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臂和呼吸运动对上臂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 DSA下超声导引穿刺上臂静脉植入TIAP。术中、术后分别将患者手臂置于不同位置,深吸气下透视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测量X线胸片上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CAJ)距离。通过不同手臂运动和呼吸状态下导管尖端位置与固定解剖学标志间长度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移动。结果 83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上臂TIAP。76例(91.6%)手臂由外展90°转为内收位时导管尖端移位至足侧,移位长度(17.01±10.59) mm;60例(72.3%)由外展90°转为上举位时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3.47±11.49) mm;83例(100%)由外展位转为最大内收位时导管尖端均移位至足侧,移位长度(40.41±18.73) mm。外展位深吸气状态下74例(89.2%)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7.08±12.74) mm;内收位深吸气状态下79例(95.2%)导管尖端移位至头侧,移位长度(19.41±11.82) mm。配对t检验表明,手臂由外展90°转为内收位时导管尖端有向足侧移位趋势,外展90°转为上举位时有向头侧移位趋势,深吸气时有向头侧移位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导管尖端移位程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手臂运动和呼吸状态下,上臂植入TIAP导管尖端位置是动态可变的。手臂由外展转向内收时,导管尖端易向足侧移位,而深吸气或手臂上举位时,导管尖端易向头侧移位。手臂由外展位转为最大内收位时,导管尖端均向足侧移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立位时经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港体位置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术中透视确定导管位置,记录每例患者平卧位和立位时锁骨上缘至囊袋切口距离及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为(BMI)等数据,研究立位时港体位置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立位时港体位置会产生下移,总体平均下移距离为(1.50±0.74)cm;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位置下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35、0.211);下移距离与患者BMI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胸壁式静脉输液港港体位置在立位时向下移动,且患者BMI越大下移越明显。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时,应根据患者体型适当多预留部分导管长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切口腋静脉(AV)入路技术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采用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的1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89例,平均年龄(46.8±12.5)(23~77)岁。DSA透视解剖定位下穿刺AV。穿刺AV困难(穿刺3次)或误穿刺腋动脉,即改为超声导引下穿刺AV;超声提示目标静脉狭窄或闭塞,即改为同侧颈内静脉(IJV)入路植入TIVAP。观察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信息及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177例患者通过单切口AV入路成功植入TIVAP,2例术中改行同侧IJV入路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9%(177/179)。平均透视时间(0.8±0.2)(0.3~1.5) min,手术操作时间(21.5±10.3)(17~45) min,TIVAP留置时间(362.5±65.2)(252~442) d。术中操作相关问题发生率为8.9%(16/179),其中误穿刺腋动脉6例,导丝误入同侧IJV 5例,可撕脱鞘折弯3例,导管-港体连接处扭曲2例。TIVAP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4%(6/179),其中局部血肿形成、术侧AV血栓形成、左头臂静脉血栓狭窄-闭塞伴左IJV-锁骨下静脉(SCV)近心端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各1例,囊袋局部感染2例,未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断裂/移位、夹闭综合征、药物外渗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单切口AV入路技术植入TIVAP技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为TIVAP植入方式提供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右侧头臂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右侧头臂静脉入路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采用BCV入路植入TIVAP共49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356例;年龄29~78岁,平均(47.3±13.2)岁.总结穿刺成功率及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9% (488/493).手术时间18~35 min,平均(22.5±8.3) min.术中误穿动脉3例(0.61%,3/493),未见血胸、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携TIVAP时间为124~986 d,平均(271.1±53.8)d;并发症发生率为2.25%(11/488),包括港穴出血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部分血栓形成2例,纤维蛋白鞘形成6例,未见导管异位、断裂、置管相关夹闭综合征(POS)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右侧BCV入路行TIVAP植入,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植入TIVAP提供另一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植入术后导管头端异位的原因、确诊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接受TIAP植入术的2 234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发生时间,分析原因,评价处理措施。结果 2 23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TIAP。6例(0.27%)术后发生导管头端异位,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61.5±18.2)岁,26~79岁。TIAP植入至发现导管头端异位时间为18~119 d,主要原因为导管位置过浅、剧烈咳嗽、肢体活动和肥胖。采用介入猪尾导管勾挂法,6例导管头端异位均获成功复位。1例复位后再次异位,后取出TIAP并经锁骨上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重新植入TIAP,未再出现异位。结论 TIAP植入术后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低,易于确诊和复位。介入猪尾导管勾挂法复位简便、安全,但仍需警惕因导管头端异位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CAJ)的位置关系,寻找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的最佳定位点。方法:选择我院行胸部16排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93,P=0.000)。PICC导管头端置于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时,其与CAJ距离0~20 mm及0 m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0,P=0.000)。结论 :右侧第七后肋是最接近CAJ投影点位置,但作为PICC置管定位标志安全性较低;综合比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作为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定位标志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上腔静脉的 X线解剖学标志及其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末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PICC置管患者的胸片,其中57例患者1周内行胸部CT检查,测量并记录气管隆突至心影右上缘或心房腔静脉连接处(CAJ)、右支气管角以及PICC导管末端的垂直距离,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57例患者胸片和 CT中所测的数据分为胸片组和CT组并对2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片组患者的气管隆突至CAJ、右支气管角和PICC导管末端的距离和CT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胸片组的以上3组测量值和 CT组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4,0.332,0.778,P 值均<0.05)。胸片组判断PICC导管末端位置情况与CT组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组的吻合系数k=0.542,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19例患者胸片中气管隆突至心影右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为(3.21±0.84)cm;气管隆突至右支气管角的平均垂直距离为(1.38±0.28)cm,以上测量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 值<0.05)。结论采用气管隆突、右支气管角及心影右上缘作为成人上腔静脉和PICC导管末端 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科学且准确。气管隆突至右支气管角、心影右上缘的平均距离可作为临床判断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经股浅动脉入路介入法药盒植入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股浅动脉植入介入药盒(PCS)的可行性。方法:(1)患者60例,无栓塞适应证的原发性肝癌36例,转移性肝癌14例,其它晚期肿瘤10例,均经股浅动脉植入PCS,泵导管 端置于相应靶血管50例,10例置于胸或腹主动脉;(2)杂种犬2只,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PCS导管至主动脉,观察指标:(1)临床体征;(2(泵导管远端位置,形态及与体位关系,靶血管及植入侧股动脉形态;(3)PCS植入前,后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4)狗PCS植入侧股动脉病理学改变。结果:导管到位率95%,植入侧下肢及局部无异常。植入侧股动脉无狭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靶血管闭塞3.3%,PCSN地管移位8.3%,PCS导管远端位于主动脉者无导管下移,移位者其导管远端均不同程度缓慢下移。结论:经股浅动脉化疗泵植入术安全可行,熟练的植入泵技术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主动脉内泵导管远端是滞下坠与体们无关,主要取决于血管,血液生物物理学特性及泵导管远端形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造影在经腋静脉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导引和术后并发症诊断、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并经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的34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静脉造影导引穿刺成功率、置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静脉造影在并发症诊断和预测中的作用。 结果 静脉造影导引下腋静脉穿刺成功率97.4%(76/78),所有患者TIVAP植入均获成功。误穿动脉3例,气胸1例。术前应用静脉造影预测夹闭综合征2例。术后应用静脉造影诊断导管阻塞3例,纤维蛋白鞘2例。随访确诊5例症状性静脉血栓,36例无症状性静脉血栓,发生率12%(41/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栓弹力图(TEG)、腋静脉显影延迟、同侧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植入史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VEF、腋静脉显影延迟、同侧PICC植入史是静脉血栓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造影导引下经腋静脉近侧段植入TIVAP安全可行,静脉造影在并发症诊断和预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7后肋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CAJ)的位置关系,分析其作为PICC术后导管头端定位标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部16排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作为模拟X线平片,通过CT图像测量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7后肋至CAJ的距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影像解剖结构与CAJ的位置关系及其作为PICC定位标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7后肋至CAJ的距离分别为(19.446±14.4981)mm、(28.232±16.7217)mm、(13.741±11.1473)mm,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2=93.793,P=0.000);实测距离分析,位于0~20mm理想位置和0mm危险位置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5.5%、14.6%,31.9%、4.2%,43.2%、39.4%,各组资料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11.040,P=0.000)。结论右侧第7后肋至CAJ的距离最近且波动性最小,但作为PICC置管定位标志安全性较低,综合比较右侧第6、7后肋间隙作为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定位标志为宜。  相似文献   

11.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 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 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实现良好的左束支起搏(LBBP)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导线头端在室间隔内的精确位置,为临床医生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行LBBP术并实现良好的患者54例,回顾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总结图像特点,根据不同特征将患者分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指标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能清晰显示导线位置,导线插入室间隔深度平均为(9.6±2.2)mm,头端距左室心内膜距离平均为(2.0±1.9)mm,导线头端深度与室间隔厚度比值RL-IVS平均为(85±16)%,导线头端距主动脉右冠瓣根部距离DAV-L平均为(23±10)mm,上部间隔组比中部间隔组DAV-L数值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L-IVS垂直组比斜行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V-L与左室内径有较弱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  相似文献   

13.
通常腹痛病人检查摄三张平片,即腹部立位、仰卧位及胸部直立位片。作者复习了252例腹痛或急腹症病人的胸腹部平片,发现252例中,51例(20%)有异常X线表现,可提示诊断或进一步检查,29例还有胸片异常。51例中30例(59%)在立卧位片上均有表现;13例(25%)仅在仰卧位上表现阳性,在立位片上表现阴性;8例(16%)卧位检查无发现,而在立位片表现阳性,其中1例右上腹部脓肿和2例气腹与直立位胸片发现符合,另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颈托限制患者颈部和头部移动,防止右双腔管错位的价值。方法将择期行左侧开胸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颈托组。均使用右双腔管插管,颈托组在气管插管前戴好颈托。在仰卧位和侧卧位,用纤支镜分别测定主气管导管开口到主隆凸以及支气管开口到支气管隆凸的距离,对比患者体位变动对导管错位的影响。结果仰卧位改为侧卧位后,对照组的主气管导管和右支气管导管的错位均大于颈托组(5.9±1.7 mm比对2.1±0.9 mm,2.3±0.8mm比对1.1±0.7 mm,P<0.01)。从正确位置移位>5 mm的发生率,对照组大于颈托组(47%比对17%,P<0.01)。结论左侧开胸术行右双腔管插管麻醉中使用颈托限制头颈活动,可以减少右双腔管位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改良术式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的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及相关并发症。 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26例接受DSA引导下改良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术式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于右下腹壁植入静脉输液港。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输液港移除或患者死亡。 结果 26例患者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22.1±6.9) min。10例术中出现导管异位至对侧髂静脉或腰静脉,在DSA下调整后均成功进入下腔静脉主干,导管头端位于下腔静脉位置:10例位于腰2椎体水平,11例位于腰3椎体水平,5例位于腰4椎体水平。随访780个导管日,共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1例为纤维蛋白鞘形成,1例为囊袋感染破溃,1例为导管卷曲异位至皮下,1例为导管于腹股沟处打折致输液不畅,其中3例致非计划拔管。26例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肢体运动受限及不适感等并发症。无相关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 对于无法植入胸壁输液港的患者,在DSA引导下行改良经股静脉植入输液港术式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数字化立位全脊柱的成像技术。方法 在数字化X线设备上 ,分次采集全脊柱的影像数据 ,获得 2 2例受检者的正、侧位原图共 88幅 ,经图像工作站合成为 4 4张数字化全脊柱影像。选择同一体位的胸、腰椎片为配对组 ,测量每组图像的水平位移长度 ,分析其对脊柱侧凸角(Cobb角 )的影响。结果 每一配对组的胸、腰椎影像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0 0 8~ 1 0 1,P >0 0 5 )。椎体移位每递增 1 7cm ,人体倾角 (α)发生± 1°的变化 ,对Cobb角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不计。结论 在图像工作站实现数字化全脊柱的成像技术 ,对普及脊柱侧凸检查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往研究都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但该人群的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重要性及患病率情况如何并不清楚。方法:选择连续入院277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90例高血压患者及128例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个体。体位性高血压定义为体位便从卧位变为立位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从140mmHg/90mmHg以下上升并超过140/90mmHg。所有受试者均采集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体位性高血压的在糖尿病患者中患病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12.8 vs 1.8%,P<0.01)。糖尿病合并体位性高血压患者由体位变化引起的血压水平增加程度显著高于糖尿病不合并体位性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平均变化值:6.8±11.4 vs 1.6±9.0 mmHg,P<0.05;舒张压平均变化值:9.1±5.2 vs 3.8±6.6 mmHg,P<0.005)。糖尿病合并体位性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水平及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早期神经病变更易出现体位性高血压,并且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3种植入途径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TIVAP植入术患者320例。根据植入方式不同分为经颈内静脉穿刺组(A组,n=205)、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B组,n=60)、经头静脉切开植入组(C组,n=55)。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均未出现血胸、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A组置管长度(33.8±5.1) cm,为3组中最长(P<0.05);B组患者气胸(6.7%)、损伤动脉(5.0%)、局部血肿(8.3%)发生率均为3组中最高(P<0.05);C组手术时间为(39.8±10.6) min,高于其他两组(P<0.05)。A、B、C组置管失败率分别为0、3.3%、3.6%(P<0.05)。3组患者伤口感染、堵管、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导管成角折叠或卡压、体位性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随访3~6个月,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响穿衣、影响睡眠、上肢活动不适感及总体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TIVAP植入方法均安全有效。穿刺植入途径普及率高,简单易学,结合超声导引成功率高;头静脉切开植入途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但置管失败率较穿刺途径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动物实验方法,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的最佳体位.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分别测量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直径,穿刺置入12、14、16 F输送导管,经右颈动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最佳体位,并作影像分析.结果测得股动脉直径(3.14±0.39)mm,髂总动脉直径(3.65±0.45)mm,腹主动脉直径(5.07±0.63)mm.经腹主动脉可置入16 F输送导管,主动脉造影示左前斜位32°±5°、头足位10°±3°可清楚显示左右冠脉开口及主动脉窦部.结论 经腹主动脉可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实验的血管径路,左前斜位32°±5°、头足位10°±3°可获得清晰的主动脉窦部影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SA导引下应用超滑加硬导丝一步式介入技术实施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原位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接受诊治的20例经右颈内静脉植入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后失功能或移位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58岁,均在DSA导引下经超滑加硬导丝更换透析导管。评价手术成功率、透析导管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为导管功能不良,经超声或造影确诊为导管内血栓形成,抗凝和溶栓治疗无效;2例为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于原位成功完成透析管更换,透析导管血流量由术前(135.5±30.8) mL/min显著改善为术后(265.8±25.6)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除局部疼痛外,未发生纵隔血肿、气胸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透析导管通畅率为100%,无导管功能不良、移位及感染等发生。结论 DSA导引超滑加硬导丝一步式介入技术更换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