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48-750
比较鼻空肠营养管经胃镜导丝置入法与经X线透视辅助法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需要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进行经胃镜导丝引导下置入与经X线透视辅助下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置管深度,置管成功率。观察组置管成功率100%,操作时间为(356.4±85.3)S,置管深度为(113.0±7.2)cm。对照组成功率75%,操作时间为(752.1±385.2)s,置管深度为(98.5±5.2)cm。两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深度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胃镜导丝引导下置入鼻空肠营养管具有操作时间短,置管深度深,成功率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标准型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胃镜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标准型胃镜将斑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远端后,保持导丝位置相对固定,退出内镜,应用一次性导尿管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代替经鼻胃镜下置入导丝技术;对照组使用标准型胃镜下钳夹推送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鼻咽部不适及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误吸及导丝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斑马导丝转换技术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与传统内镜钳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势,且安全有效,可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消化内镜营养管置入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口和经鼻胃镜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对51例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分别采用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和经口普通胃镜置入鼻空肠营养管,对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使用操作时间、插管时患者舒适度以及患者愿意接受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法与经口普通胃镜置人鼻空肠营养管相比:成功率高(96% Vs 65.38%,P<0.05),操作时间短(10.87±2.35 Vs 30.94±2.52,P<0.05),患者感觉舒适并且更愿意接受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人法置管.结论 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法优于经口胃镜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法,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内镜下放置小肠减压管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时患者的耐受程度。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68例应用经鼻小肠减压管治疗的肠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在胃镜直视下置管方法,B组患者采用鼻胃镜导丝引导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操作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时耐受程度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内镜下放置小肠减压管方法都有临床应用价值,在操作时间、患者置管时的耐受程度以及特殊患者置管成功率上鼻胃镜导丝引导置入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需要更换桡动脉置管的MO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导丝引导下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方法。置管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将塞丁格穿刺套件中的导丝置入原桡动脉置管中,拔出原导管,沿导丝迅速置入新导管后抽出导丝;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重新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置管后感染和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更换导管后导管功能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发生率明显降低(93.3%比60.0%;0.0%比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3,4.3;P〈0.05),且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7±0.2)min比(11.2±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P〈0.05)。结论经导丝原位更换桡动脉置管的方法避免了MODS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DSA)联合经口胃镜与经鼻胃镜空肠管置入方式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81例空肠管营养患者随机分为DSA联合经口胃镜组44例和经鼻胃镜组37例,分别采用DSA联合经口胃镜和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鼻空肠营养管,比较两种方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鼻黏膜出血、置管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插管时患者舒适度。结果:DSA联合经口胃镜导丝导引置入法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法(P0.05),DSA联合经口胃镜组操作时间、麻醉药使用量、鼻黏膜出血量例数均明显少于经鼻胃镜组(P0.05),DSA联合经口胃镜组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经鼻胃镜组(P0.05)。结论:DSA联合经口胃镜鼻空肠管置入较经鼻胃镜导丝导引置入法更加安全、高效,对患者损伤小,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后胃管留置困难的原因,探讨有效的置管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后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胃肠营养管导丝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对2组置管平均时间及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置管平均时间为(2.5±0.6)min,对照组为(5.3±1.2)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为100%(30/3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43%(1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置导丝引导法置胃管成功率高,是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支持干预在小儿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行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干预的74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时间、依从性、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儿依从性、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小儿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中实施心理支持干预,可提高患儿依从性和置管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肿瘤患者术后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行胃肿瘤手术的患者4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鼻空肠管组(26例)和空肠造瘘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空肠营养管护理、并发症防治、营养护理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和置管时间。结果护理期间空肠造瘘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和堵管率均明显低于鼻空肠管组(圴P<0.05),平均置管时间显著长于鼻空肠管组(P<0.01)。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空肠造瘘口与鼻空肠管比较行肠内营养可减少意外脱管发生率和堵管率,能够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置管途径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患者108例分为腋静脉置管组(实验组)4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对照组)68例。均采用美国ARROW中央静脉导管。结果观察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两组操作时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感染率,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置管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在置管成功率方面优于颈外静脉置管;置管操作时间明显较颈外静脉置管所用时间短;腋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外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法的比较及护理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两种三腔二囊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治疗价值及护理配合,方法:对传统方法置入三腔二囊管和运用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的破损率,病人反应性,成功率及护理配合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法和导丝交换法的破损率及病人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法置入三腔二囊管成功率为78.4%,明显低于导丝交换法置入三腔二囊管组(9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在护理配合上要求更高。结论:导丝交换置入三腔二囊管能显著提高三腔二囊管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持续负压盘吸引联合鼻空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将S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患者自确诊SAP后立即留置胃管持续负压盘吸引联合鼻空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单纯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危重症评分(APACHEU)情况、血清白蛋白水平、CRP水平、通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置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当天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渐下降,研究组治疗后7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0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通便时间、置管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留置胃管持续负压盘吸引联合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于SAP患者的治疗较单纯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SVP)两种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64例置管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PICC组30例,SVP组34例,分别观察两组的置管操作时间、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为(16.3±3.4)main,留置时间长,为(34.7±5.3)d,与S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发生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的例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PICC和SVP各自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5.
李瑞红  李德春  吴萍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1):1169-1171
目的评价危重病患者床边X线监视下经胃镜引导鼻空肠营养管放置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病情危重不易搬动或昏迷的患者在床边经胃镜引导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同时经床边X线摄片及CR.杌监视,观察营养管放置是否到位。结果床边X线监视下经胃镜引导可以将空肠营养管放置至空肠屈氏韧带以远30cm以上,置管成功率100%,置管15~45min,平均22min。置管后营养管在位良好,喂养过程顺利,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危重病患者床边X线下经胃镜引导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空肠营养管放置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镜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新方法的配合与护理。方法对15例需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胃镜直视下鼻肠营养管置入术。结果通过该新方法行胃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15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营养管放置成功率为100%。结论医护完善配合可一次性使空肠营养管头端到达空肠,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三腔空肠喂养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60例患者,根据置管途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DSA引导下置入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实验组采用三腔空肠喂养管置入,对照组采用鼻胃管加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负压日均引流量,置管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置管期间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实验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负压日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74、4.42、6.45,P均<0.05);置管后,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2.53、4.93、10.17、1.75,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反流、误吸,腹痛、腹胀、腹泻及堵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4、4.32、4.29,P均<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全麻下儿童经胃镜空肠管置管成功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于医院行全麻手术并辅以经胃镜空肠管置管的患儿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一次置管成功的10例患儿作为成功组,置管次数≥2次的1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调查分析影响经胃镜空肠管置管成功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全麻患儿胃镜引导下空肠管置管成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胃动力不足、反复性置管、导丝位置无法完全掌握、退出胃镜致导丝位置移动、与屈氏韧带的距离(≥40 cm或≤15 cm)(P<0.05)。结论影响全麻患儿胃镜引导下空肠管置管成功的危险因素诸多,其中导丝位置移动、胃动力不足是置管中常见原因,因此在置管前需预先分析,并辅以相应的护理配合措施,以此提升空肠管置管成功率,促使能一次性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胃镜下置人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43例符合条件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24例:早期行胃镜下鼻空肠管置人行肠内营养治疗;全胃肠外营养组19例:行全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腹痛、腹胀时间、血浆内毒素的改变,同时了解血浆白蛋白、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分别为(3.3±2.2)、(7.6±3.2)d,明显优于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为(7.1±3.8)、(13.3±4.9)d,F值分别为48.038、63.567,P均〈0.01],发生胃肠道出血0例、肺部及肠道感染1例、高血糖2例、胰腺囊肿1例,并发症亦少于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为5、10、8、6例,X2值分别为7.147、13.084、6.777、5.847,P〈0.05或P〈0.001)。血浆内毒素在肠内营养组中下降较早、较快,治疗后14d降至(0.19±0.11)EU/ml,明显低于全肠外营养组的(0.85±0.28)EU/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6,P〈0.001)。肠内营养组血浆淀粉酶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分别为(1623±479)、(547±322)、(179±106)U/L,全胃肠外营养组分别为(1467±589)、(789±503)、(233±156)U/L,两组血浆淀粉酶较治疗初期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7、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17、1.889,P均〉0.05)。两组血浆白蛋白治疗后均升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鼻空肠管置入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保护肠黏膜,有利于SAP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对上消化道狭窄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3例上消化道狭窄患者,随机分为A组(n=21,经胃镜活检孔插入鼠齿钳置入三腔喂养管)和B组(n=22,经黄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置管时间为(27.43±6.68)min,高于B组置管时间[(8.95±2.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9,P0.05)。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57.1%(12/21),低于B组的置管成功率[95.5%(2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0,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9/21),明显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13.6%(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5)。结论经胃镜黄斑马导丝引导三腔喂养管应用于上消化道狭窄患者置管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