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共收治的24例(24只眼)葡萄膜炎合并症的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切除,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24例(24只眼)中,术后3月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内前房纤维索性渗出8例(8只眼),经药物治疗后很快吸收,未见葡萄膜炎复发。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我院眼科诊断为全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6例(32只眼)全葡萄膜炎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89:1,平均年龄为(40.1±12.1)岁.其中特发性10例(42.1%),小柳原田综合征4例(15.4%),交感性眼炎3例(11.5%),病毒性3例(11.5%),Behcet病2例(7.7%),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2例(7.7%),强直性脊柱炎1例(3.85%)和尘肺伴肺结核1例(3.85%).经局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睫状肌麻痹剂,全身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病毒及抗结核,多数全葡萄膜炎患者视力得到改善.结论 全葡萄膜炎对视力损害严重,治疗周期较长,不及时、合理的治疗常常导致盲目的 发生,短期的住院治疗仅使患者炎症得以部分控制,炎症的彻底控制仍需较长时间的药物维持;同时全葡萄膜炎的病因复杂,给眼科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 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 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 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 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 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 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 眼内淋巴瘤1眼, 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 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 2.70), 术后BCVA为1.70(0.55, 2.70),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 P=0.009)。术后, 感染组LogMAR BCVA为2.25(2.10, 2.93),...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J  Tang S  Lu L  Zhang S  Li M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04-206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对葡萄膜炎合并症的治疗价值。方法 14例(14只眼)严重急、慢性葡萄膜炎患者,其中合并重度玻璃体混浊6例(6只眼),白内障5例(5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例(5只眼)。14例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除术,部分患者根据病情联合中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切除、巩膜冷凝、巩膜环扎、硅胶填压、眼内光凝、气液交换或眼内硅油填充术。术后患者随访18-45个月。结果 12只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2只眼术前视力为光感,术后视力无改变;5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4例患者术后全身用药减少,炎症得到控制。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治疗严重葡萄膜炎合并症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全身用药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为系列病例研究.选择16例(16只眼)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32个月,平均(14.25±7.9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视力、术后并发症及中间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结果 16例(16只眼)患者中,有4例分别患有肺结核、多发性硬化、Beheet综合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其余12例无系统性疾病.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使用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94±2.67)个月.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包括重度玻璃体混浊伴机化5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黄斑前膜伴玻璃体机化2只眼,所有患眼均出现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术后并发白内障3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术后4例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1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3,P<0.05).术后未见中间葡萄膜炎复发者.结论 对严重或药物控制不佳而出现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梅毒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临床及检验确诊为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29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9例患者中15例为双眼发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岁.以眼红痛视力下降等为主诉,诊断35只眼梅毒性脉络膜炎,其中29只眼同时诊断梅毒性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继发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梅毒性前葡萄膜炎;5只眼梅毒性全葡萄膜炎.30只眼发病1个月内来就诊,治疗后3个月内视力明显提高,眼底病变完全消退.12只眼距发病3个月内来就诊,之前均被外院误诊,并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眼底病变消退6个月到2年不等.结论 梅毒性葡萄膜炎以性脉络膜炎最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反复发作葡萄膜炎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9例(4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手术后并发症, 并重点观察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术后随访5~3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有38眼(86.36%, 38/44), 视力稳定4眼(9.09%, 4/44), 术前光感术后仍是光感2眼(4.55%, 2/44)(Z=2.45, P<0.001)。所有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术后仅8例合并全身综合征的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激素, 术前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均得以控制。术后葡萄膜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改善视力, 明显减少葡萄膜炎的复发, 降低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频率, 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ADA)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重组 IgG1,是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对可溶性及膜性TNF-α有高度亲和性,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等的一类炎症性眼病,常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其发病率及致盲率均较高。近年来,ADA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持续性以及安全性已被初步证实。本文就ADA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手术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膜炎为眼科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其病因多且复杂,往往由于找不到明确病因而无法得到确切的治疗方案。不过多数葡萄膜炎,如葡萄膜大脑炎、Behcet病、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等,通过询问病史,并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到明确诊断。但仍然有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治疗无效,且视力损害严重而不能再等待的病例,须要通过玻璃体或视网膜的活组织检查(活检),才能了解真实病因而采取有效治疗来挽救视力。  相似文献   

11.
葡萄膜炎的诊断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葡萄膜炎是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一组炎症性疾病 ,也称为眼内炎症。由于炎症的初始部位及累及的组织不同 ,临床上有多种类型 ,如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炎及视网膜血管炎等 ;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外伤性及特发性葡萄膜炎等多种类型 ;根据炎症发生的部位将葡萄膜炎分为前、中间、后及全葡萄膜炎 4类 ;根据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及与全身性疾病的关联性 ,又将其分为Behcet病、Vogt Koyanagi Harada(VKH)综合征及Fuchs综合征等类型。这些众多的名称不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眼内淋巴瘤1眼,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2.70),术后BCVA为1.70(0.55,2.7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P=0.009)。术后,感染组LogMARBCVA为2.25(2.10,2.93),非感染组为0.92(0.40,1.70),且明显低于感染组(Z=-2.97,P=0.003);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44%,非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71%。全部患者术前眼压为15.0,(10.0,18.5)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为14.0(12.0,16.0)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P=0.983)。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房水闪辉指数分别为12.4(7.5,73.2)pc/ms和5.0(3.3,7.3)pc/ms,术后房水闪辉指数明显下降(Z=-2.99,P=0.003)。感染组植入IOL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χ2=6.94,P=0.008),2组间硅油填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19)。结论: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有效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视例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 sissyndrome,ARNS)又称恫洋型葡萄膜炎,主要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和后期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的眼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视力. 方法: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3例在USM医院接受治疗. 结果:患者3例被诊断为继发性梅毒性葡萄膜炎,这3例患者患病之前均不知道患有梅毒,但他们有明确的乱交史.并且每个月都伴有逐步的视力下降.其中两人伴有发热、跟痛、眼前悬浮物.视力从6/12到手动.所有患者均出现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和视神经炎.第一例患者出现了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第二例患者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而第三例患者仅出现了脉络膜视网膜炎.所有患者每周注射苄青霉素2.4MU,共4wk,其中2例患者口服多西霉素200mg 2次/d,共3mo.治疗效果良好,其中2例患者有显著的视力上升,分别从6/120到6/21和6/12到6/6.其中较严重的1例患者出现逆转录酶为阳性. 结论:眼梅毒作为非肉芽肿性的炎症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有关.治疗后虽然视力恢复比较缓慢,但普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对慢性葡萄膜炎合并黄斑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16例(16眼)反复发作6月以上的慢性迁延性葡萄膜炎,其中合并囊样黄斑水肿6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症4眼,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1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内界膜剥离等.术后随访12~30月.结果12眼(75.0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视力不变或下降4眼为囊样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复位;16例术后全身用药减少,炎症得到控制.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慢性葡萄膜炎黄斑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全身用药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局部联合全身应用抗病毒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诊断为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共有20例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纳入本研究.2例患者在外院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并行小梁切除术,1例患者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因眼压难以控制行前房穿刺治疗,5例患者首次我院门诊诊断为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10例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具体类型不清楚,仅2例患者同时伴有角膜内皮炎诊断正确.经过全身与局部抗病毒及激素对症治疗后,患者均得到治愈.治愈后1例既往有眼外伤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2例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最佳视力分别为0.5和0.6,其余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0.8.在2~ 14个月的随访期间有13例患者(65%)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复发,并再次得到治愈.结论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误诊或漏诊率仍较高,应加强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正确诊断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同时局部联合全身应用抗病毒及激素药物可以有效治愈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但复发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7.
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C)是一种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中青年女性。常双眼发病,临床表现有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典型眼底表现为散在的脉络膜视网膜病灶,直径50-350μm。约1/3患者出现黄斑部或视盘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视力下降。主要鉴别疾病有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MC伴视网膜下纤维增生(diffuse subretinal fibrosis,DSF)、类肉瘤病、结核、梅毒、莱姆病和视网膜外层弓形虫病等。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统一,Tenon囊下注射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疗效。不靠近中心凹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行激光光凝治疗。慢性复发性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视力。方法: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3例在USM医院接受治疗。结果:患者3例被诊断为继发性梅毒性葡萄膜炎,这3例患者患病之前均不知道患有梅毒,但他们有明确的乱交史。并且每个月都伴有逐步的视力下降。其中两人伴有发热、眼痛、眼前悬浮物。视力从6/12到手动。所有患者均出现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和视神经炎。第一例患者出现了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第二例患者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而第三例患者仅出现了脉络膜视网膜炎。所有患者每周注射苄青霉素2.4MU,共4wk,其中2例患者口服多西霉素200mg2次/d,共3mo。治疗效果良好,其中2例患者有显著的视力上升,分别从6/120到6/21和6/12到6/6。其中较严重的1例患者出现逆转录酶为阳性。结论:眼梅毒作为非肉芽肿性的炎症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有关。治疗后虽然视力恢复比较缓慢,但普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和复发情况,为规范化前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8例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例给予局部复方妥布霉素眼药水及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点眼,部分重症患者采用局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mg(0.6mL),1次/d,连用7d,对于伴有明确全身疾病病因者,加用口服激素冲击治疗3d,记录患者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并随访1a,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于3d后症状体征缓解,1wk视力恢复,未发生眼局部严重并发症及全身并发症,6mo内无1例复发,1a内复发患者数为2例,复发率为4%。结论:绝大部分急性前葡萄膜炎单纯进行局部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全身激素治疗仅适用于有明确全身病病因患者且病变处于活动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的26例(26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4~91(53.50±16.31)岁, 病程(5.73±2.86)d。随访1~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并发症。结果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 视力(BCVA, logMAR)分别为0.57±0.44、0.43±0.29、0.30±0.25、0.30±0.26均较治疗前提高(t=2.342、3.260、4.070、4.060, 均P<0.05)。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C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035、5.545、5.940、5.958, 均P<0.05)。注药后4只眼眼压升高, 4只眼发生白内障, 10只眼结膜下出血,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安全有效, 可提高视力, 降低C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