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确保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十分重要.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中重要的血管通路方式,掌握动-静脉内瘘术前和术后的护理知识,有利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而动静脉内瘘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患者原发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护士操作失误等原因,动静脉内瘘易形成皮下血肿、硬结等,直接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和透析时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但对于一些血管条件较差、不适宜行动静脉内瘘或曾行动静脉内瘘但堵塞或发生血栓的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静脉内瘘被认为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为安全、有效及简便的一种透析通路,90%的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其通路功能是影响透析效果、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而临床上多种因素可导致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影响通路功能。除去手术因素对并发症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热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5.
莫国华 《华夏医学》2014,27(1):215-218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建立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能顺利进行透析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简要综述老年患者内瘘成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护理效果的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需要血液透析的20例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共计2100例次,有40例次出现了并发症,产生的并发症为:内瘘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与治疗。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并发症及时被治愈,保证了内瘘的通畅,使透析顺利进行。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产生的并发症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透析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通路是肾功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反复穿刺压迫等原因,易造成瘘管流量不足,甚至血栓形成,这也是瘘管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因此,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对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维持透析患者生存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单慧斌 《吉林医学》2014,(3):617-617
目的: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穿刺后护理。方法:观察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6例。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患者36例,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85%,透析血流量为180~250 ml/min,达到血流量要求,血透效果好。结论:穿刺技术的正确性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系统性是延长患者透析的关键,也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郝秀叶 《中外医疗》2010,29(30):165-165
动静脉内瘘被视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满意的血流量,对达到透析的充分性是至关重要的。良好正确的日常护理是提高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对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通常要通过血液透析来延长生命,数据显示,临床上4/5以上的肾衰竭病人都需靠血液透析来治疗并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是要有通畅、稳定的血液透析通路,治疗中最为完美的透析通路是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但是由于肾衰竭病人的老龄化、由于肾衰竭引起的肾功能减退、由于病人自身血管条件及病情限制等原因,导致血管造瘘手术、动静脉内瘘手术难以成功,由此可见,为保证透析治疗的有效进行,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36例,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结果:此次研究进行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手术36例患者经过适当的护理后,35例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仅有1例出现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使用的时间较长,透析效果较好。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给予积极的护理,可以保证血管通路顺畅,减少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情况,并且并发症较少,透析效果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优点是感染机会少,使用时间长,活动方便,无管道脱落出血等并发症。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是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动静脉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流和透析效果、动静脉内瘘在应用当中,如果保护不当、往往在短期内造成感染和栓塞,给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护理预防经验.方法 对32例经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加强预防护理,规范内瘘穿刺技术,设置合适脱水量,透析后正确回血和止血,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并进行早期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内瘘日常维护.结果 观察期间4例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经内瘘修补术后应用良好;其余28例患者内瘘功能正常,透析效果较满意.结论 护理预防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概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特点和具体护理措施。对尺侧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透析期间及非透析期间的应用和护理体会做出阐述。结果 12例前臂远端尺侧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均成熟,成熟时间4~6周;内瘘成熟后初始透析血流量和1年、2年透析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2例出现血栓导致内瘘失功,其它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顺利实施手术后只要护理得当,血流量足够,可以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对延长尺侧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国际上推荐的最好的血管通路,但多种原因使一些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一个好的内瘘是患者长期透析存活的保证。近些年来新增透析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差,动脉血管尤其是桡动脉血管的钙化不仅影响动静脉内瘘的制作,同时也影响动静脉内瘘的远期通畅率。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4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内瘘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期为以后此类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血液透析通路是血液透析当中的关键环节,永久性透析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者生存的首要条件。动静脉内瘘(AVF)因其血量充足,安全、使用方便,已经成为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failure,CRF)透析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的术式较多,但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为上肢的桡静脉与头静脉端端或端侧吻合形成内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血液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术后实施的临床护理方法与取得的效果情况,确保患者的顺利治疗。方法将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已接受动静脉内瘘手术需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计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全部患者经过临床护理之后,没有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感染等不良情况,促进了血液透析的顺利实施,确保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已接受动静脉内瘘手术需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显著减轻了异常情况的发生,促进透析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疗效,不断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稳定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路(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血液透析充分的重要条件.血管通路堵塞是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的并发症之一.而这些堵塞绝大部分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引起的,发病率为透析患者的14%~36%[1] ,以往的治疗多采用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术、再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虽疗效明确但对血管损伤大、废弃血管多,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费用高等缺点.我科应用尿激酶在透析患者置管堵塞溶栓效果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与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是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而建立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关键.因此,保护好患者的血管通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透析室一项长期和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