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7,(7):630-632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喂养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5例揭阳市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及普宁华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随机编号分为:早期经口微量喂养组25例,胃管组25例,全静脉营养组25例。比较3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平均日增长克数、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经口微量喂养组患儿全肠道营养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NEC率、口腔炎发生率以及光疗时间均要显著优于胃管组与全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宜提倡早吸吮、及早微量喂养,能够明显降低喂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和避免后遗症的产生,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2.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索有梅  辛颖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28-12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6例在胎龄29-34周时出生的体重为1 200-1 900 g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1次/3 h;B组:输液泵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鼻饲1 h,起始奶量2ml/次,每天递增2 ml/kg,间歇两小时后再继续;所有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结论采用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利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滴注应用于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2例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口腔滴注,观察组以初乳口腔滴注,观察两组患儿喂养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开始肠内营养时胎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胎龄、达到胃肠道营养时胎龄、完全不潴留时胎龄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1.74%,医院感染率为13.04%,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初乳口腔滴注可缩短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进程,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医院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方法根据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及住院治疗经过,分别记录90例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始喂时间、发病时间和预后。对所有病例在多种相关因素中的分布情况及各个因素相互间对NEC患儿存活率影响的相关分析,采用P检验。结果NEC患儿存活率在胎龄、喂养方式、出生体重、生后1min阿氏评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分析结果:胎龄〈34周存活率显著低于≥34周者;喂养方式对存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出生体重(〈2500g)存活率显著低于出生体重≥2500g患儿;生后1min阿氏评分≤3分存活率显著低于〉3分患儿。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生后重度窒息是影响NEC患儿存活的主要因素,产、儿科加强合作尽可能减少早产,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减少生后窒息,即能从根本上降低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对本院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时孕龄为(33±3)周。按是否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30%、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2次分为喂养不耐受组或耐受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开始胃肠喂养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后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2例胎龄在30~34周,出生体重在1200~1800g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每2h一次;B组: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24h持续输注;C组:输液泵间断鼻饲榆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2h,间歇2h后再继续。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耐受性最好,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结论]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达到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最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此方法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或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奕怀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2):1846-1847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总结有利于胃肠喂养成熟的因素。方法对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且痊愈出院的33例婴儿的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为喂养不耐受和耐受两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开始胃肠喂养时间的早晚分为早胃肠喂养组和晚胃肠喂养组,比较两组胃肠喂养的不耐受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总的不耐受率为48%(16/33)。胃肠喂养耐受和不耐受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胃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的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日龄及氨茶碱的使用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LBWI的胃肠喂养不耐受率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比较不同胎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肠内喂养状况间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ELBWI共12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胎龄将患儿分为胎龄<28周组68例和胎龄≥28周组52例。比较2组肠内喂养状况及肠内营养不耐受(FI)情况。  结果  胎龄<28周组生后前3周奶量明显少于胎龄≥28周组(t=-2.208、-13.148、-27.781,均P < 0.05);胎龄<28周组首次达到足量肠内喂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t=8.459、22.654,P < 0.05);而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出院时体重均明显低于胎龄≥28周组(t=-10.034、-12.042,均P < 0.05)。住院期间胎龄<28周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有创机械通气比例、2周内应用布洛芬比例、抗生素应用时间>2周比例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χ2=7.169、6.114、4.544、4.834、4.488,均P < 0.05);而FI持续时间、生后2周内FI发生率及FI复发率明显高于胎龄≥28周组(均P < 0.05)。  结论  不同胎龄ELBWI的肠内喂养状况差异较大,与胎龄≥28周ELBWI相比较,胎龄<28周ELBWI的FI复发率更高,喂养耐受性差,生长发育缓慢。   相似文献   

10.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35例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是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分组后,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引起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组(观察组)和常规喂养组(对照组),通过观察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等指标,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胎龄(OR =2.981)、出生体重(OR =4.215)、出生头围(OR=1.989)、IUGR(OR =1.283)、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OR =2.057)、达到肠道标准热卡所需时间(OR=4.782)是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拨胃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感染、IUGR、出生头围是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丽丽 《现代医学》2023,(10):1470-1473
目的:探讨母乳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以及相关健康问题的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LBW早产儿142例,依据是否具备母乳喂养条件将患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早产儿配方奶微量喂养的方式进行鼻饲,将10~20 ml·kg-1·d-1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大约在5~7 d内增加至20 ml·kg-1·d-1。观察组则采用纯母乳微量喂养方式。为避免出现母乳不足的情况,在喂养前指导患儿母亲收集母乳。除此之外,其余处理与对照组方案保持一致。结果: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母亲年龄以及分娩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照组NEC、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早产儿配方奶,母乳预防早产儿NEC具有更好的效果,VLBW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完全肠内营养时间、NEC发病率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情况及疗效。方法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组(EMF)和传统喂养(CF)组。EMF组生后12h内给予微量喂养,每天小于(10~20)mL/Kg新生儿奶粉,平均分成6~8次,经口管饲喂养,有吸吮、吞咽反射后改经口喂养,能耐受逐渐加量,至完全肠道营养。CF组生后禁食,72h后给予微量喂养,喂养方法同EMF组。结果观察EMF组同CF组在胃泌素水平、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头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泌素水平,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促进胎便排净,缩短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加快生长发育,是对VLBW儿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妍琦 《吉林医学》2013,(30):6248-624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应用早期喂养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极低体重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传统方法喂养(对照组)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的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出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促进患儿肠道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安徽医学》2013,34(2):162-163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喂养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救治的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将患儿分为24 h内喂奶组(观察组)与延迟喂奶组(对照组),每组均为29例。两组患儿均进行配方奶喂养,均选用"全合一"的胃肠外营养,每天2~4次,每次0.5~1.0 ml,逐渐增加喂养次数以及奶量,直到每天每千克体重150~160 ml后,转为全肠内营养,对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分娩前所用药物以及出生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光疗时间、结合胆红素量、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脓毒症、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24 h内开奶比延迟开奶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5 g、3次/d,连用21 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精华  糜丽珍  黄萍 《吉林医学》2011,(29):6094-6096
目的:探讨窒息后早产儿在早期微量喂养时血清胃泌素及体重、喂养不耐受率等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窒息史早产儿分为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并选取20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在生后4 h即进行微量喂养,用放射免疫法在刚出生时、3 d、7 d进行血清胃泌素检测,并记录体重、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重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窒息后早产儿在出生时血清胃泌素值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但轻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在生后3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则在生后3 d、7 d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重度窒息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恢复出生体重和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窒息后早产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喂养方式,但喂养的耐受性与患儿的窒息程度相关,对有重症窒息史患儿需适当缓慢增加奶量。  相似文献   

19.
总结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经验。1例胎龄25周、出生体重65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通过加强基础护理、体温管理、呼吸道管理、皮肤管理、预防感染、营养管理等护理措施,患儿住院133天,纠正胎龄44周出院,嘱出院后定期门诊检查追踪智能发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5例胎龄≤31周,出生体重<15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5mg/kg.d-1,共6~8天。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34.09%)低于对照组(58.54%),差异有显著性(χ2=4.17,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