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中医温病文献中有关温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探索近年温病病因病机认识与明清时期认识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方法:现代期刊文献选用1995年-2010年16年的中医温病文献;明清温病文献选用《温病大成》中校对编辑的温病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和主题词规范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中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相关词条进行统计分析,规范排在前20位的相关温病病因病机概念,比较近代关注的热点病因病机与明清时期关注的热点病因病机的异同。结果:现代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瘀、疫毒、六淫、邪气、寒邪、肝风内动、热入心营等,古代病因病机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湿邪、湿热、暑邪、风热、外感、饥饿、治疗失误。结论:古今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但也有因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对温病研究产生一定的提示。  相似文献   

2.
刘仕昌教授对岭南温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史志云 《新中医》1994,26(6):16-17
刘仕昌教授对岭南温病研究吏志云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温病/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长期防治温病的实践中,根据“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学特点,结合岭南之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的体质类型,认为岭南温病在发病、病因病机及其证治都具有与其它...  相似文献   

3.
从生理病理基础、髓病的证候特点、温病的辨证等方面,论述温病疾病过程中"髓分证"的可能性,认为髓分证为温病传变的极期阶段,并对温病髓分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4.
温病证候病机学阐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温病基本病机(正邪交争与正气受损、热郁瘀相关病机)、系统病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及症状病机(温热与湿热、新感与伏气、温疫与温毒)论述温病证候病机学内容,以丰富和促进温病病机病理学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代瘟疫诊疗发展变化的研究,认为当代瘟疫在病因病机、病理传变以及诊疗模式、治疗理念等方面均有了明显变化,对温病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疫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本文通过对王履关于疫病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阐释王履疫病理论创新及其对后世影响。针对金元时期大多数医家将温病混作伤寒立论,王履从概念、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上对伤寒、温病加以区别,并指出伏邪为温病的病因,提出了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的病因观,认为温病的主要病机为郁热自内向外透达,治疗上主张清里热为主,兼用辛凉解表之法,善于运用“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医治温病;同时发挥寒疫致病理论,指出寒疫的病因为时行不正之气及重感异气所致。其对温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明清温病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年来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实验研究的成果,阐述了"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经方拆方研究思路的理论基础,强调经方拆方研究不能忽视病机与治法这一基本原则,认为"法依病机、拆方依法"的经方拆方研究思路较好地体现了"方证要素对应"的方剂组方原则,同时具有符合辨证论治体系,凸显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指导、显著提高实验效率、有效揭示经方效应机制和配伍规律,深化对经方的理解和指导经方临床实践等诸多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研究论温病瘀的形成及其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平 《中医研究》1994,7(4):44-46
本文提出了温病之瘀存在于温病发展的全过程的观点。通过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并结合中医温病病因病机,论述了温病“瘀”的产生主要是毒热炽盛、阴血亏虚、湿热久浸,灼营动血所致。进而提出温病祛瘀宜早,直接与间接祛瘀并施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简斋先生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金陵医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吴鞠通、叶天士等温病大家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常用三仁汤、沙参麦冬汤、宣痹汤和宣清导浊汤等化裁,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并且有所创新。通过整理研究简斋先生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医案,以开拓内科杂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精分证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升胜 《环球中医药》2011,4(3):207-209
为了探索温病学辨证理论的发展,开辟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尝试设立中医学温病辨证体系的营卫气血精辨证理论假说.对精分证的临床及其病机特点、病理演变、治疗以及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精分证是指温邪深入,影响人体精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其中以伤精见症或微观辨证中基因组的改变或相应的后基因组的变化为辨证要点.中医病机特点表...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方剂,张锡纯善用白虎汤治疗温病,拓展了白虎汤的治疗范围,为近代应用白虎汤及其类方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虎汤及其类方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探讨张锡纯运用白虎汤及其类方辨治温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当代瘟疫诊疗的临床实践,认为当代应用温病理论诊疗瘟疫类疾病的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拘一方一药,灵活辨证论治;贵在早期干预,控制疫情传变;同时遵循温病理论,临床不断创新;传承以温病大家吴又可、杨栗山、余师愚为代表的治疫学术思想。当代瘟疫的辨证论治禀承了明清温病大家对温病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方法,充分吸纳了温病理论的学术特色和温病大家诊疗疾病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刘蔚楚,广东香山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温病频繁暴发,百姓死于温病者难以计数,刘蔚楚在研究前辈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气候环境特点,形成自己治疗温病的独到见解。刘氏将其治疗温病的过程及用药思路整理成医案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通过研究《奉天医学杂志》中刘蔚楚治疗温病的医案,探讨刘蔚楚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及心神被扰而表现出的证候,基本病机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层次。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营分证和血分证的用药规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湿温病浅析     
杨莹洁 《光明中医》2010,25(2):175-177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临证易与"湿热""暑温"混淆,易误识误治。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湿温的病因病机特点,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遣方用药的治疗原则。强调湿温属于温病,而异于其他温病,乃阴阳合邪,内外合邪致病,起病虽缓,但病势较重,且病机复杂,传变多端。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大法。本文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临床、实验研究,结合古今有关文献,对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证病机从中医角度而言,包括邪正剧争、汇聚阳明,津液营阴耗损,热窜血络及热扰心神等;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机体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凝固功能以及病理形态等方面均有相应变化。清气凉营护阴是气营两燔证的治则。  相似文献   

20.
在温病经典著作中,斑疹作为一种温热病伴随的特殊体征出现,随着温病的不同进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提示了在此皮疹存在的病机转归。临床和文献学习慢性皮肤病的过程中,可发现温病经典卫气营血理论和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皮损临床表现有诸多相符之处。温病中有许多针对斑疹的方剂和药对,虽然病机不完全相同,但在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刘彬从温病治疗银屑病经验学习总结,附验案1例,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