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腱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外伤及剧烈运动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病变处的静止或运动中持续性疼痛,受累区域压痛或伴有局部肿胀,功能障碍。目前,腱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改变运动方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类固醇局部注射、理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等保守及手术疗法。由于肌腱组织缺乏血管,细胞构成少,损伤后其再生、修复能力较弱[1],所以绝大多数保守治疗疗效短暂,长期疗效欠佳,而手术修  相似文献   

2.
跟腱腱病是跟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其具体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基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胶原蛋白基因COL5A1等基因与跟腱腱病有关。明确跟腱腱病与易感基因的具体机制有利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建立成功的过度使用性肌腱病动物模型及客观可靠的诊断标准对于识别肌腱病的启动因素、病理生理特征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过度使用性肌腱病动物模型大都是通过自主运动和非自主运动建立,两种建模方式均存在不足。过度使用性肌腱病动物模型的诊断多依靠肌腱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力学改变。增加自主运动实验动物的依从性和发展特定姿势下的自主运动,是建立过度使用性肌腱病动物模型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高分辨小动物超声在过度使用性肌腱病动物模型诊断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观无痛、微痛、极痛的感觉,选择超声波治疗的强度和剂量,对比三种治疗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选择超声波治疗时的适宜强度。方法:选取24名患有髌腱末端病的二级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极痛组、微痛组、无痛组),8人/组,进行超声波治疗,10 min/次/天,10天/疗程;强度以各组规定的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S)范围来选择;主要选取超声诊断、按压髌腱VAS评分、单脚跳跃测试、单腿下蹲测试4项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炎症愈合程度方面,极痛组的疗效最为显著,达到87.5%,微痛组次之,无痛组效果不明显,极痛组与另两组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促进疼痛缓解方面,微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无痛组有显著差异(P<0.05),无痛组效果不佳;在改善功能能力方面,微痛组的效果极为显著,两项测试提高率均位居首位,且与另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基本相同。结论:超声波治疗过程中,微痛组和极痛组的疗效较好,无痛组的疗效不明显;在进行超声波治疗损伤时,建议治疗师采用能引起患者主观感觉轻微疼痛的强度和剂量。  相似文献   

5.
肌腱修复历来困扰着腱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作为参与肌腱修复的重要因子,它在修复过程中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备受关注。本文就肌腱修复过程中TGF-β1的表达,TGF-β1在肌腱修复中的多效性及其参与肌腱修复途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最终了解肌腱修复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基质和纤维构成,无直接的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和淋巴循环。软骨的损伤好发于腰、颈椎、髋、膝、肘、踝等关节部位,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末端病等。其中,应力刺激作为一种外界环境刺激,是使软骨发生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在力学因素影响下,软骨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p38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其激活后通过对细胞核内相关转录因子及激酶的调控,在软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降解蛋白质的过程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UPS的两种骨骼肌特异性E3连接酶(MAFbx,MuRF1)表达增加,有效增加细胞蛋白质降解。提示UPS在维持骨骼肌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氧运动可有效增加机体代谢、改善机体能量代谢异常。研究发现,UPS在有氧运动调节骨骼肌糖、脂代谢过程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UPS在运动调节骨骼肌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调控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探明UPS与运动的关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Wnt家族及其作用途径的相关信号分子中,无论何种亚型或分子的异常表达都可能破坏Wnt系统的平衡机制,导致骨骼发育或代谢异常.Wnt与受体结合激活3类信号途径,其中Wnt/β-连环蛋白( β-catenin)通路最为经典,其关键分子为β-连环蛋白,其余两类分别是Wnt/Ca2+通路和细胞极性通路[1-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驻训国家队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体外放射冲击波进行治疗,选用激痛点模式,治疗压力2.0-3.0Bar,频率12Hz。冲击次数2000次,手柄压力中度至重度。每6天治疗1次,3次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微波或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微波选用连续波,PEAK=80W,时间15min;超声波采用连续波,频率2000Hz,输出功率0.8W/cm^2。时间6min。每天1次。每周5次,15天为一个疗程。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冲击波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显效率73.33%,有效率20.00%。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放射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疗效好于微波或超声波。  相似文献   

10.
细胞作为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生物体内处于各种复杂的力学环境中.研究力学刺激对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细胞正常以及特殊力学环境下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内自由钙离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其浓度的变化是细胞对机械应力刺激最早的反应之一.本文综述了机械应力刺激对细胞内自由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在Wnt家族及其作用途径的相关信号分子中,无论何种亚型或分子的异常表达都可能破坏Wnt系统的平衡机制,导致骨骼发育或代谢异常。Wnt与受体结合激活3类信号途径,其中Wnt/-连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和抗体,探讨VEGF在屈肌腱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兔屈肌腱损伤模型,局部应用VEGF中和抗体,分别于术后4,7,10,14,28,56 d 6个时相点取材,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应用VEGF中和抗体对肌腱粘连评分、VEGF的表达、胶原合成的影响,对比应用抗体前后的肌腱生物力学,透射电镜观察修复区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应用中和抗体后,肌腱粘连程度评分、VEGF的表达水平和肌腱的位移降低,但对胶原肌腱的断裂载荷及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 结论 VEGF可能主要是通过肌腱的外源性愈合发挥作用,局部应用VEGF中和抗体可以抑制外源性愈合,减轻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13.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组织细胞在低氧状态下诱导产生的主要调节分子,对维持细胞的氧平衡及在低氧状态下细胞的存活和代谢都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许多非低氧形式的刺激也可影响HIF-1的表达和活性.本文就体外物理因素(如高温、高氧、低温、辐射)和细胞因子等对HIF-1的调控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根据微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表型,执行不同的功能。骨骼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M1型巨噬细胞有促进组织损伤和清除碎片的作用,M2型巨噬细胞起到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但发挥上述作用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肌腱在运动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这一结构损伤后会导致疼痛和功能下降, 被称为肌腱病, 其中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尽管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治疗肌腱病疼痛, 但治疗周期长且效果不佳, 其主要原因在于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 明确肌腱病疼痛的发生机制, 对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价值。为此, 笔者从组织结构改变、疼痛介质、中枢调控等方面就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肌腱病疼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血管成形术可能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已成为临床严重问题。血管外膜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血管损伤后激活的外膜成纤维细胞(AF)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向内膜迁移,同时促进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分子,而AF衍生的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应激也会参与血管炎症,这一炎性反应加剧了血管再狭窄。炎性微环境下,祖细胞分化加剧,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细胞增殖。本文首次综述了几种外膜细胞如AF、炎性细胞、祖细胞和脂肪细胞在血管成形术后血管重构和内膜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怡 《西南军医》2016,(2):165-169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困难,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有明显优势。本文就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内毒素刺激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中核转录因子AP-1活性的影响,探讨AP-1在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表达TNF-α中的基因调控作用,应用凝胶迁移阻滞技术(EMSA)检测LPS(E coli 026:B6)刺激大鼠AM核蛋白中AP-1的DNA结合活性的动态变化;在LPS刺激前12h,应用转基因技术将AP-1的硫代寡核苷酸圈套(S-ODN decoy)转入大鼠AM,应用ELISA法观察AP-1硫代寡核苷酸圈套对LPS刺激大鼠AM表达TNF-α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100ng/ml LPS刺激大鼠AM 0.5h,AP-1即迅速出现活化并达到峰值,在1h活性略有下降,3h活性又逐渐回升,5h、8h又迅速回落,AP-1的活化状态至少可以持续8h,且与LPS刺激呈明显的量效关系;AP-1的S-ODN圈套能明显抑制但不能完全阻断LPS诱导的TNF-α表达.说明LPS刺激可使大鼠AM内AP-1活化,其在LPS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AP-1在LPS诱导的大鼠AM表达TNF-α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但TNF-α表达可能还与其他核转录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种系和个体免疫系统的进化、发育、免疫效应机制及其作用特征,通常把免疫分为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前者可以非特异性防御各种入侵病原微生物,后者则高度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特定病原微生物,二者协同作用可使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1].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的研究热点,ICI是指针对免疫系统中抑制性的信号通路和受体的阻断剂。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和ICI的疗效及适应证有一定差异,部分临床试验发现TACE联合ICI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能提高肿瘤应答率。这些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联合治疗的长期生存率和安全性。本文就ICI联合TACE在治疗HCC中的协同抗肿瘤机制和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