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1例衡阳市中心医院(421000)郭映辉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又名Peutz-Jeyhers综合征,临床少见。1990年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1病史患者,女性,25岁,农民。因3岁时发现面唇有针头大褐色斑,10...  相似文献   

2.
Peutz-Jeghers综合征又名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家庭性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特定部位的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家庭性三大特征,本病为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特点为:①家族遗传;②黑色素斑多见于唇颊、粘膜、齿龈、鼻眼周围、手掌、足底;③胃肠道多发息肉。  相似文献   

3.
粘膜皮肤色素沉着也称为黑色素斑,这种情况常出现在皮一杰氏(Peratz—Jeghers)综合征中,它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的相关性是口唇和口腔及肢体末端皮肤有黑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病。现将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Peutz─Jeghers综合征二例报告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王琦Peutz-Jesners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本病为先天性疾病,与遗传有关,临床罕见。作者遇到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道如下:【例11女,16岁。因腹痛,...  相似文献   

5.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附一家系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名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家庭性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家族性三大特征,外科多因急腹症就诊。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所致,具有家族性。本文为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一家系7例报告。1 临床资料1.1 先证者 男性,29岁,汉族,未婚,本矿车队司机,因排黑红色稀便伴痉挛性腹痛,于1995年3月到本院就诊。行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Peutz-Jeghers综合征,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错构瘤,经多次内镜下息肉摘除及止血等综合治疗,好转后出院。1.2 家系调查 该家系中4代共27人中有7例发病,第Ⅰ代先证者外祖父已逝,据回忆,口唇有黑色素沉…  相似文献   

7.
董水霞  官玲巧  徐立  吴开春 《临床荟萃》2003,18(16):937-938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Peutz Jeghers综合征 ,PJS) ,曾称为黑斑息肉 ,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表现为伴有黏膜及皮肤色素斑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疾病。目前研究认为也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 ,患者常伴发消化系肿瘤和生殖腺肿瘤。1 临床资料本文分析 1 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 1 0例资料完整的PJS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 ,男性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9~ 38岁 ,平均年龄 2 0岁。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沉着及腹痛 ,色素斑多分布于口唇、颊黏膜、手指…  相似文献   

8.
段胜  郝巍 《临床荟萃》2004,19(24):F002-F002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亦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为一少见的遗传性疾病,1896年Hutchinson报告首例,1921年Peutz报道一家7人中有5人患病,1949年Jeghers综合报道31例后定名。PJS具有典型的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遗传因素三大特征。临床主要症状与息肉产生并发症所致的腹痛、肠套叠、肠梗阻、恶变、出血等有密切关系。近几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为PJS的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保证。我科诊治PJS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勇杰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33-1233
Peutz—J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以特定部位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PJS9例,并进行了内镜下息肉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P-J综合征──附1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西山矿务局第二职工医院(030200)常玉英,张东友,安子元P-J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又称黑斑息肉瘤,是指原发性累及结肠、小肠、胃的多发性息肉,合并以皮肤和口腔粘膜色素斑之疾患,是...  相似文献   

11.
Peutz-J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以特定部位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PJS9例,并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17~54岁;病程2~30年;9例患者均行电子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发现胃部息肉4例,胃体多发性息肉3例,十二指肠息肉3例,9例均有大肠息肉,其中8例有明显家族史,仅1例未发现有家族史。临床表现:口唇粘膜色素斑9例,双手、足皮肤色素斑3例,颊部皮肤色素斑3例;腹部疼痛不适、间断腹泻8…  相似文献   

12.
赵勇杰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233-1233
Peutz-Jghers综合征(PJS)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以特定部位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200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PJS9例,并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罕见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黄素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1)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是罕见的胃肠道息肉症,该症的主要特征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甲萎缩、腹泻,以60岁左右的男性多见。我院收...  相似文献   

14.
熊丹莉 《护理研究》2009,(12):3380-3381
P—J(Peutz—Jegher)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已知其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男女均可发病,一般并无特殊症状,常以腹胀、腹痛、贫血作为临床表现。有时因息肉发生肠套叠、肠扭转或消化道出血而被发现。黑色素斑出现较息肉为早,往往10岁前即可出现,这些黑色素斑常见于口唇、颊黏膜、手指、手掌、脚趾,  相似文献   

15.
<正>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皮肤及黏膜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及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家族遗传性为主要特点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临床上对其认知不足,容易误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PJS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我院近期收治1例PJS合并肠套叠、肠梗阻,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对该病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程  李春富 《新医学》1999,30(9):525-525
1引言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又称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临床此病罕见。本院1977年以来共诊治该病12例,现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5~45岁,其中10岁以前发病6例,10~20岁发病1例,21~30岁发病2例。31~40岁发病3例。发病至确诊时间2个月~20年。发病时以腹痛、血便为主要症状9例,以反复无痛性血便1例,肠梗阻手术时发现1例,以反复腹痛为主要症状1例。除1例外.其它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颊黏膜、口唇、肢端皮肤黑色素沉着,防病程发展无明显增加及减少。12例初诊时…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又称Peuty-Jeghers(P-Js)综合征。我科1972年5月~1985年12月发现本征4例,其中3例属同一家族。 例1:男,36岁.4岁发现唇黑色斑并经常发作腹痛.因上腹持续疼痛便血1月入院。体查:唇、趾有黑色素斑,上腹压痛,柏油样大便,肛查无异常。剖腹术中见空肠上段有鸽蛋大息肉2个,全部小肠内有多发散在小息肉.将空肠大息肉摘除,术后仍经常  相似文献   

18.
我院内窥镜室自1986年起开展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并配合儿科行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摘除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86年8月~1996年10月我院内窥镜室应用ULYMPUSCF-TYPE-P201型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450例,其中男300例.女15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5岁.全部病例在氯胺酮麻醉下进行检查.检出直肠,结肠幼年性息肉330例,其中息肉的分布位于直肠98例.乙状结肠106例.降结肠152例.横结肠26例,升结肠18例.广基息肉13例,多发性息肉24例。皮肤粘膜色素斑伴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LPJ氏综合症3例.其中1例3次行纤维结肠镜检…  相似文献   

19.
1例P-J综合征病人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丹莉 《护理研究》2009,23(36):3380-3381
P-J (Peutz-Jegher )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已知其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男女均可发病,一般并无特殊症状,常以腹胀、腹痛、贫血作为临床表现.有时因息肉发生肠套叠、肠扭转或消化道出血而被发现.黑色素斑出现较息肉为早,往往10岁前即可出现,这些黑色素斑常见于口唇、颊黏膜、手指、手掌、脚趾,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及发现息肉的年龄在20岁左右[2].此疾病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我科2009年1月为1例P-J综合征病人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主要探讨胃肠道息肉之少见情况及肿块状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像诊断问题。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良性隆起性病灶,包括胃肠道息肉404例,平滑肌瘤19例,脂肪瘤1例,肿块状胃底静脉曲张2例。检查方法包括胃肠道气钡低张双重造影,部分病例作了超声及CT检查。结果:胃肠道息肉中,腺瘤性息肉216例,炎性息肉114例,增生性息肉48例,幼年性息肉14例,乳头状腺瘤2例,绒毛状腺瘤10例。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3例,均为年青女性患者,胃、小肠之隆起性病灶,最大直径1.3cm,小者0.1~0.2cm,病灶中央见“靶征”。绒毛状腺瘤病灶最大6cm×8cm,最小1.5cm×2cm,边缘呈分叶状6例,1例伴有较大溃疡。息肉癌变13例,发生于直肠者占9例。较为特别的是本组息肉癌变病例中,2例为多发,各仅一处息肉有恶变。病灶基底部肠壁切迹样凹入及顶部出现溃疡是息肉恶变的征象。2例肿块状静脉曲张,单独发生于胃底,而食管表现正常。结论:胃肠道双重造影仍然是诊断胃肠道良性隆起性病灶的首选、安全而准确的方法。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对于提高胃肠道良性隆起性病灶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