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NKG2D)配体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肽相关序列A(MICA)、MICB、UL16结合蛋白(ULBP),均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由胞外结构域、跨膜区和胞质结构域三部分组成,在肝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既能单独表达又可共同表达。其与NKG2D相互结合的亲和力从高到低依次为ULBP1、MICA、MICB,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信号通路,使自然杀伤(N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颗粒酶增加,并使肝癌细胞Fas配体(Fas 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促进靶细胞溶解。诱导肝癌细胞表达MICA、MICB、ULBP1,可显著增强NK细胞对其的敏感性,多途径发挥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板蓝根多糖(RIP)影响NK细胞对食管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相关蛋白CyclinD1、p21和p27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KG2D配体MICA、MICB、ULBP1和ULBP2的表达,钙黄绿素释放法(CARE-LASS)检测NK细胞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率。结果:RIP可促进NK-92细胞增殖,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且具有显著剂量依赖性。食管癌可促进NK细胞中TNF-α和IFN-γ的表达。RIP可促进食管癌细胞Eca-109中NKG2D配体MICA、MICB、ULBP1和ULBP2的表达,促进与食管癌细胞联合作用后NK细胞中TNF-α和IFN-γ表达,提高NK-92细胞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RIP通过提高食管癌Eca-109细胞中NKG2D配体表达,促进NK-92细胞中TNF-α和IFN-γ表达,增强NK-92细胞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自然杀伤(NK)细胞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浓度分别为0、8、16、32、64μmol/L的丹参酮ⅡA处理NK细胞和HL-60细胞,用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变化。钙黄绿素-AM释放法检测杀伤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NKG2D配体MICA、MICB、ULBP1及ULBP2表达率。结果 丹参酮ⅡA呈剂量效应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NK细胞增殖,丹参酮ⅡA浓度为32μmol/L增殖率较高。丹参酮ⅡA+NK细胞组的杀伤率较丹参酮ⅡA组、NK细胞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NK细胞+HL-60细胞组的TNF-α、IFN-γ含量较丹参酮ⅡA+NK细胞组、NK细胞+HL-60细胞组、NK细胞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NK细胞、NK细胞+HL-60细胞组的TNF-α、IFN-γ含量较NK细胞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HL-60细胞组的NKG2D配体MICA、MICB、ULBP1、ULBP2表达率较HL-60细胞组明显增加。结论 丹参酮ⅡA联合NK细胞对急性髓系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的结构与功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近20年有关NKG2D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资料。结果:NKG2D是表达于NK细胞表面的Ⅱ型膜蛋白受体,其基因定位于12p12. 3-p13. 1,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NKG2D单聚体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含2个α螺旋,2个β片层,4个二硫键,主要依靠接头蛋白传递活化信号。NKG2D以同源二聚体形式结合DAP10,并使之磷酸化,然后与肿瘤表面的相应配体MICA、MICB、ULBPs结合,激活PI3K、PLCγ2、JNK-cJunN等信号通路,使NK细胞TNF-α、IFN-γ、颗粒酶释放分泌增加,Fas L、TRAIL表达上调,对肿瘤细胞发挥细胞毒性效应。结论:活化的NK细胞高表达NKG2D,而肿瘤细胞则高表达MICA、MICB、ULBPs,活化NK细胞表面的NKG2D与MICA、MICB、ULBPs结合,触发NK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分泌颗粒酶、表达Fas L、TRAIL,使靶细胞溶解,多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其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靶细胞表面的配体密切相关,NKG2D为NK细胞活化性受体,表达于所有的NK细胞表面,是介导NK细胞识别和溶解肿瘤细胞的主要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为MHCⅠ类链相关基因产物(MICA、MICB)及ULBPS(人巨细胞病毒UL16蛋白的结合蛋白ULBP1、ULBP2、ULBP3),NKG2D的配体在多种肿瘤细胞表达,其在鼻咽癌细胞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探讨其在鼻咽癌细胞CNE2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在NK细胞杀伤CNE2细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NKG2D配体的表达直接影响NK细胞对不同发育阶段DC的杀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NKG2D配体在不同发育阶段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表达及其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因子(rh IL-4、rhGM-CSF、TNF-α)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并鉴定形态和表型,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NK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DC和mDC表面NKG2D配体MICA/B、ULBP1-3的表达.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iDC和mDC的杀伤活性以及抗NKG2D单克隆抗体(mAb)阻断NK细胞后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的iDC和mDC具有典型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iDC表面表达MICA、MICB、ULBP1、ULBP3,表达率分别为(32.39±8.30)%、(17.75±3.40)%、(26.71±6.48)%、(38.37±6.89)%;mDC表面表达MICA 、ULBP3,表达率分别为(7.82±2.67)%、(8.36±2.42)%,比iDC表面相应配体表达率低(P<0.01).各效靶比NK细胞对iDC的杀伤活性均比对mDC的杀伤活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NKG2D mAb阻断NK细胞后对iDC杀伤活性比阻断前减弱(P<0.05);对mDC的杀伤活性与阻断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G2D配体在iDC表面表达高,介导了NK细胞对iDC的杀伤,而对mDC的杀伤无影响,是NK细胞对iDC选择性高杀伤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桑黄多糖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监视的增强作用及其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B(MICB)/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2D(NKG2D)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60只和GL261细胞株培养传代,随机取其中的50只小鼠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余10只小鼠记为对照组,另将建模成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榄香烯组予以100 mg/kg榄香烯与1 ml/100 g生理盐水混匀灌胃,桑黄多糖各剂量组分别予以50、100、200 mg/kg桑黄多糖溶于1 ml/100 g生理盐水中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共4周。干预后处死小鼠,比较各组瘤重和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以CD57抗体标记检测瘤组织中NK细胞浸润;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瘤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MICA)、MICB、UL16结合蛋白1(ULBP1)、UL16结合蛋白2(ULBP2)、UL16结合蛋白3(ULBP3)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MICA、MICB、ULBP1、ULBP2、ULBP3蛋白表达;采用磁珠亲和细胞分选法分离各组组织中N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NKG2D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榄香烯组和桑黄多糖各剂量组瘤重下降,抑瘤率升高,瘤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增多,NK细胞浸润增多,MICA、ULBP2、ULBP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MICB、ULBP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且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增强,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桑黄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桑黄多糖低剂量组和榄香烯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黄多糖可抑制脑胶质瘤增长,促进瘤细胞变性、坏死,增加NK细胞浸润,推测d与调控MICB/NKG2D信号通路,增加MICB、ULBP1表达和NK细胞表面NKG2D活性,下调MICA、ULBP2、ULBP3表达,增强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有关。  相似文献   

8.
终末期肾病(ESRD)是肾功能发生不可逆地衰退,病情进展至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相关分子A(MICA)、 MICB是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基因(MIC)家族的两个主要成员,有同样的跨膜蛋白结构,其基因均定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的MHCⅠ类基因区,同源序列达90%以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发现MICA、 MICB在ESRD患者体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其诱导的微炎反应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IL-10升高为主要特征,高水平的MICA、 MICB脱落入血形成可溶性的MICA(sMICA)、 sMICB,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的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NKG2D)特异性结合,通过胞内内吞和降解抑制NK细胞活性,使微炎反应持续存在。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避免透析通路隐匿性感染,可有效控制患者微炎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测定吉非替尼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吉非替尼、EGFR下游分子LY294002(PI3-K抑制剂)、SB203580(MAPK抑制剂)、STAT21(STAT3抑制剂)、Rottlerin(PKC抑制剂)作用A549细胞24小时后A549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吉非替尼作用前、后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吉非替尼上调A549细胞MICB、ULBP1表达,增强A549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EGFR下游分子MAPK、STAT3抑制剂不影响A549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PI3-K抑制剂下调A549细胞MICA表达,PKC抑制剂上调ULBP1表达。结论:吉非替尼上调NKG2D配体表达增强A549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183对肝癌细胞MHC-Ⅰ类相关蛋白A/B(MICA/B)表达和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作用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设置miR-con组、miR-183组、anti-miR-con组、anti-miR-183组、pcDNA组、pcDNA-CX3CL1组、antimiR-183+si-con组、anti-miR-183+CX3CL1组、对照(N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83和CX3CL1 m 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X3CL1、MICA和MICB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表面MICA/B的表达;NK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肝癌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后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83和CX3CL1的靶向关系。结果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183高表达,CX3CL1、MICA和MICB低表达。干扰miR-183表达和过表达CX3CL1,肝癌细胞中MICA、MICB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与NK细胞共培养后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升高(P<0.05)。miR-183靶向调控CX3CL1,沉默CX3CL1逆转了干扰miR-183对肝癌细胞MICA/B表达和NK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结论抑制表达miR-183可增加肝癌细胞MICA/B表达,增加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X3CL1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人MICA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特性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关于MICA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显著。MICA是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的配体,可高表达于上皮源性的肿瘤细胞;NKG2D不仅表达于NK细胞,还表达于CTL和Vδ1γδT细胞;NKG2D以一种可诱导的方式识别并结合MICA,从而活化上述抗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然杀伤细胞(NK)联合红花多糖(SPS)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协同效应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SPS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钙黄绿素-AM释放法分析NK与SPS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率;ELISA及流式细胞术(FCM)分析TNF-α、IFN-γ及NKp46、MICA、MICB、ULBP1的表达水平。结果:SPS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作用时间和浓度成正比,促NK细胞增殖的最高阈值浓度为0.625 mg/ml;NK与SPS联合组的杀伤效率及TNF-α/IFN-γ分泌显著高于NK组和SPS组(P0.05);各实验组NK细胞的NKp46、MICA、MICB、ULBP1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NK细胞与SPS对体外杀伤结肠癌细胞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PS调控NK细胞TNF-α、IFN-γ分泌及活化性受体和活化性配体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同种异体N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以K562细胞为对照,应用LDH释放法检测不同效靶比时同种异体NK细胞杀伤CNE2、KG1a和U251细胞的活性。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4种细胞MHCI类链相关分子(MICA/B)和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UL16结合蛋白(ULBP1~3)基因和分子的表达情况。效靶比20∶1时用AMO-1、BMO-1、M295、M310和M551单抗分别阻断肿瘤细胞表面MICA、MICB、ULBP1、ULBP2和ULBP3分子,观察NK细胞对其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NK细胞对K562、CNE2和KG1a细胞均有杀伤活性,对U251细胞无杀伤活性。在mRNA水平4种细胞均表达MICA/B和ULBP1~3基因。K562细胞表达MICA/B和ULBP1~3全部分子;KG1a和U251细胞均不表达5种分子;CNE2细胞表达MICA/B和ULBP2,不表达ULBP1和ULBP3。CNE2、KG1a和U251细胞均高表达HLAI分子,而K562细胞不表达。用单抗分别阻断靶细胞表面相应的NKG2D配体分子,NK细胞对KG1a和U251细胞的杀伤活性无变化。NK细胞对K562和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可部分被封闭。同种异体NK细胞在体外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不同,其杀伤机制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前后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对NK细胞杀伤细胞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CCK-8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测算ATO对ARH-77细胞株的50%抑制量(IC50)和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ATO作用前后ARH-77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RH-77细胞表面NKG2D配体(MICA/B、ULBP1、ULBP2、ULBP3)和HLA-Ⅰ类分子表达以及ATO作用前后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ATO对ARH-77细胞的IG50为5.0μmol/L.NK 细胞杀伤ATO作用前后ARH-77细胞的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ATO作用后,ARH-77细胞发生G1/S期阻滞,同时其表面MICA/B、ULBP1、ULBP3表达显著升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LBP2和HLA-Ⅰ类分子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TO能提高ARH-77细胞NKG2D配体(MICA/B、ULBP1、ULIBP3)表达;从而使其对N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白血病细胞对IL-15介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杀伤敏感性的变化及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白血病细胞的IC50值,以此量的白藜芦醇作用于白血病细胞.,并用LDH释放法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前后,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的IL-15介导的PBMC对CD34+CD38-KG1a细胞杀伤能力.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IL-15介导前后PBMC表面NKG2D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MICA、MICB、ULBP1、ULBP2、ULBP3)表达.结果:白藜芦醇作用前后在不同效靶比时对IL-15介导的PBMC杀伤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介导PBMC前后表面NKG2D的表达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藜芦醇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各配体中MICA、MICB无显著变化(P>0.05),ULBP1、ULBP2、ULBP3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提高CD34+CD38-KG1a细胞对IL-15介导PBMC的杀伤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提高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单核或树突状细胞是否表达MHCⅠ类相关抗原A(MICA),并分析MICA+单核细胞的频率是否与患者体内NK细胞的活性相关联。方法:首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ICA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由单核细胞诱导而来树突状细胞(DCs)上的表达;并用IL-15和IFNα-刺激树突状细胞,观察MICA表达的变化;然后检测患者外周血NKG2D+、CD16+、CD69+NK细胞的频率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后分析MICA+单核细胞的频率是否与NK细胞表达NKG2D及其杀伤活性关联。结果:与健康个体相比,结肠癌患者MICA+单核细胞的频率无显著变化。未成熟DCs表达MICA,但受IL-15和IFNα-刺激后,结肠癌来源的DCs表面MICA的表达无显著上调。结肠癌患者外周血NKG2D+、CD69+NK细胞的频率显著降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降低,而CD16+NK细胞的频率无明显变化。结肠癌患者MICA+单核细胞的频率与NK细胞表达NKG2D无明显关联,但与NK细胞杀伤靶细胞时CD107a的表达正相关。结论:结肠癌患者体内单核细胞表达MICA与NK细胞表达NKG2D无关,但高频率MICA阳性的单核细胞与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未成熟和成熟树突状细胞(DCs)表达MHC Ⅰ类相关抗原A(MICA)的情况,以及DCs表达MICA后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单核细胞、未成熟DC(iDCs)以及LPS、TNF-α、CD40L、IL-15和IFN-α分别刺激的成熟DCs表面MICA的表达,并观察DCs表达MICA后对NK细胞表达CD69、细胞毒活性和分泌IFN-γ的影响.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NKG2D/Fc蛋白和抗IL-12单克隆抗体(mAb)对DCs激活NK细胞的影响.结果:单核细胞不表达MICA,iDCs低表达MICA.LPS、TNF-α和CD40L对DCs表达MICA无影响;但IFN-α和IL-15可促进DC上调MICA表达.DCs表达MICA后可促进NK细胞表达CD69、分泌IFN-γ、杀伤K562细胞.NKG2D/Fe蛋白可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分泌IFN-γ;而抗IL-12mAb仅抑制IFN-γ分泌.结论:MICA在DCs表面的表达受局部微环境影响,且DCs表达MICA后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乳腺肿瘤细胞膜MHC Ⅰ链相关分子A(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及血清中可溶性MICA表达,探讨MICA在NK细胞杀伤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膜型MICA(mMICA)及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观察膜型MICA、可溶性MICA(sMIcA)对NKG2D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膜型MICA及可溶性MICA的表达及分布;抗体封闭法观察膜型MICA与NKG2D相互作用.结果 乳腺细胞膜型MICA在正常组织不表达,在良性肿瘤表达量为(38.5±7.5)%,恶性肿瘤表达量为(53.2±5.6)%.可溶性MICA含量在健康成年人为阴性,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含量(76.8±22.3)pg/mL,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含量(205.36±71.27)pg/mL.经NKG2D或MICA抗体封闭后,NK细胞的杀瘤活性显著减弱.含可溶性MICA的血清可明显下调NKG2D的表达.结论 大部分乳腺肿瘤细胞膜都有MICA的表达,可作为乳腺肿瘤相关性抗原.膜型MICA与NKG2D的相互识别在介导NK细胞抗乳腺癌中起重要作用,而可溶性MICA通过下调NKG2D表达介导肿瘤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膜型和分泌型MICA对NK细胞受体表达的影响 ,以探讨NK细胞抗肿瘤活化机制及肿瘤细胞表达MICA分子的意义。方法 用MTT法测定人NK细胞系 (NK92 )的细胞毒活性 ;用RT PCR或FACS检测NK细胞受体 (NKG2D ,NKG2A B ,KIR2DL1,KIR2DS1)及NKG2D的识别配体MICA的表达。结果 肿瘤细胞表面的MICA分子可上调NKG2D的表达 ,下调抑制性受体NKG2A B和KIR2DL1的表达 ;而分泌型MICA (sMICA)分子对NKG2D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膜型MICA分子可上调NKG2D的表达 ,激发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分泌型MICA分子则通过降低NKG2D的表达下调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肿瘤细胞分泌sMICA分子为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MICA基因研究进展及与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A基因在人类位于6p HLA-Ⅰ类基因区HLA-B位点着丝粒端的46kb左右,其组成、表达和产物与HLA-Ⅰ类基因不同。该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编码的蛋白分子结构域与经典的Ⅰ类分子α链相似,包括3个胞外结构域:α1、α2和α3,加上跨膜区和胞质区,不含β2m。MICA大量表达于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表面,在T、B细胞表面不表达,但在大多数上皮性肿瘤细胞表面都有表达。MICA分子与其配体NKG2D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NK细胞、Vδ1γδT细胞等,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现已发现MICA与某些肿瘤和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白塞氏病、1型糖尿病)存在关联,并且在肿瘤和某些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