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除直立时血压偏低外,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甚至摔伤。  相似文献   

2.
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产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7例产妇产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相关护理措施。结果实施护理对策以来,产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明显减少。结论产后体位性低血压与产妇不良心理状态,产程中消耗过多、摄入减少引起脱水,产后血容量不足,卧床时间过长而体位改变过快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治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称之为低血压。临床上,除了急性低血压称为休克外,遇到了多是慢性低血压,这也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慢性低血压多见于妇女及中老年人,可分为三类: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4.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直立时血压较平卧时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在体位突然变化为直立时易发生头晕、眩晕、乏力、恶心、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平衡失调等[1].  相似文献   

5.
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植物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直立血压降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笔者自2001年以来运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人迎穴治疗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于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系统萎缩、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疾病或使用扩血管药、降压药、镇静剂等药物引起的由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20-40mmHg。目前临床所见继发于以上疾病的体位性低血压尚无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可供患者长期维持服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督脉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斜床站立训练,穿戴腹带、弹力袜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督脉温针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直立位血压值、平卧位转直立位血压下降的差值、由平卧位改变至直立位后不适感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直立位收缩压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患者直立位舒张压值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直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体位改变后舒张压及收缩压下降的差值均较治疗前减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体位改变后不适感消失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且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温针灸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症状,提高直立位血压值,减小平卧位转直立位血压下降的差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全球有明确报道的才数百例。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通常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20mmHg,患者伴晕厥、脉率固定(即直立时心率无相应增加)无汗、性欲减退和夜尿等症。患者被迫长期卧床休息,只有在卧位眩晕或晕厥症状方能缓解。本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部分病例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目前医学界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2008年8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本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阳益肾健脾法治疗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 symdrom)是多系统萎缩的三大表现之一(特发性直市性低血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纹状体黑质变性),病因不清,起病隐袭,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直立体位时出现头晕、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乏力、发音模糊及共济失调,卧位时血压正常,站屯时血压下降超过20-40mmHg或更多,早期症状较轻时,需直立相当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0.
女性产后出现低血压是因为女性生产以后,身体虚弱,有的还会出现大出血等现象,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中医认为,低血压属于气血虚,需要补益气血,可以使用中药食疗的方法调理.成人连续三次测得血压低于90/60 mmHg(12/8 kPa),即为低血压[1].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低于正常值且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遇体位变化时,眼前短时间黑矇甚至倾倒,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低血压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①体质性低血压:最为常见.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 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可能,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②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0 mmHg,并伴有明显的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手术后遗症、麻醉及服用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肌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疗效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笔者近二年来采用中医辨证予以不同的饮食调理低血压患者7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冯毅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1):693-693
成人血压低于90/60mmHg,老年人低于100/ 70mmHg,(即非同日3次测量肱动脉血压低于上述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低血压)称为低血压症。慢性低血压症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低血压可致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的缺血  相似文献   

12.
直立性低血压不是一种疾病,可能有症状,也可能没有症状。其定义为:在站立3min之内收缩压下降至少20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至少10mmHg。常见于原发性低血压、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多系统萎缩、自主神经病变等疾病中。常见表现为眩晕,头昏,站立后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体位性眩晕:从蹲位或坐位起立,有时会感到一阵眩晕。这是由于体位改变,血压一时未能跟着调节,引起一时性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现象。腹侧阵发疼痛:有些人在走路或跑步时,腹侧突然剧烈疼痛。这种疼痛是横隔膜肌痉挛所致,虽然疼痛难忍,但一般并无危害,只要休息一会儿,疼痛就会自动消失。突发性喷嚏:打喷嚏并非都是感冒,有时它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是人体排除鼻内异物的 一种方式。有时某些强烈的感性冲动,甚至阳光都能引发连续喷嚏。突发性肢体抽筋:有的人在睡眠时突然发生某一侧肢体抽筋,或疼痛难忍,不能活动。这主要是肌…  相似文献   

14.
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产妇由于分娩时的产创出血,产时用力、出汗而致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或因分娩创伤,胞脉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而出现产后诸疾。总之,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受损、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方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有的只感头昏、头重脚轻,统称眩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眩晕可由于体位改变而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应用盐酸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在直立时血压较平卧时血压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且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增高而增高[1]。65岁的老年人约20%在平卧起立时可引起血压下降,75岁以上者则约30%可出现此现象[2],严重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6—03-2009—03的以来门诊及住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临床表现为眩晕、有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多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伴恶心呕吐,或伴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噱、复视、肢体麻木无力、晕厥、倾倒发作等症状,呈多次反复发作,均经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各颈椎病中约占20%,其主要由于颈椎节段性失稳,当患者变换颈部体位或后仰旋转时,使颈部交感神经及椎交感丛突然或持久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痉挛而引起供血不足导致发病.笔者收治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部“风“穴为主配合麦粒灸百会穴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 随机选择新入院和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各 30例 ,定时测量上肢血压并进行对照分析 ,同时并进行相应护理。结果 首次服药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4 3% ,其收缩压 (95 .0 0± 17.30 )mmHg(1mmHg =0 .133kPa) ,舒张压 (6 4 .0 0± 10 .2 6 )mmHg ;长期服药患者发生率13% ,其收缩压 (112 .0 0± 12 .80 )mmHg ,舒张压 (81.0 0± 10 .5 0 )mmHg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5 0岁以上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4 0 % ,其收缩压为 (12 2 .0 0± 11.31)mmHg ,舒张压 (81.0 0± 10 .93)mmHg ,5 0岁以下患者发生率17% ,其收缩压 (98.0 0± 9.0 6 )mmHg ,舒张压 (71.0 0± 9.74 )mmHg,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加强护理可防止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结论 新入院首次服药及年老体弱患者较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应重点观察 ,加强护理 ,防止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据2001年全国性高血压病抽样调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3.49%,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40.4%。高血压病已经极大地威胁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1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1.1血压波动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动脉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情绪季节,体位和情绪的变化血压易出现明显的波动。1.2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改变体位后收缩压变化>20mmHg,或舒张压变化>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症状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约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