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a(ER-a)和雌激素受体-a(ER-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栓测等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ER-a和ER-β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R-a及ER-β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含量均低于在位内膜和子宫肌瘤患者在位内膜,但两组受体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ER-a和ER-β表达有明显差异,表明除了已知的ER-a对子宫内膜增殖和分化有作用外,ER-β可能对子宫内膜的功能也有重要影响,并提示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临床生物特性、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cl-2、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5例子宫内膜癌组、13例不典型内膜增生组及1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对照组)的bcl-2、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的水平,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阳性平均百分率计算,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cl-2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多,其阳性表达率为96.1%,不典型内膜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78.1%,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为56.9%,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雌激素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多,其阳性表达率为66.1%,不典型内膜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34.8%,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为20.9%,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激素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多,其阳性表达率为89.4%,不典型内膜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70.9%,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为64.3%,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cl-2表达减少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并随病理分级的升高雌激素受体的表达逐渐减少。孕激素与雌激素相反,延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雌激素可以促进乳腺癌的形成、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转化和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抗氧化作用,其信号转导机制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雌激素受体基因信号转导通路和雌激素受体非基因信号转导通路。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雌激素受体基因信号转导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参与调控乳腺癌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 ,生育期妇女发病率约为 2 5 % ,过去对超过妊娠 12周大小的子宫肌瘤患者多选用子宫切除术或肌瘤剔除术。而近年来研究认为子宫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并有内分泌功能 ,参与体内生殖、生理及病理过程 ,绝经前切除子宫者即使保留卵巢 ,也常引起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提早出现 ,故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组织内的雌、孕激素受体均高于其周围正常子宫肌肉组织 ,子宫肌瘤不仅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而且孕激素也促进其生长 ,通过应用雌激素分泌抑…  相似文献   

5.
由于子宫肌瘤多发生在妇女雌激素水平较高的阶段,当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时,却又伴随子宫同时萎缩,故有人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和雌激素水平过高或长期刺激有关。有人在阉割的豚鼠身上长期注射大量雌激素,发现其子宫上生长出类肌瘤,停止注射后,类肌瘤便逐渐萎缩。若在注射雌激素的同时,加用睾丸素或孕激素,则可防止类肌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调控,在多数乳腺癌组织中均发现有两种激素受体^[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的表达,内源性雌激素参与乳腺上皮的生长分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雌激素的作用又是由受体ER所介导的^[2]。  相似文献   

7.
ER、PR、PCNA、C-CrbB-2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癌基因 (C CrbB 2 )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以及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 5 0例子宫肌瘤内ER、PR、PCNA及C CrbB 2表达的阳性率 ,并根据肌瘤的发病病程、临床症状、肌瘤的直径、数量以及不同的月经周期 (卵泡期和黄体期 )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肌瘤内ER、PR表达的阳性率与肌瘤直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卵泡期肌瘤内的ER表达的阳性率高于黄体期 (P <0 .0 5 )。而PCNA及C CrbB 2表达的阳性率与肌瘤无关系。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发展与肌瘤内ER、PR含量的水平密切相关 ,而与细胞分裂增殖的关系不大 ,与癌基因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8.
龙晓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26-3128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等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住症患者在位及异住内膜间质细胞中ER—α和ER—β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住症患者ER-α及ER-β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含量均低于在位内膜和子宫肌瘤患者在位内膜,但两组受体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内膜异住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ER—α和ER—β表达有明显差异,表明除了已知的ER—α对子宫内膜增殖和分化有作用外,ER-β可能对子宫内膜的功能也有重要影响,并提示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临床生物特性、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激素(E)、孕酮(P)水平以及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较正常育龄期妇女均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平滑肌组织中,ER阳性细胞数在增生期均多于分泌期(P〈0.01),PR阳性细胞数在分泌期均多于增生期(P〈0.01)。结论E、P大量结合于子宫肌瘤局部的ER、PR,使肌瘤局部呈现高激素状态,这可能是子宫肌瘤细胞不断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活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水平的降低可导致严重的类骨质疏松症状,并发现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上有雌激素受体的存在,认识到雌激素对骨组织具有直接作用.目的:观察降脂壮骨中药对食饵性高脂血症诱发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上午和下午灌胃生理盐水5 mL/kg;高脂血症诱发骨质疏松模型组:上午灌胃高脂饮食5 mL/kg,下午灌胃生理盐水5 mL/kg;降脂壮骨中药组:上午灌胃高脂饮食5 mL/kg,下午灌胃降脂壮骨中药水提液5 mL/kg.持续干预8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mR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降脂壮骨中药组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雌激素受体表达显著增强(P<0.01),雌激素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证实降脂壮骨中药能够使食饵性高脂血症诱发骨质疏松大鼠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增高,起到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00例国人女性不同阶段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进行检测,探讨其与一些肿瘤病理参数和生物学标志物(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C-erbB-2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有关ERα、ERβ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微小核糖核酸-18a(miR-18a)、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43例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的VEGF、TNF-α、MCM7、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通过原位杂交法测定miR-18a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组织VEGF、TNF-α、MCM7、PR、ER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miR-18a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ER水平与VEGF、TNF-α、MCM7均呈明显正相关,与miR-18a呈明显负相关;随着肿瘤大小增加以及肿瘤数目增多,VEGF、TNF-α、MCM7阳性率逐渐升高,而miR-18a阳性率逐渐降低。结论 VEGF、TNF-α、MCM7、miR-18a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肌瘤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作用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雌激素受体α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其中Xba I和PvuⅡ是研究最热最多的位点,但不同人群中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文就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男女共同的生理现象之一是随年龄增加骨量减少,但女性与男性相比骨峰值低且有绝经史,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的多种因素致骨量丢失显著。本文就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基因与骨质疏松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前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肌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有40例患者在术前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将其纳入研究组,另外40例患者术前未给予米非司酮及其他激素类药物治疗,将其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子宫肌瘤组织大小及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有效者35例,占87.5%,无效者5例,占12.5%;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中的ER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的PR及EGFR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应用米非司酮能够明显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发挥药效的机制可能是和下调EGFR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子宫肌瘤组织 ,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的检测 ;探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 ,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5月~2001年12月在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8例。年龄35~55岁。术前3个月未使用任何激素类药物。全部病例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以患者的无肌瘤部位子宫肌组织作对照。1.2实验方法 (1)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8例子宫肌瘤和肉眼观正常的子宫肌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2)结果判断显微镜下观察 ,阳性染色为细胞内有棕黄色颗粒 ,以切片中全部细胞作为基数100 % ,根据受体阳性细胞的百分…  相似文献   

17.
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总结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雌激素受体以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两种亚型广泛存在于人体内。雌激素根据其结合的受体亚型,选择性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雌激素对骨吸收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介导和直接对破骨细胞作用完成的。近年来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两种不同受体亚型的特异性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人子宫肌瘤SC 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人子宫肌瘤的实验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例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移植于SC ID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及SC ID鼠生长情况。待移植瘤存活后作病理学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ER,PR)检查。结果成功建立6只人子宫肌瘤SC 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移植成功率为100%,荷瘤鼠的生存期未见缩短,状态良好。病理组织学证实:移植物保持了原子宫肌瘤生物学特征,ER、PR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子宫肌瘤SC 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保持了原子宫肌瘤生物学特征,是研究人子宫肌瘤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大鼠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分析褪黑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2月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90只,接种大鼠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7.5 mg/(kg·d)注射褪黑素组、15 mg/(kg·d)注射褪黑素组,10 d后乳腺癌大鼠荷瘤模型建立成功并取乳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 结果 注射褪黑素组的大鼠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指数低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随着注射褪黑素剂量上升,雌激素受体表达指数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褪黑素能抑制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是褪黑素拮抗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决定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超声检查,是乳腺癌常用的检查方式。乳腺组织的生长和细胞的增殖均受雌激素、孕激素的调控,而当其发生癌变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临床意义更大~([1])。然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ER、PR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回顾分析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