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省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计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勤  吕冬生  梁平  孔祥华 《九江医学》2005,20(2):99-102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我院组织几批“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认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顺应国际潮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论体系,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发展课程目标。为使这一课程更好、更快地在高校体育课中普及与推广,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方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时间安排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院体育课程建设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笔者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我院体育课程现状出发,对我院体育课程建设,从教师竞争上岗、学生自主选课、分级教学与评价、专项运动能力等级评价、课内外一体化等方面阐述了实行学分箭的设想。1 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与发展趋势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指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教育也必须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2002]13号文中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重新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加以定位,对今后体育课程的设置结构  相似文献   

3.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此《纲要》的执行,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纲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锻练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并由此对体育课程作了定位:“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选修科目在全国各高校推广.本文对"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抗饥渴能力的变化进行分析,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指导刚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同时指出: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指导刚要》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在贯彻落实《指导刚要》的过程中,我校健美操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应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为原则,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以丰富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多方位、多层次对课程学习进行评价,这意味着高校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内涵扩大。目前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要符合新《纲要》的要求,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毕业后能开好"医疗处方、运动处方、膳食处方"为目的,解决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修订教学标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设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建设三张处方网络学习平台,强化在线教学资源应用;改革和创新课程考核模式,实施1+2+N全过程考核模式;推进班级导师制,专业教师进班级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重视体育教学,将学生课下锻炼计入体育成绩;调整见习实习内容和出科考核方案,融入饮食科学、运动科学相关知识;建设三张处方实践基地,打造高水平复合型健康团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揭示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现状,并且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深刻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主要矛盾,在于目前体育课程开设的课程内容及课程顺序上不能满足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文章依据现实情况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及开课顺序方面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教育等教育观念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逐渐形成,人们对高校体育有了新的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全面,体育课程得以不断深入,但对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仍停留在课堂上,注重运动成绩,强调功效性,这种评定方法巳不适应改革的要求,因此,就大学生体育成绩实施学分制管理进行研究,为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课程资源,使得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多样化和校本化.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创新和研发.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构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无时不在体现着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的问题。该结合一些教学活动实例,就大学生素质教育及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件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分别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体育教学发展中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就是关于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体育教学的效果检验,最主要的依据是绝对成绩的反映.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全国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掀起了新的一轮改革高潮.各高校根据《纲要》的精神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自2002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所试行,并于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推广实施,从而为我国高校进行了第六次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纲要》重新明确了体育课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尤其是重新确定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笔者对中、日、美3所高校大学生野外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与分析,认为在中、日、美大学生参与野外运动项目选择情况上和参与野外运动的次数上,彼此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或差距,而环境因素和体制因素是存在差异性和差距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高校开展野外运动还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参加野外运动的前景会更好.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目标。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课改目标,促进中职生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笔者在分析了中职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及  相似文献   

20.
浅谈医学院校排球选项课的教学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以逐步被列为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学习此项运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健康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合作互动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如何能指导学生掌握排球技术动作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尤为重要.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向全体同学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需要.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此基础上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基础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排球课程就是高校选项课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这种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要求不高,没有身体直接接触,但又有一定对抗性、趣味性、观赏性.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除了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因此,再学校体育课程中,排球教学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