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23例,后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侧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临床应用12例,切口长度7~9c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6~24个月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结论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确实可行,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 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与常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OCM组与PLA组,分别对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后放射学检查假体位置等进行对比评估。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24 h、48 h、72 h VAS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输血率,术后1周VAS,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脱位情况发生,OCM组患者1例(0.71%)术中发生股骨距骨折,经钢丝环扎固定处理,随访过程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下沉。结论:与PLA入路比,OCM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切口小,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小切口全关节置换术与标准切口全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5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标准组,微创组39例,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10 cm;标准组46例,行标准切口全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10 cm.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平均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及患侧大腿中部周径增加值和术后4周Harris评分.结果 (1)微创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标准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2)术后第2天微创组患者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和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大腿中部周径增加值显著低于标准组(P<0.05).(3)两组患者髋臼假体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全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小,对患者创伤较小,治疗效果与传统标准切口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OCM入路与双切口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分两组,OCM入路组17例,双切口入路组21例。记录术中、术后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弃拐时间和术后3月Harris评分等。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OCM入路组较少,但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患腿单足站立时间、弃拐时间OCM入路组明显缩短,但术后3月Harri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OCM入路组的近期术后疗效明显优于双切口入路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入院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0例患者,随机分入传统后外侧人路组和前外侧微创入路组.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有手术,分别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状况、围手术期测量指标和术后功能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手术时间、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前后位片股骨柄假体居中例数和股骨假体3点固定例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外侧微创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5±0.9)cm、出血量为(376.2±168.3)ml、围手术期输血量为(410.1±136.5)ml、输血人数(36)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30.8±21.8)显著减少(t=28.42、t=6.04、t=6.03、x2=10.45、t=5.64,均P<0.01).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前外侧微创人路组患者Harris评分(83.8±5.6)及Barthel指数(93.5±6.4)高于后外侧人路组(t=-7.00、-3.09,均P<0.01),而术后3年随访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不影响假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出血、促进机体康复.此种术式需要特殊设备,对手术医师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外侧两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益都中心医院在2005年2月~2010年6月采用此两种不同入路治疗的37例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前外侧入路组19例,后外侧入路组18例,均为单髋,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记录每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前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条件允许情况下首先选择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提出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关节置换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6年9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26例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0例和全髋置换组6例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输血量、Harris评分、下地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中、术后均无病死,Harris评分平均改善38.2分,优良率为88.46%,并发症发生5例,发生率1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全髋置换组(P<0.01~P<0.001),而Harris评分、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1)。结论: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只要经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该类患者能度过围手术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种手术方式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更适合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人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人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f5、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在手术时间、切1:3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人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4.
后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15例运用后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与同期16例运用传统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出血总量、术后输血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P<0.01);手术时间及术前术后Harris评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可选择性的用于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5.
杨业静  刘阳 《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H组(38例)和w组(37例),分别经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切口长度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获得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w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H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或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均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改良Watson-Jones入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陈灼彬  李桂英 《河北医学》2011,17(7):875-878
目的:分析比较DHS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接受DHS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DHS内固定组40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2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Ev...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临床疗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髋关节前外侧小切口THA(微创组)10例和常规后外侧THA(常规组)10例;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功能评价等。结果微创组优3例,良4例,中2例,差1例;常规组优2例,良3例,中3例,差2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切口长度[(315.5&#177;223.1)ml、(259.5&#177;170.1)ml、(88.5&#177;13.2)ml、(9.9&#177;0.4)cm]与常规组[(520.5&#177;219.7)ml、(517.9&#177;212.7)ml、(359.1&#177;31.5)ml、(15.8&#177;2.1)cm]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