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肿瘤切除后使用非骨水泥组配式人工关节重建的初步疗效,分析假体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9月使用MEGASYSTEM-C非骨水泥组配式肿瘤型假体系统治疗的150例下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88例,女62例;年龄12~81岁,中位年龄24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肿瘤分类:骨原发恶性肿瘤120例,中间型肿瘤27例,转移性肿瘤3例。134例为初次手术,16例为复发后再次手术。87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行化疗,无患者行围术期局部放疗。假体重建股骨近端32例,股骨远端83例,胫骨近端35例。记录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肿瘤学结果,包括患者生存状况、肿瘤复发状况;假体失败发生情况,包括假体生存率、假体失败情况(失败原因、失败后再治疗方案)等,假体失败原因根据Henderson等定义的分型方式分为5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及假体生存率。末次随访时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下肢功能,并比较不同重建部位患者的MSTS评分。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4个月,中位时间39个月。随访期内患者无瘤存活116例,带瘤存活10例,因肺转移或多发转移死亡24例。120例原发恶性肿瘤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76.6%;不同重建部位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7例(4.7%)于术后7~21个月局部复发。150例患者假体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92.5%;不同重建部位假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随访期间共24例(16.0%)患者发生26次假体失败,其中1型失败9例、2型1例、3型3例、4型5例、5型8例。末次随访时126例存活患者中120例无假体失败发生。除不同重建部位对4型失败发生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9),是否化疗对5型失败发生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其余各型失败发生率与不同重建部位、是否初次手术和围术期是否化疗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5例(5型4例、4型1例),假体取出3例(2型1例,3型1例,4型1例),保留原假体翻修3例(1型2例,5型1例)。患者总体MSTS评分为(24±3)分,其中重建部位位于股骨近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患者MSTS评分分别为(24±3)、(25±3)、(23±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4,P=0.052)。结论下肢肿瘤切除后采用非骨水泥组配式人工关节重建,早期随访显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影响早期假体生存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进展及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的股骨远端肿瘤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抗感染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79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本院行瘤段切除、定制轴心式骨肿瘤假体重建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年龄1446岁(平均21岁),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41例,骨巨细胞瘤15例,软骨肉瘤10例,Ewing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根据Enneking原发恶性骨肿瘤分期,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当中,ⅠA 2例,ⅠB 2例,ⅡA 12例,ⅡB 48例。根据假体表面是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抗感染涂层组(36例)和无抗感染涂层组(43例),抗感染涂层设计为在聚乙烯套上打孔后术中进行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骨水泥涂布。术后随访观察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和远隔转移,并评价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5个月),抗感染涂层组无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无抗感染涂层组术后5例出现深部感染,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假体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其中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2例,远隔转移2例;无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3例,远隔转移2例。最近一次随访,MSTS93功能评分显示抗感染涂层组平均24.6分,无抗感染涂层组平均19.5分。随访期内抗感染涂层组未见假体聚乙烯套表层骨水泥脱落现象。[结论]采用聚乙烯套钻孔并涂布抗生素骨水泥于定制股骨远端肿瘤假体表面的技术能有效控制肿瘤假体重建后感染,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肢体原发成骨肉瘤综合治疗的远期结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ai Y  Niu X  Zhang Q  Hao L  Liu W  Y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5):329-331
目的 对肢体原发成骨肉瘤综合治疗及非综合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 方法 术前无远处转移的肢体成骨肉瘤患者 170例 ,年龄 6~ 5 2岁 ,平均年龄 2 1岁 ,男性 112例 ,女性 5 8例 ;肿瘤部位 :股骨远端 80例 ,胫骨近端 5 1例 ,股骨近端 7例 ,肱骨近端 10例 ,四肢其它部位 2 2例。施行术前化疗 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化疗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组 ) 10 4例 ,单纯手术切除肿瘤 (非综合治疗组 )6 6例 ;行保留肢体手术 94例 ,其中施行化疗者 71例 ,未行化疗者 2 3例 ;行截肢术 76例 ,其中行化疗者 33例 ,未行化疗者 43例。 结果  5年生存率 :综合治疗组为 6 1% ,非综合治疗组为 2 8% ;10年生存率 :综合治疗组为 5 3% ,非综合治疗组为 2 6 % ;局部复发率 :综合治疗保肢组为 2 0 % ,截肢组为 3% ;非综合治疗保肢组为 44 % ,截肢组为 7% ;综合治疗组和非综合治疗组肺转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0例患者按照MST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 ,其中保肢组 (5 6例 )平均分值为 71% ,截肢组 (2 4例 )平均分值为 5 3%。 结论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骨肉瘤的存活率 ;肿瘤局部切除及重建手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比较满意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1994年-2011年经手术病理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成软骨细胞瘤共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2.25︰1;年龄3~45岁,平均(18.42±7.94)岁。病变部位为胫骨近端8例(12%),股骨远端11例(17%),股骨近端23例(35%),肱骨近端和距骨各4例(6%),髌骨3例,跟骨和骨盆各2例,足舟骨、桡骨近端、桡骨远端、肋骨、肩胛骨、腓骨、股骨干、C7附件各1例。行单纯病灶内刮除5例,刮除植骨40例,刮除骨水泥填充11例。行瘤段切除9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单纯瘤段切除5例)。结果平均随访65.3个月(15~200个月)。3例局部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无复发。复发率为4.6%。未发现转移者。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易与骨巨细胞瘤等混淆,病灶内刮除术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在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病灶的切除范围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正股骨近端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一般采用肿瘤性半髋置换术。作者分析了199例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半髋置换术病例,最主要的原发肿瘤是乳腺癌(63例),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股骨颈(148例),对于存活的病例平均随访4年。其中2例(1%)因为腹股沟疼痛和退行性病变转行全髋置换术。12例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深静脉血栓。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2年4月对19例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微波灭活联合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男12例, 女7例;年龄11~65岁, 平均47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转移瘤8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X线、CT显示骨干皮质破坏小于骨全长的1/3,而MRI显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依据MRI确定截骨范围,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采用常规肿瘤假体置换入路,按广泛切除原则充分显露瘤段骨及软组织肿块。使用铜网保护瘤段骨周围软组织,用2 450 MHz微波将瘤段骨内部加热到50 ℃,持续20 min,按术前测量长度进行截骨,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年。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复发,带瘤生存;2例术后其他部位转移,死亡;余8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5~20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死亡;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3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其余患者无关节功能受限。结论 微波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髓腔内广泛受累的四肢恶性骨肿瘤,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骨折部位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以期对不同骨折部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建议。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骨科住院患者2 405例,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主要包括个人临床资料、骨折发生部位、骨折诱因、是否继发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并记录患者不同骨折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结果 2005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共接受治疗的创伤骨科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2 405例,15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6.40%。髋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33%,明显高于下肢骨折的5.91%与上肢骨折患者的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骨折各部位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2.87%,明显高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髁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25.00%,明显高于下肢其他骨折部位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骨折部位进行哑变量赋值,在多因素分析中,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OR=2.942),骨盆、髋臼骨折(OR=1.993),股骨干骨折(OR=1.838),股骨髁骨折(OR=3.012),髌骨骨折(OR=3.522),胫骨近端骨折(OR=1.050)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显著风险因素(P<0.05)。结论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骨盆、髋臼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临床中应针对性地做好相应预防。  相似文献   

8.
合并病理骨折骨肉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晓辉  丁易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730-173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合并病理骨折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2年至2001年原发肢体骨肉瘤患者中发生病理骨折且未经外院治疗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8~36岁,平均18岁.病变主要位于肱骨及股骨,其中肱骨近端10例,股骨远端6例,股骨干4例,股骨近端及腓骨近端各1例.施行保肢治疗12例(保肢组),其中人工假体置换4例,异体半关节置换2例,骨水泥临时假体4例,单纯局部切除1例,旋转成形术1例;施行截肢治疗10例(截肢组).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后随访8~146个月,平均54.7个月.对于存活病例,最短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保肢率为54.5%,截肢率为45.5%.较非病理骨折患者保肢率(71.9%)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9例患者发生肺转移,死亡时间术后8~26个月.5年生存率为53.4%.对于保肢组和截肢组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7%和10.0%;肺转移率分别为25%和60%.结论 正确选择保肢手术可以使患者在不增加局部复发风险的基础上得以保留肢体,并获得与无病理骨折骨肉瘤患者一致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079例,女1492例;年龄为14~96岁,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股骨干骨折309例,股骨髁骨折153例。2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571),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571),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158)、5.6%(53/951)、9.7%(30/309)、13.7%(21/153),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6.2%(303/1158)、39.1%(372/951)、21.0%(65/309)、24.8%(38/153)。股骨骨折患者股静脉及以上部位、腘静脉、胫腓静脉、肌间静脉DVT发生率依次2.3%(60/2571)、2.9%(75/2571)、6.4%(165/2571)、23.8%(613/2571)。结论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而且发生肺栓塞风险性大的近端DVT更易发生于股骨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67-1772
[目的]探讨股骨转移癌病人外科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癌病人39例。女18例;年龄39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癌病人39例。女18例;年龄3983岁,平均63岁。男21例;年龄3083岁,平均63岁。男21例;年龄3086岁,平均63岁。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对濒临骨折的病人术前进行Mirels评分。股骨近端转移癌25例,其中2例有双侧股骨近端转移病灶。病灶位于股骨颈8例,粗隆间12例,粗隆下7例。股骨干转移癌1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股骨远端转移癌2例。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最后随访时间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86岁,平均63岁。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对濒临骨折的病人术前进行Mirels评分。股骨近端转移癌25例,其中2例有双侧股骨近端转移病灶。病灶位于股骨颈8例,粗隆间12例,粗隆下7例。股骨干转移癌1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股骨干病理性骨折。股骨远端转移癌2例。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评分。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最后随访时间采用Enneking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63个月),其中28例病人死亡,11例病人目前仍生存。死亡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163个月),其中28例病人死亡,11例病人目前仍生存。死亡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163个月)。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的Enneking功能评分为1463个月)。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间的Enneking功能评分为1426分之间。[结论]根据股骨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濒临骨折、病灶部位、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4年9月,共43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22例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对照组),2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诊断、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保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切片示切除边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6.7个月。试验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t=—0.76,P=0.45)。试验组:术后X线片复查示手术切除范围和重建效果与术前计算机模拟切除重建一致;2例(9.52%)发生并发症,其中免疫排斥反应1例、感染1例;术后1年2例(9.52%)骨肉瘤复发肺转移。对照组:术后6例(27.27%)发生并发症,其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1年4例(18.18%)骨肉瘤复发肺转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4,P=0.14;χ2=0.67,P=0.41)。末次随访时MSTS功能评分,试验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0;t=3.94,P=0.00)。试验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15.45±12.25)°,对照组为(101.49±11.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0)。结论与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相比,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临床疗效良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薛超  刘晖  丁真奇  刘庆军  陈志达  吴进 《骨科》2021,12(2):149-154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为(33.5±9.3)岁(23~44岁),闭合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1例.3例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病灶距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远近与局麻下CT引导行微波消融(MWA)术中疼痛的关系。方法:选取先成功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行MWA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根据原发病灶位置分为近端组(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距离≤5 cm,32例,37个病灶)和远端组(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距离5 cm,46例,54个病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近端组的病灶完全消融率与远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6%vs.81.48%,P0.05);两组术后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无组间差异(P0.05)。按肿瘤大小(≤2 cm和2 cm)分层比较,近端组与远端组的术前VAS评分、可耐受的最大治疗功率、消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近端组术中VAS评分、VAS相对值、哌替啶用量均明显的高于远端组(均P0.05);近端组和远端组病灶2 cm的患者的术中VAS评分、消融时间、哌替啶用量均明显高于本组病灶≤2 cm的患者(均P0.05)。近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组(15.63%vs.2.17%,P0.05)。结论:肝癌病灶距离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的位置≤5 cm会增加患者MWA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尤其是病灶直径2 cm的患者增加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空心拉力螺钉进行治疗,对照组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1.54%)明显低于对照组(24..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 571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 079例, 女1 492例;年龄为14~96岁, 平均67.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 158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951例, 股骨干骨折309例, 股骨髁骨折153例。2 4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15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每周, 非手术患者入院48 h内及住院期间每周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判断DVT的发生情况。记录股骨不同部位骨折后DVT的发生率及发生位置。结果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35.5%(913/2 571), 近端DVT发生率为5.3%(135/2 571), 远端DVT发生率为30.3%(778/2 571)。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8.8%(334/1 158)、44.7%(425/951)、30.7%(95/309)、38.6%(59/153), 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7%(31/1 158)、5.6%(53/95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讨论该病变可接受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23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12例,腓骨近端复发并胫骨转移1例)根据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9例行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13例行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和内固定术(植骨9例,骨水泥填充4例),1例行截肢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50个月。术后3例复发,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1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80%;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组2例复发,肢体功能评分95%。结论根据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对肿瘤复发的控制及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假体翻修大段异体骨感染或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共22例肩关节或膝关节周围肿瘤的患者,大段异体骨保肢失败后,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肢体功能。最初诊断包括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和鼻咽癌转移瘤1例。发病部位包括股骨远端15例、肱骨近端3例和胫骨近端4例。结果异体骨失败原因包括:骨折14例、感染6例、持久不愈合1例、合并骨折和感染1例。异体骨移植后平均随访154.2(63~293)个月,假体翻修后平均随访73.4(24~234)个月。90.9%(20/22)的患者最终肢体功能良好,MSTS功能评分为76.5%(60%~93.3%)。81.8%(18/22)的患者假体翻修手术成功,在翻修失败的患者中,1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为了改善功能经历了多次翻修手术,另1例股骨远端的患者,异体骨移植失败假体翻修后,由于假体近端松动而进行二次翻修——全股骨置换术,另外2例股骨远端的患者翻修后合并感染和骨折而截肢。结论异体骨重建因骨折或感染失败后,再次行假体翻修重建肢体功能是可靠的,并发症较低。翻修技术会影响重建肢体的功能。对于异体骨感染的患者,建议分期翻修重建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0例骨肿瘤患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恶性肿瘤22例,其中骨肉瘤11便,软骨痤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2例,恶性骨母细胞瘤、腺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巨细胞肉瘤各1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7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4例,股骨近端7例,股骨干2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PFNA钉(防旋髓内钉)与Gamma(伽马)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间收治的92例股骨干骨折并同侧近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加长GammaⅡ固定,观察组予以加长PFNA钉固定。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Harris各项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近端骨折采取PFNA钉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并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或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所有符合条件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原发肿瘤类型、肿瘤部位、术后生存时间.分为原发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两组.[结果]入选371例患者,其中原发组170例(45.8%),转移组201例(54.2%).原发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01例(59.4%),女性69例(40.6%);年龄范围(10~81)岁,平均年龄(43.6±16.5)岁.转移性脊柱肿瘤组中,男性126例(62.7%),女性75例(37.3%);年龄范围21~87岁,平均年龄(53.6±10.5)岁.原发组中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最多,各35例,各占20.6%.转移组患者中肺癌、肝癌和甲状腺癌例数占前三位,分别为66例(32.8%)、42例(20.9%)、23例(11.4%).两组患者肿瘤侵犯部位及频率大体相近,但原发组肿瘤侵犯骶骨和寰枢椎的较转移组多.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原发组最短术后生存时间为14个月,最长为1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1.7个月,5年期生存率为50%;转移组最短生存时间为3个月,最长生存时间为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4个月,3年期生存率为37%.[结论]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脊柱肿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更广,且平均年龄更小.原发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远长于转移性组患者.手术治疗原发性脊柱肿瘤效果显著.对于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对症的姑息治疗,延长转移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命质量的关键在于针对原发肿瘤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