眶上孔及眶下孔的体表定位数据。方法:20具成人甲醛固定尸体(其中男性16具、女性4具,共40侧)解剖暴露眶上孔和眶下孔,利用直接测量(利用游标卡尺测量、量角器)和间接测量(摄影后利用软件进行分析测量)的方法确定眶上孔和眶下孔的位置,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眶上孔、眶下孔到目内眦最内侧的水平距离与目内、外眦间距比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2,0.31)和(0.34,0.49),且此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推导所得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EF=0.58CF+25.02(单位:mm)和EF=0.51DG+24.20(单位:mm)。眶上孔、眶下孔到目内、外眦的垂直距离分别为(25.09±3.36)mm、(23.91±3.31)mm、(25.75±3.34)mm和(26.93±3.88)mm。眶上孔、眶下孔与目内、外眦连线的夹角分别为72.54°±7.13°、66.77°±5.17°、47.45°±6.57°和54.69°±8.38°。眶上孔与目内、外眦连线中点垂线的夹角为12.78°±6.82°。结论: 眶上孔、眶下孔到目内眦最内侧的水平距离与目内、外眦间距有线性相关关系,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不同个体计算不同的定位区间。  相似文献   

10.
常树东  王和平 《河北医学》2012,18(3):401-402
自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对睑袋伴有眶下缘凹陷的45例患者,采用眶隔脂肪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提拉的方法矫正眶鼻沟凹陷的睑袋整复术.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颅底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是X线照片观察颅骨肿瘤转移,特别是鼻咽癌转移的重要骨性标志。X线检查方法最为简便。作者对200具正常干颅骨的听眶位和听眦位颅底片作了三孔形状、位置、大小和清晰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X线表现的因素很多。作者讨论了这些因素,认为听眦位显示卵圆孔最清晰,而破裂孔的解剖外口极不规则,听眶位能很好显示内口,后者作为观察标志是适宜的。此外,作者认为不能仅仅以大小的轻微改变(不大于0.5mm)作为癌肿破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长春市郊区出土的干燥现代成人颅骨120具(男女各60具)。观察测量了颈静脉孔外口的形状,骨刺出现率及颈静脉窝骨片缺如率;测量颈静脉孔外口前后径、左右径、并以两种不同平面方法描绘颈静脉孔外口图形,分别测量该孔外口面积,测得结果进行侧别、性别和两种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13.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半面痉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需要,对面神经出口茎乳孔做了调查研究。采用长春市郊区出土的完整成人颅骨120例(男、女各60例),在骨骼测量仪上对茎乳孔的形态、大小、变异、赘生物及孔与相关结构(颈静脉窝、乳突尖、鼓乳缝外端)的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了茎乳孔与临床的关系,为临床工作和人类学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30例新生儿尸体上(男18、女12),观测了大网膜、小网膜及网膜孔的形态、位置、长宽及内径。结果如下:大网膜长23.84±7.55mm,宽9.37±15.19mm。小网膜长7.54±2.75mm,宽26.28±4.34mm。网膜孔内径3.99±2.19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