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984~2002年间29例肺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因肺切除术后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结果瘘发生率1.15%,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1.6%)高于肺叶切除术后发生率(1.08%);瘘平均发生于术后12d,再手术治愈5例,共死亡6例,病死率20.7%。结论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与支气管残端处理技术及影响残端愈合的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3.
支气管胸膜瘘(brochopleural fistula,BPF)是肺切除术后少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现对我院1997年7月~2001年6月6例BPF的治疗体会进行总结。 1.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14~60 相似文献
4.
5.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气管胸膜瘘是指各级支气管与胸膜交通形成的窦道.并发于肺手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常常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1 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BPF)18例,其中肺癌14例(77.8%),肺结核2例(11.1%),肺毁损2例(11.1%);行左肺叶切除2例(11.1%),左全肺切除6例(33.3%),右肺叶切除2例(11.1%),右全肺切除8例(44.4%).术式:手工缝合12例(66.7%),闭合器缝合6例(33.3%).结果并发患者管胸膜瘘18例中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治愈,5例行保守治疗,6例行二次开胸瘘口修补,1例患者带胸腔引流管出院,3例患者因并发呼吸衰竭、全身衰竭死亡.结论支气管胸膜瘘是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不佳,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7.
8.
支气管胸膜瘘是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方法对防止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至关重要。我院近 10年来 ,为各种肺部包块疾患行各种肺切除 5 9例 ,采用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37例 ,女 2 2例。年龄最大者 6 8岁 ,最小者 16岁。疾病种类 :肺癌 4 5例 ,炎性假瘤 3例 ,肺结核 10例 ,肺肉质样变 1例。术前X线胸片及CT见肺块影 6 - 10cm 4 4例 ,纤支镜检查病理诊断明确 32例。手术切除范围 :左全肺切除 4例 ,肺叶切除 4 7例 ,肺段切除 8例。本组均采用结扎法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方法,方法:总结116例肺切除术中支气管胸膜瘘的处理方法和经验,结果:16例肺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结论:良好的支气管残端,血运及闭合技术和完善的术前准血及正确术后处理是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9例肺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因肺切除术后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结果瘘发生率1.15%,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1.6%)高于肺叶切除术后发生率(1.08%);瘘平均发生于术后12天,再手术治愈5例,共死亡6例,病死率20.7%。结论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与支气管残端处理技术及影响残端愈合的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器械缝合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技术,以避免或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支气管缝合器关闭支气管残端。从缝合器的浅面做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用1-0带针编织涤纶线在器械缝合的深面做水平交叉U字缝合。通过该法3年来共施行肺切除术10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操作方便,支气管残端短,缝合牢固;术后无残端液体潴留和肉芽肿形成,全组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 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褪黑素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褪黑素组(M组)和对照组(C组)。M组于入室前30min舌下含服褪黑素0.4mg/kg;C组不做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1.5~2.5mg/kg,舒芬太尼0.6μg/k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麻醉,两组均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静脉滴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脉推注。并行可视喉镜下双腔支气管插管,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正确的放置位置。术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4~8mg/(kg·h),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顺式阿曲库铵0.1~0.15mg/(kg·h),使BIS值维持在40~60;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装置(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气胸、胸腔积液、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分析术前及术后2、24、48h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术前及术后2、48h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及术后2、12、24h的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与C组比较,M组术后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NLR、PLR、CRP、IL-6)降低(P<0.05),并且能提高SOD水平(P<0.05)。与C组比较,M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此外M组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PACU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但对于术后2、12、24h的VAS评分及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舌下含服褪黑素可使术后全身炎症标志物(包括NLR、PLR、CRP、IL-6)降低,并且能提高SOD水平,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舌下含服褪黑素能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在PACU的VAS评分,但对相关镇痛药物使用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特点和诊治经验。方珐:对19例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中8例行胸腔冲洗引流、抗炎、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4例行纤支镜、胸腔镜纤维蛋白胶封堵,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肺叶切除,2例行瘘口切除修补。结果:8例保守治疗者痊愈6例,死亡2例。4例纤支镜、胸腔镜纤维蛋白胶封堵者均痊愈。手术治疗7例中4例痊愈,3例再次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其中手术治疗1例死亡,保守治疗2例中死亡1例。19例中共死亡4例(21%)。结论:体型消瘦者和术前、后放、化疗及全肺切除、再次手术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采取补救方法如带蒂胸膜片等包埋支气管残端有可能降低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肺癌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tomy ,VAMT)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肺癌肿瘤直径大于5cm的109例中行V A M T肺叶切除术(VAMT组)45例,行常规开胸切除术(常规开胸组)64例,分别就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液大于100ml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在引流液大于100 ml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AMT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肺癌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巨大肺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9例引入血管直径>5 mm的巨大肺动静脉瘘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介入治疗前患者均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术以了解瘘管的形态、大小和走行,确定拟栓塞的引入血管并准确测量血管直径。选用Amplatzer Plug或国产PDA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 9例患者共计引入血管11条,均封堵成功;共置入Amplatzer Plug 6枚,国产PDA封堵器4枚。术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对于引入血管直径>5 mm的巨大肺动静脉瘘,Amplatzer Plug或国产PDA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大肌胸腔内移植治疗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有效性。方法 :用带蒂胸大肌瓣移入胸腔内封闭支气管残端 ,同时行胸开窗造口术 ,治疗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 3例。结果 :支气管残端瘘封闭良好 ,改善了呼吸功能 ,无手术死亡。结论 :胸大肌胸腔内移植治疗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部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肺切除术后发生的11例BP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其临床特点、处理措施及预后,并总结其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11例BPF患者中,10例痊愈出院,1例
死亡,病死率为9.09%。采用积极治疗的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包括5例行急诊余肺或全肺切除的患者,4例行封
堵器或支架治疗的患者,以及1例行生物胶治疗的患者;1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BPF早期
的积极干预至关重要。肺切除术后发生的微小瘘可首选纤维支气管镜下生物胶封堵;肺叶切除的患者发生BPF时,若
患者条件允许且在纤维支气管镜下无法治愈,应尽早行余肺或全肺切除;全肺切除的患者发生BPF时,可优先考虑纤
维支气管镜下放置封堵器或覆膜支架。 相似文献
20.
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BPF)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639例接受手术的肺癌病例进行统计并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1例患者术后发生BPF(男性20例,女性1例),发生率为3.3%(21/639).其中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8.6%.单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吸烟指数400支/d/年)、术前低FVC%(FVC%<70%)、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Ⅲ、Ⅳ期)、全肺切除及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多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低FVC%、全肺切除、长期大量吸烟、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其OR值分别为8.97,7.76,6.60和4.45.结论对于吸烟指数≥400及术前FVC%<70%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如果必须采用此手术方式时则应该进行术中支气管残端冰冻切片检查,证实没有癌组织残留,以避免术后发生BP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