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绝经前期妇女血清PINP、ICTP和25-OH-VitD3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对67例绝经前期健康女性进行第(1~4)腰椎(L1-4)、左、右髋部(股骨近段+股骨颈)的BMD测定,并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和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分析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结果:①19例出现BMD降低(28.4%),两组间腰椎及左、右髋部BMD差异显著(P〈0.01);②BMD减低组的PINP和ICTP[分别为(56.9±18.2)μg/L和(3.78±0.83)μg/L]高于BMD正常组[分别为(43.8±15.1)μg/L和(3.45±0.98)μg/L],其中PINP差异显著(P〈0.05),25-OH-VitD3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5.6±7.8)ng/ml和(27.4±9.2)ng/ml,P〉0.05];③PINP与L1-4、左股骨近段、左股骨颈的BMD呈正相关(r=0.274~0.402,P〈0.05),ICTP及25-OH-VitD3与BMD无明显相关性(r=-0.226~0.083,P〉0.05),PINP与25-OH-VitD3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395,P〈0.05)。结论:绝经前期妇女有骨转换增高趋势,BMD检查联合骨转换标志物测定有利于识别绝经前期高风险发生骨质疏松的妇女,以指导OP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本文对70例甲亢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 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了骨碱性磷酸酶(BAP)及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水平, 同时用二维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结果表明: 甲亢患者血清BAP、ICTP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小于0.01), 骨密度(BMD)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 甲亢患者血清BAP、ICTP水平与BMD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298和-0.276, P<0.05), 与T3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2和0.531,P<0.01), 与T4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和0.398, P<0.01).提示甲亢患者骨转换增强, 并以骨吸收增加更为显著, 与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定量检测血清BAP、ICTP水平对于甲亢代谢性骨病的诊断、病情研究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六项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应用RIA检测49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46例男性非糖尿病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的水平;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患者桡骨远端BMD,并按其BMD值分为骨质疏松(OP)组、骨量减少(L)组和骨量正常(N)组.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中BMD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糖尿病组OP患者FSH、LH、PRL水平升高,E2、T、P水平降低,与非糖尿病组OP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BMD相关因素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显示:OP患者BMD与FSH、LH、PR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T、E2、P水平呈正相关.作者认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骨量丢失与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衡有关,性腺激素缺乏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吉非罗齐对高胆固醇血症伴骨量减少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高脂血症合并骨量减少患者128例,分两组后分别予以辛伐他汀和吉非罗齐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血脂、骨吸收标志物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骨形成标志物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P1NP)和桡骨远端骨密度(BMD)。结果辛伐他汀组平均治疗周期(10.24±1.89)个月,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降低(P〈0.05),同时sCTX降低(P〈0.01),P1NP增高(P〈0.05),BMD增加(P〈0.01),而吉非罗齐治疗后虽TC、TG、LDL-C明显降低(P〈0.05)但sCTX、P1NP和BMD无明显变化。结论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强骨形成和增加BMD的作用,可能与血脂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缺乏大样本研究对不同病因、分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代谢水平进行分析,这不利于制定更优的促坏死修复策略。目的:研究不同病因、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骨代谢水平。方法:回顾性纳入股骨头坏死的患者401例作为试验组,8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按照病因不同分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3组,并按ARCO分期的不同分为Ⅱ期/Ⅲ期/Ⅳ期。收集所有受试者的7项骨代谢相关指标,包括骨代谢调控激素25-羟基维生素D,骨转换标志物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骨代谢一般生化标记血清Ca、P、碱性磷酸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骨代谢水平,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股骨头坏死发病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β-胶原降解产物、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血清P、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2)以是否发病为结局,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β-胶原降解产物、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是与股骨头坏死发病相关的独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在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85例老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骨钙素(BGP)的水平和骨密度检测,同时与青中年和老年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指标IL-6和TNF-α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增高,与不同年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骨形成指标BGP则不同程度降低,均与青中年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青中年对照组(P〈O.01),而老年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从骨量减少到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中,骨转化呈现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减少的变化规律。IL-6、TNF-α与BGP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观察指标和辅助诊断的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40岁以上女性患者2446例,按年龄分成三组:①40~49岁;②50~59岁;③≥60岁,采用超声定量骨密度测定仪,按常规方法测定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和血清β-异构C-端肽(β-CTx);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密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0.01)。PINP值随着增龄而升高(P〈0.05),≥60岁组比40~49岁组升高更显著(P〈0.05)。β-CTx值随着增龄而升高(P〈0.01),50~59岁和≥60岁两组比40~49岁组升高更显著(P〈0.05)。TRACP-5b在40~49岁组值最低,≥60岁组次之,50~59岁组最高(P〈0.01),50~59岁和≥60岁两组比40~49岁组升高更显著(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和TRACP-5b值较骨形成指标PINP值升高更显著。25(OH)D的结果整体偏低,均属于缺乏状态(P〈0.01)。结论中老年妇女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普遍较差,老年妇女的骨量丢失更明显,更容易发生骨折。联合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为加强中老年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对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运动正逐渐被国外所认可,其既可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运动方式,也可以作为某些健康问题譬如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手段。 目的:分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和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骨密度以及血液和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aichi, bone mass,bone mineral density,bone turnover biochemical markers, bone formation,bone resorption,estrogen,alkaline phosphotase,PICP,PINP,pyridinoline”;中文检索词为“太极拳;骨量;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形成;骨吸收;雌激素;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C端)前肽和氨基末端(N端)前肽;吡啶啉”。收集太极拳运动对骨骼影响的相关文章48篇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总结太极拳对老年人和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骨密度等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发现太极拳通过影响骨转换相关激素、调节雌激素和细胞因子来维持人体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由于动物学实验行不通,加之涉及到机制研究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蛋白和RNA定位定量、细胞活性增殖分化实验一概无法进行,所以太极拳对骨骼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仅仅只能从血液和尿液中骨转化生化标记物的水平来判断,虽然生化标志物较之于骨密度较早地出现变化,多项研究也结合骨密度指标,进一步推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来维持老年人的骨量,但是太极拳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的影响尚未明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10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华氏三角(Ward)及股骨粗隆(Troch)]和全身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值;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36例)和骨质疏松组(2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1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浓度,比较三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逐渐增高,其中,N-MID-OT和β-CTX的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tP1NP在骨质疏松组和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中,N-MID-OT与Neck、Troch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754,?0.663,?0.743;P<0.05),β-CTX与Ward的BMD呈负相关(r=?0.273;P<0.05);骨质疏松组中, N-MID-OT与所有部位的BMD呈负相关(r=?0.736,?0.562,?0.715,?0.521,?0.436;P<0.05),β-CTX与Neck、Ward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532,?0.614,?0.764;P<0.05)。结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评估有助于早期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 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 < 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 < 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绝经后1年~5年的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与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和骨钙素(OC)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在绝经早期女性(绝经1~5年)骨质疏松(O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仪(DEXA)对90例绝经早期妇女进行不同部位的BMD测定,并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BMD正常组和BMD降低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PINP、ICTP和OC含量,分析与BMD的相关性。结果:36例出现BMD降低(40%);BMD减低组的PINP、ICTP和OC均明显高于BM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4)BMD与ICTP、PINP和OC呈负相关。结论:绝经早期妇女BMD减低者的骨转换增高,妇女绝经后早期定期联检OC、PINP和IC-TP,可早期识别出那些有高骨转换率而致发生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以指导及时的预防性治疗,从而可阻挡或延缓OP进程,降低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严重程度RA患者与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及骨密度(BMD)、骨密度T值,分析25-(OH)D3不同缺乏程度患者BMD、骨密度T值,分析RA患者25-(OH)D3水平与BMD及骨密度T值关系.结果 RA组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P<0.05);RA分期Ⅳ期患者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Ⅰ、Ⅱ、Ⅲ期(P<0.05);随25-(OH)D3缺乏程度加重,RA患者BMD、骨密度T值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BMD、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453、0.324,P均<0.05).结论 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其血25-(OH)D3水平存在密切关系,随RA病情加重,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及BMD下降,且25-(OH)D3水平缺乏程度加重,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因此在RA治疗中可补充维生素D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1NP)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监测中的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β-CTX和Total-P1NP水平。结果: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血清β-CTX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血清Total-P1NP明显低于无骨转移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检测血清β-CTX和Total-P1NP对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及时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血清E2、IL-6及IGF-Ⅰ含量的变化,探讨E2、IL-6及IGF-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腰椎骨密度(BMD)扫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组32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30例、绝经前健康组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6、BGP、IGF-Ⅰ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E2水平,同时测定血清P、Ca、AKP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6水平高于绝经前妇女,骨质疏松组又高于非骨质疏松组。IL-6与BMD、E2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7、-0.438,P〈0.05),与BGP呈正相关关系(r=0.545,P〈0.05)。绝经后妇女IGF-Ⅰ含量降低,骨质疏松组IGF-Ⅰ含量最低。IGF-Ⅰ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9、0.433,P〈0.01),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8,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率骨质疏松,IL-6高表达与骨质疏松症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IL-6分泌的增多。体内雌激素还有助于维持IGF-Ⅰ的水平,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IGF-Ⅰ水平明显下降。IL-6分泌增多、IGF-Ⅰ水平下降均可以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IL-6、IGF-Ⅰ可作为一种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检测手段。合理应用雌激素、IGF-Ⅰ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90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及70例绝经后骨量正常的健康对照组血清IGF-1、IGFBP-3、骨钙素(BGP)、I型胶原异构C端肽(β-CTX)、雌激素(E2)、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磷(P)等指标,然后同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两组研究对象的腰椎(L2-L4)侧位、左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组妇女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IGF-1、IGFBP-3、E2、CT、BG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β-CTX、PTH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Ca、P两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腰椎侧位、左股骨颈BMD均与IGF-1、IGFBP-3、E2、BGP、CT水平呈正相关,与β-CTX、PTH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血钙、血磷无明显关系。结论: IGF-1、IGFBP-3、E2、BGP、CT、β-CTX、PTH血清水平与腰椎、左股骨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可考虑作为筛查绝经后妇女是否容易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一项有价值的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肝硬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肝硬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将44例肝硬变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并用3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IGF-Ⅰ、骨钙素(BGP)和右跟骨骨密度(BMD)值。结果表明,B、C组肝硬变患者IGF-Ⅰ、BGP和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肝硬变越严重,IGF-Ⅰ、BGP、BMD降低越明显。IGF-Ⅰ分别与BGP、BMD呈正相关(r=0.398,0.357,P<0.05)。IGF-Ⅰ减少可能是肝硬变患者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去卵巢大鼠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时间点大鼠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去卵巢大鼠不同时期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 方法:3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线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实验开始先将基线组处死,假手术组及去卵巢组于术后第4,8,12周分次处死。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定L1-3及股骨不同分区(头颈部R1区、转子部R2区、股骨干R3区、股骨整体R4区)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雌激素水平。对大鼠体质量、离体骨密度、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雌激素水平、月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离体腰椎及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基线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 < 0.05),第8,12周时均显著改善(P < 0.05),腰椎、股骨各区域骨量丢失幅度最大的为L1及股骨转子区。       ②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基线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 < 0.05),第8,12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去卵巢组第8,12周血清雌激素较假手术组及基线组明显降低(P < 0.01,P < 0.05)。④月龄与大鼠体质量、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1)。提示去卵巢后大鼠腰椎、股骨骨量变化呈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回升的趋势,其中L1及股骨转子部受影响最大;骨转换指标在去卵巢后显著加快、后期逐渐回归正常;雌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为第1个月先升高、后期快速降低;体质量、骨转换指标及雌激素水平与骨量密切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Ⅰ型胶原羧端交联肽原(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骨钙素(BGP)三项肝纤维化指标在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血清中的变化,了解三项指标、肝肿瘤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28例、转移性肝癌组23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51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病人的血清中的ICTP、IGF—Ⅰ、BGP三项肝纤维化指标;采用罗氏Elecsys1010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三项肿瘤指标;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氨转酞酶(γ—GT)三项肝功能指标。结果:51例病人ICTP、IGF-Ⅰ、BG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CTP、IGF-Ⅰ、BGP原发性肝癌组和转移性肝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FP、肝功能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组明显升高,和转移性肝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CEA、CA-199在转移性肝癌组明显升高,和原发性肝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CTP、IGF-Ⅰ指标与肝肿瘤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无相关关系(P〉0.05);BGP指标与AST、γ-GT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TP、IGF-Ⅰ、BGP三项指标对了解肝内占位性病变的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帮助,ICTP、IGF-Ⅰ指标与肝肿瘤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BGP与AST、γ-GT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型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及其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选取年龄≥70岁的深圳地区男性59例,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EXA)测定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TR基因型。结果59例受试者中,CTR基因型分别为CC型47例(79.66%)、CT型12例(20.34%)、TT型0例;在腰椎2-4(L2-4)和沃氏三角(Ward's)组BMD值,CT基因型组较CC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基因型的男性可能容易发生原发性骨质疏松(OP),尤其在L2-4和Ward's部位;应及早实施具有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防治OP及避免OP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