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中药蜚蠊的基源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生肌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皮肤及黏膜损伤、手术后伤口创面的修复、牙周炎等;常用的代表制剂有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消癥益肝片等。该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角度对美洲大蠊现代药用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首次对美洲大蠊及其相关制剂质量控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美洲大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人们对美洲大蠊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多,美洲大蠊具有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等特点。美洲大蠊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组织修复、镇痛、保肝、抗氧化及增强免疫作用。美洲大蠊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生长及增殖,如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及小鼠转移细胞瘤,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该文对美洲大蠊抗肿瘤作用进行深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美洲大蠊是重要的药用昆虫,利用其研发的康复新等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效果显著,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美洲大蠊生物学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美洲大蠊的质量和产量。摸清美洲大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美洲大蠊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箱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美洲大蠊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在20℃恒温条件下需94.5 d孵化,而在27.3℃时仅需35.3 d即可孵化。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公式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8±0.71)℃,有效积温为(415.8±38.05)日度,建立了美洲大蠊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油脂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及美洲大蠊油脂对美洲大蠊提取液保护肝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最大体积一天内1次和2次灌胃给药,观察7 d内小鼠的体重、行为及死亡等情况;采用腹腔注射0.2%CCl_4油溶液,引起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小鼠血液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肝重系数。结果美洲大蠊油脂最大耐受量为1.92 kg生药/kg体重,相当于成人临床剂量5g生药/60kg体重的384倍;美洲大蠊油脂与提取液合并给药,美洲大蠊油脂抑制CCl_4肝损伤小鼠肝重系数降低(P<0.01),抑制小鼠血清中AST、ALT降低(P<0.01)。结论美洲大蠊油脂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美洲大蠊油脂拮抗美洲大蠊提取液保护肝损伤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压榨美洲大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并考察压榨美洲大蠊药材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为该药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压榨法去除美洲大蠊油脂,利用茚三酮显色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总氨基酸及总多糖含量,通过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压榨美洲大蠊的药效。结果:压榨美洲大蠊中油脂质量分数8.5%,总氨基酸及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3.334,21.06 mg·g-1,压榨美洲大蠊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结论:美洲大蠊经炮制减毒后,炮制品具有抗肝损伤药效。  相似文献   

6.
美洲大蠊是传统动物类中药“蜚蠊”的重要基源药材之一,传统功效主要包括通利血脉、敛疮生肌、利水消肿、健脾消疳等。由于其疗效确切,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在各种创面的修复上,疗效显著。该药物目前尚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地方标准也仅是以总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含量为质控标准,具有生理活性的小分子肽类、核苷、蛋白质等物质均没有得到相应的定性或定量控制。近年来从美洲大蠊分离出的多肽类单体如抗菌肽、神经肽、利尿肽,具有抗菌、抗肿瘤、肌神经营养等强大的药理活性;二氢异香豆素类化合物还具有刺激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使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美洲大蠊1984―2019年相关研究性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美洲大蠊目前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阐释,为该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及以其为主要原料药的中成药制定更具专属性、稳定性的质控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低。美洲大蠊药材来源于人工饲养,现有的真伪鉴别方法多为性状鉴别,DNA条形码技术也趋于成熟,质量控制主要以单一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主。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但其鉴定方法、质量评价方式、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因此,提升与完善美洲大蠊质量控制体系刻不容缓。就美洲大蠊药材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现行质量标准进行综述,并对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美洲大蠊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提取工艺优化。方法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溶剂;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以溶剂剂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为影响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最佳提取溶剂为75%乙醇,其IC_(50)为9.11 mg/mL;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剂量15倍、提取时间1.0小时、浸泡时间2.0小时。结论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为主的制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具有高特异性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于美洲大蠊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美洲大蠊粉的鉴别。方法 依据美洲大蠊基因组序列的特点,设计出适用于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探针浓度、循环数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能够快速鉴别美洲大蠊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最佳方法,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研究表明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仅对美洲大蠊药材以及美洲大蠊粉有特异性扩增,对杜比亚蟑螂、土鳖虫、德国小蠊和九香虫均未扩增出荧光曲线。结论 所建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能够准确、快速对美洲大蠊及常见混伪品进行鉴别,为美洲大蠊的鉴别提供一种专属性更强的技术手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口腔原位温敏凝胶。方法采用自由基聚合法首次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NIPAM)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合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NNIPAM-HPMA)]作为温敏材料;通过冷溶法制备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溶蚀时间、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在固定美洲大蠊提取物用量基础上,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P(NNIPAM-HPMA)的用量进行优选。结果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P(NNIPAM-HPMA)温敏材料;并用响应面法优选了可用于口腔的美洲大蠊原位温敏凝胶的处方,优选的处方为美洲大蠊提取物10%、HPMC 3.0%、PVP K30 9.5%、P(NNIPAM-HPMA) 10.0%,其溶蚀时间为2 h,胶凝时间8~9 s。结论优选得到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口腔原位局部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美洲大蠊作为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在组织修复、抗肝纤维化、抗菌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药效活性,近年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就国内对美洲大蠊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作用。方法: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丙烯酸(AAc)为单体,在水相中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得具有温度响应的共聚物P(NIPAM-co-AAc),然后将其接枝透明质酸(HA)以合成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该材料的化学组成、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其断面结构、流变学性质和热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共同鉴定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包合作用,并考察美洲大蠊温敏凝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的作用,采用ImagePro Plus 6. 0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运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成功合成了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其LCST处于29~31℃,具有密集、均匀的多孔结构,且能将美洲大蠊提取物均匀包合。药效学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温敏凝胶组促创面愈合效果最佳,其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致密,新生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显著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可克服美洲大蠊市面液体制剂用于皮肤创面治疗的不足,可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蜚蠊入药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消炎解毒和促创面修复作用被长期的临床应用所证实,并有多个产品批准上市。近年来,随着对美洲大蠊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瘤、组织修复、增强免疫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受到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本文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疗效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体外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人及小鼠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μg/mL.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对人及小鼠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快速鉴别美洲大蠊的方法,并鉴别不同来源美洲大蠊药材的真伪性。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对不同来源的美洲大蠊药材进行真伪性考察。结果美洲大蠊粉末显微鉴别局部特征明显,可明显观察到足部碎片,刚毛,体表碎片,翅部碎片。以正丁醇-冰醋酸-水-甲醇(19∶5∶5∶3)为展开剂,0. 5%茚三酮105℃共热,15批次不同来源的美洲大蠊药材所得薄层色谱点斑点清晰,在相同位置有5个共有斑点。结论粉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可作为快速鉴别美洲大蠊的方法,15批次不同来源的美洲大蠊药材均为真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全面反映美洲大蠊配方颗粒所含多种组分,建立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指导、控制美洲大蠊配方颗粒内在质量。方法:依托高效液相色谱仪,运用梯度洗脱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结果: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中呈现7个特征峰,标定了尿嘧啶、酪氨酸、次黄嘌呤、肌苷4个特征峰。结论: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图谱反映了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的多组分面貌,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为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林喆  李全学  徐静  文岳圣  赵余庆 《中草药》2017,48(17):3645-3649
近年来对美洲大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其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天然药物康复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康复新是蠊科昆虫美洲大蠊的干燥虫体提取物中分离、精制而成的生物制剂,成分复杂,临床应用广泛,其抗辐射及体外诱导多种癌细胞凋亡作用引起研究者注意。文章系统论述了康复新的研究概况,包括康复新的剂型、药理作用及其机理、临床应用,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创面新生细胞中微丝与桥粒的变化。方法:应用日立H7700透射电镜(10000倍)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同组别伤口愈合部位细胞的微丝与桥粒的差异。结果: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的创面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在数量、形态及结构上有差异。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的创面细胞超微结构显微形态较其他组更趋正常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酒醋共制对美洲大蠊腥臭气味与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矫味机制的研究。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美洲大蠊炮制前后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炮制前后尿嘧啶与肌苷的变化;采用一级动力学速率方程,研究关键腥臭成分的挥发性。结果 美洲大蠊炮制后己醛、庚醛、壬醛等臭味成分含量下降,香味成分苯乙醛、酯类、吡嗪类含量上升;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主要为醛类和含氮化合物;HPLC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炮制前后尿嘧啶与肌苷无显著性差异;动力学方法分析关键气味成分的挥发性,发现酒醋共制可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结论 酒醋共制可有效矫正美洲大蠊腥臭气味,且酒醋共制优于单一辅料炮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酒醋共制通过形成共沸物,促进醛类挥发以矫正美洲大蠊不良气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