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属中医学中的情志疾病。抑郁症虽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共同病因,即情志不遂,气机失调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脏腑功能紊乱,产生抑郁症状。中医学虽无抑郁症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状的论述却见之于古代医籍中,包括:郁证、癫病、梅核气、百合病、脏躁等。就古代抑郁症从七情致病的原因、特点、调摄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医学所包含的丰富的情志学思想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周畅  徐云生  熊杰  陈孝银 《新中医》2012,(10):143-144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微。《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载:“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一书22篇,虽无论“情志”专篇,但涉及情志致病者有6篇,条文有8处。《灵枢·口问》篇指出“夫百病之始生者,毕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可见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也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亦可影响病理过程而使病情恶化。兹就《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5.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古今录验续命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为治疗风痱之方。《灵枢.热病》:"痱这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医学纲目》曰:"痱,废也。……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圣济总录》曰:"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  相似文献   

7.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8.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有着祖国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而精辟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相似文献   

9.
宗气乃中医学重要的生理学概念之一。《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转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邪客》又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分别阐述了宗气的组成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对于宗气的命名原由,古医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辨析《黄帝内经》中关于癫痫与癫狂的论述。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读、分析、探讨,总结癫痫与癫狂之异同,并综合《黄帝内经》多篇文章就癫痫与癫狂之病名、病证、治疗从文献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灵枢.癫狂》所言"癫疾"实属"癫痫",与通常所言精神错乱之"癫狂"的含义不同,癫狂之"癫"与癫痫之"癫"并非一病,两者应当分辨,概念不能混淆。结论:癫痫与癫狂虽病名、病因、病机等不同,但都属于情志疾病范畴,每每表现出思维、知觉、情感、动作等方面的障碍,故除针药为治外,摄护措施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方基良 《中国针灸》1996,16(8):37-38
针感现象探讨方基良(安徽省东至县尧渡医院,247200)主题词针刺感应,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灸大成·金针赋》曰"……驱动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焦国瑞《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山西中医》1998,14(1):25-25
健脾补肾法治疗重症肌无力河曲县中医院(山西036100)张志强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健脾补肾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在中医学中虽无完整系统的记载,但前贤对本病已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有“目是脏腑气血之精华,若血气虚,其皮缓纵”之说。《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  相似文献   

13.
张红雨  韩伟锋 《新中医》2014,46(5):245-246
<正>艾灸为中医学祛邪疗疾、养生健体之重要方法,为古今所推崇,是中医学百花园中之奇葩。《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便廉、效宏而为中医药临证所广泛应用。然时下或因其术简便而滥用;或操作轻描淡写,药不中病;或药过病所,过犹不及;甚或草率鲁莽,酿生新疾,引发纠纷。笔者对艾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体悟如下。1辨证施灸,灵活选用《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  相似文献   

14.
"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朱晓琳  陈涤平 《新中医》2012,(10):158-159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以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打嗝、泛酸、食欲不振等为主症,根据症状表现属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近年来,随着生活饮食、工作习惯等的改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新志  姬令山 《新中医》2010,(3):121-122
悲的含义为: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感到无力控制其发展时产生的失望、痛苦的内心体验,表现伤心、悲痛、哀痛等,悲哀所造成的紧张的释放就表现为哭泣。《灵枢·本神》指出“心气虚则悲“,其意为心气虚弱时则会出现善悲伤欲哭的神志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故而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心气虚则悲,病位在心,病性属虚。证之临床,悲哭症状属心之虚者有之,但属于心之“实”者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18.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张隐庵注曰:“虽胃府所生之气血,其精专者行于经隧,从手太阴肺脉而终于足厥阴肝经,此营血之循行十二经脉之中,一脉流通,环转不息者也,其血气之四布皮肤者,从脏腑之别络而出,虽与经脉相干,与经并行,而各走其  相似文献   

19.
甲亢一病,当属中医学“瘿病”范畴。《诸病源候论》云:“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故甲亢之病因多以情志变化为主。明·李梃曰:“瘿气……内因忧怒无节,气逆留滞或肾气亏虚,邪乘经产之虚。”  相似文献   

20.
腰肌劳损常因腰部肌肉过度劳累致腰肌损伤,每因劳倦或受寒则诱发。《医部全录》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而腰不可以转也。"《灵枢.经脉》记有:"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