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5,(11):1510-1511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思路。方法: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和西医"肠肝轴"学说两方面分析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机,探讨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可能存在肝与大肠相互关联的发病机制,提出治肝调肠的防治思路,应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腑泻浊等为原则的中药直肠滴注或结肠透析机给药的方法,西医应用改善肠粘膜通透性、合理应用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及增强肠蠕动等措施。结论:从肠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每日灌肠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20天,对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76%。[结论]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操作简单、药物利用率高、用药安全并取得了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大承气汤是祖国医学经典泻下方剂,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对于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效果显著。本文综合概述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产生机理、对机体各器官的危害及大承气汤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促动力中药合剂对肝硬化患者也莱内毒素及TNF—α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组,两组均予保肝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大腹皮、白术、砂仁、枳实,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始果治疗前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急者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肝硬化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内毒素及TNF—α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以中药组显著。结论 促动力中药合剂可减少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NF—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截毒无糖颗粒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30例,与思密达治疗31例比较,结果:截毒颗粒组的总有效率、显著率分别为86.67%和63.33%;思密达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率分别为64.52%和22.58%,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P<0.01)。截毒颗粒组治疗后血中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6.
毛毛  李勇 《陕西中医》2010,31(5):515-516
目的:观察大黄解毒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检测0.01Eu/mL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解毒汤(茯苓、薏米、赤芍、白及、黄芩、大黄、紫草、儿茶等)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肝功能、症状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解毒汤保留灌肠可快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在细胞死亡细胞壁崩解时释放或活菌以发泡形式将其释出,分为外源性(G细菌感染)和内源性(肠源性)。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各型肝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GET),与肝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其治疗方法的探讨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杨宁 《中国中医急症》1997,6(5):227-230
近年许多研究证实,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可使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破坏.引起肠道内细菌移位,导致肠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毒素吸收。这种内源性感染途径一旦建立.感染将难以控制,不仅加剧毒血症。而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如何有效地控制肠源性感染,是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有许多临床报道,中医通腑攻下法对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出现邪闭腑实证具有良好疗效。亦有研究表明,中医逐瘀通腑之方药具有抗肠源性感染和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这无疑为揭示中医通腑攻下法的作用机理,解决现代医学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黄煎剂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煎剂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鲎试验,症状等变化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煎剂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发热、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提高重型肝病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提示:中医药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药直肠滴注佐治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肝脏是机体清除内毒素的主要器官,也是阻止肠源性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重要屏障,在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对来自肠道的内毒素难以清除,进入体循环而形成内毒素血症,不仅会导致黄疽迅速加深、出血,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与肝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内毒素血症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观察也表明,各种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与肝癌患者多伴有内毒素血症,如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可高达93%,肝炎肝硬变为84%,慢性肝炎为79%[1]。笔者采用中药直肠滴注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7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清热利湿、解毒、祛瘀退黄中药治疗,并中药灌肠.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用药安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防治肠源性感染和ETM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如何有效地控制肠源性感染。中医通腑攻下法对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出现邪闭腑实证具有良好疗效。亦有研究表明,中医逐瘀通腑之方药具有抗肠源性感染和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TM)的作用。这无疑为揭示中医通腑攻下法的作用机理,解决现代医学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难题,展示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促动力中药合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 2 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组 ,两组均予保肝治疗 ,中药组同时给予大腹皮、白术、砂仁、枳实 ,于治疗前及治疗 1周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肝硬化中药组患者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硬化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1 ) ;治疗后肝硬化对照组及中药组内毒素及TNF -α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以中药组显著。结论 促动力中药合剂可减少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NF -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桑菟二至汤治疗先兆流产10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逐瘀通腑合剂抗内毒素所致肠源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内毒素所致小鼠肠源性感染模型,测定小鼠内脏细胞移居阳性率,含菌量及SOD活性。治疗组小鼠细胞移居阳性率和各内脏含菌量显著低于内毒素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小鼠各组织SOD活性明显高于内毒素组和安慰剂组;病理学显示,逐瘀通腑合剂能明显减轻内毒素所致小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5.
加减十灰散对亚急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加减十灰散对亚急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忠者,在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泰、优思弗等护肝降酶退黄,补充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而未予任何中药治疗。治疗组3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予加减十灰散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检测血浆置换前后两组血清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总胆红素(BIL-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等指标的变化及1周后巩固情况。结果:血浆王换后两组血清内毒素(ET)水平均明显下降。但1周后复查,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加减十灰散保留灌肠能有效清除或抑制肠源性内毒素。如配合血浆置换清除循环内毒素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大黄对出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出血性休克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本实验旨在证明大黄是否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以Sprague-Dawley大鼠于颈动脉放血,血压5.32kPa维持1小时后予大黄(50mg/kg·次)分别于复苏后即刻、6、12小时经胃管注入.结果显示:大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P<0.01),小肠病理改变程度亦明显轻于休克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可见大黄能明显降低出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阻止肠道内内毒素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阻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80例,按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各90例,2组患者在中药肝荣汤的基础上,分别口服护肠清毒微丸和乳果糖微丸,每次1.5 g,3次/d,疗程为20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护肠清毒丸:大黄、茯苓、薏苡仁、黄芩、甘草等。结果护肠清毒微丸组和乳果糖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分别为(8.37±3.26)(7.76±2.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内毒素水平改善明显。护肠清毒微丸组对改善烦躁易怒、口苦、大便异常、胁痛、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在降低血浆内毒素、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显著优于乳果糖组(P<0.05),在升高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清除血浆毒素,改善肝功能等,从而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慢性肝病231例临床发病及病变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慢性肝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等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证的发病情况及其与中医痰瘀热互结证型关系,应用活血、化痰、清热为主要治疗原则配伍研制肝毒清,并观察其对慢性肝病IETM痰瘀热互结型的疗效。结果为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证总发病为113例(48.94%),其中,慢性肝炎轻中重分别为11例(20.75%),21例(34.42%),22例(48.88%),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42例(92.35%),慢性重症肝炎17例(94.44%),与报道一致。在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证中符合痰瘀热证的比率为80.53%,血清内毒素水平与痰瘀热证积分成正相关(r=0.522;0.378;0.490),说明痰瘀热证为其主要证型,并随肝病损伤程度加重,血清内毒素水平越升高,痰瘀热互结型表现越明显。应用清热、活血、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配伍研制肝毒清对慢性肝病删痰瘀热互结型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3.94%,可明显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及痰瘀热互结证积分水平,并优于乳果糖及一般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肝病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其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的紊乱对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治疗上西医多用乳果糖口服或灌肠以及应用抗生素,但日久可致肠道酸碱平衡失调。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中药灌肠对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降低血氨等方面有确切疗效,且可辨证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系统回顾了中药灌肠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血症与APACHE-Ⅲ评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与病情严重程度、药物疗效间的关系。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153例急性感染患者分为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简称单纯治疗组)及抗生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据APACHE-Ⅲ评分又分为3型,即A型(APACHE-Ⅲ评分≤20分)、B型(APACHE-Ⅲ评分21-40分)、C型(APACHE-Ⅲ计分>40分)。其中单纯治疗组77例,男性40例,女性37例;年龄18-76岁,平均(46.5±27.5)岁;A型41例,B型28例,C型8例;疗程10-14天,平均(11.5±2.5)天。联合治疗组76例,男性39例,女性37例;年龄18-70岁,平均(44.5±25.5)岁;A型38例,B型30例,C型9例;疗程10-14天,平均(10.5±2.5)天。采用鲎试剂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并进一步分析内毒素血症与APACHE-Ⅲ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急性重症感染患者APACHE-Ⅲ评分>20分者出现内毒素血症(P<0.05),并与APACHE-Ⅲ评分呈相关(r=0.718,P<0.05);中药加抗生素较单纯抗生素治疗能明显减轻内毒素血症(P<0.05),改善预后。结论:内毒素血症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的一项参考指标,对细菌性感染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