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80-1681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后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后pilon骨折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踝关VAS疼痛评分为(2.1±0.5)分,显著小于术前评分(6.4±1.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螺钉松动、内固定异常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为(62.6±21.3)min,住院时间为(8.8±2.7)d,骨折愈合时间为(14.2±1.1)周。踝关节功能恢复优1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46%。结论:胫骨远端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行ORIF治疗的效果安全、可靠,能充分暴露骨折情况,有助于骨折的复位准确与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入路方式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组)以及双侧入路(双侧入路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双侧入路组,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双侧入路组(P<0.05);双侧入路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前外侧入路组(90.0%>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5.0%,双侧入路组为0.0%,双侧入路组明显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前外侧入路虽然术中出血量少,但是难以很好的显露骨折断端和关节面,手术操作难度大,固定不稳固,且容易发生感染,不利于关节恢复,而对于有明显骨折移位的患者应首选双侧入路方式,关节面复位良好,且固定更加稳固,术后感染发生少,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患者均接受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切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6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4~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5±3.27)个月,63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出现部分坏死,经对症治疗后结痂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56%(1/64),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为5~13周,平均(8.96±2.34)周;末次随访显示,差2例,中8例,良17例,优37例,优良率为84.38%(54/6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复位骨折,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采用后内侧及前外侧联合入路,后侧胫骨内外髁和前外侧钢板固定.摄片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及愈合情况和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30例,复位良2例.32例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40周,平均33.5周.24周时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基本愈合,下地完全负重,无内固定失效.术后24周采用HSS评分82~94分,平均86.5分.结论: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扩大外侧“S”型入路与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3年内收治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患者28例,分别采用扩大外侧“S”型入路(2018年A组)和前外侧入路(2016—2017年B组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手术治疗的效果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病例资料,随访时间平均12.8个月,两组患者三个月复查CT显示骨折均愈合,长期随访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但是A组患者关节面较平整,B组患者后方关节面出现5例塌陷超过4 mm。膝关节HSS评分(86.0±7.9)vs.(77.0±9.2),WOMAC评分(34.0±4.4)vs.(58.0±6.3),SF36评分(91.0±5.8)vs.(82.0±3.1),均显示A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级生活质量优于B组患者。术后A组有1例出现皮缘部分坏死,无腓总神经损伤出现,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扩大外侧“S”型入路对胫骨外侧平台后柱暴露充分,单一入路可以解决外侧及后方的问题,且拥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有完整资料的12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后内侧及后外侧手术入路,分别显露胫骨平台后内和后外侧髁,直视下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支撑固定。如有半月板后角损伤一期修复;如合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二期关节镜下重建。结果 10例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3.6周;术后3个月时均完全负重,术后1年HSS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e)80~95分,平均89.1分;无术区皮肤坏死,感染和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髁骨折,效果良好;且通过二期关节镜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有效地弥补了后侧入路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11月因三踝骨折来本院治疗者43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端均未植骨。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性和美国足踝外科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肤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2.2±5.4)分。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使踝关节尽量获得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后期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患者选择前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和观察组(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比2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以及肘、肩关节功能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90. 03 ± 5. 63)ml、手术时间(85. 08 ± 4. 61)分钟、骨折愈合时间(9. 02 ± 1. 25)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130. 31 ± 6. 70)ml、手术时间(103. 40 ± 4. 50)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3. 62 ± 1. 50)周;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0. 24%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2. 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72. 50%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77. 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明显,在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上均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肘、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在治疗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中的手术效果。方法整理我科18例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行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患者的住院病历,分析关节面恢复、踝足功能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手术效果。结果随访8-23个月,解剖复位11例,一般复位6例,复位较差1例;踝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25.3±1.6°,踝关节背曲活动度平均43.3±1.8°;AOFAS评分踝-后足评分平均86.7±3.5分;术后发生感染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例,创伤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11.11%。结论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效果确切,能促进关节面复位和改善踝足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X线胫骨平台复位情况(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内外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本研究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4.7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53±4.27)周;最后一次随访HSS评分(83.96±5.17)分,Rasmussen评分(15.69±1.76)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复位丢失、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鄢陵县中医院5 a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生颈椎骨折的患者共21例,行前入路手术治疗共10例(前路组),后入路手术治疗共11例(后路组)。结果以上21例患者均随访成功,平均时间随访为(13.2±1.7)个月。后路组患者在术后4~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移位;前路组有2例在术后第4、6周内固定松动,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余8例患者在术后3~5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固定无松动移位。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发生颈椎骨折后,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个体情况决定,对于无骨缺损、无或轻度移位、骨折线经过椎体、骨折间隙小的患者以后入路手术为主,术后需行外固定治疗。前入路手术损伤小,但存在内固定松动的风险,术后同样需进行外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内伴后外侧骨折8例,后内侧劈裂骨折5例,后外侧劈裂骨折6例,合并胫骨近端骨折1例。根据后柱累及部位不同采取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8.32±2.01)mL,住院时间(16.12±1.23)d,骨折愈合时间(17.52±0.58)周,完全负重时间(17.60±1.22)周,膝关节活动度(115.36±2.6)°。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3例(65%),良者4例(20%),优良率85%。结论:膝关节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复位及支撑钢板固定术具有复位合理、固定稳定性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可作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都愈合。术后第1天X线片检查18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塌陷小于3 mm。骨折愈合时间11~28周,平均16.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9周,平均为17.9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后侧平台高度丢失超过3 mm。最后随访时膝关节总伸屈度102°~135°,平均116.6°。膝关节HSS评分72~97分,平均89.7分,优等率为90.5%(19例)。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外侧感觉麻木,1例小腿内侧感觉麻木,均通过甲钴铵营养神经治疗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后外侧的钢板均未取出。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存在一定的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收治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39足),按照Se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21足,Ⅳ型2足,采用改良跟外侧"L"形入路,骨折复位后选择合适的钛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区>2 cm3者,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术。结果 34例患者得到13~24个月的随访。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82.9%。结论改良跟外侧"L"型入路是手术治疗复杂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入路方法;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必要的关节面下植骨支撑能最大限度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人路治疗三踝骨折6例,男、女各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0±1.6)岁;左侧2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44-A3.2型1例,44-A3.3型1例,44-B3.2型3例,44-B3.3型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为(90.0±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为(6.3±0.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为(12.6±2.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内固定切出及内固定失败,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0.4)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结论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跟腱旁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后踝骨块及外踝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分期、后外侧联合前正中入路、后方支撑钢板结合内侧或前外侧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24例,其中21例获得完整随访。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12~15周),完全负重时间13.5周(平均12~16周),术后复查CT见关节面台阶小于2 mm。依据Burwell-Charnley(1965)的Pilon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复位可4例。依据Tornetta等(1993)的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分期、后方支撑钢板固定后关节面骨折块,是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胫骨外髁前外侧非负重区截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截骨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6~59岁,平均(42.2±9.2)岁.骨折Schatker分型Ⅱ型16例,Ⅴ型3例,Ⅵ型5例;所有24例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经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显露复往后外侧骨折并使用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1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平均(17.3±0.8)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4例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1±1.1)周.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后侧切口皮缘表浅的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0±6.4)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入路允许足够的空间对骨折进行直接显露及操作,联合外侧排筏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可靠,手术体位摆放方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正中切口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股骨髁间髁上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2例股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的疗效,其中采用正中切口联合外侧髌旁入路12例,常规股外侧切口入路1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种手术入路对手术时间、术后骨折X线、骨折愈合情况等指标的影响及对HSS评分的影响[1]。结果:术后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6~24个月不等,平均12个月。正中切口手术时间70~140 min,平均96 min,术后X线评价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位置佳,骨折愈合时间8~12个月;常规外侧入路手术时间80~135 min,平均93 min,术后X线评价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位置佳,骨折愈合时间8~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切口入路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3.5±4.2)分,显著优于常规入路组(88.3±4.0)分(P<0.05)。结论:膝前正中切口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对周围软组织牵开剥离少,充分暴露骨折端可直视下复位骨折端,缩短了手术时间,可早期活动膝关节,避免关节僵硬,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邓信昌 《安徽医学》2012,33(5):532-534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技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所有患者术中采用健侧可前后翻转的"漂浮"健侧卧位,对于不规则骨折,做前后路2个切口,由髂嵴开始,初步复位移位较多的大骨块,经髂腹股沟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前柱和前壁骨折,对于高位骨折使用2块短钢板固定髂嵴内侧缘,根据髂耻嵴形状,使用1块钢板预弯固定,低位骨折沿髂耻嵴使用1块钢板固定,K-L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后柱以及后壁骨折。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3.5±0.5)h,术中平均失血(1 135±230)ml,解剖复位达到67.9%,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6.4%,治疗后总优良率为89.3%,总共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未出现腹股沟斜疝以及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双柱骨折术中显露充分,其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术后内固定稳固,并发症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行仰卧位下膝前正中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0例,应用三柱分型理论,行漂浮体位下前外侧入路、膝关节后内侧L形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Rasmussen评分为(21.4±3.1)分,低于试验组的(26.2±2.7)分,治疗优良率(72.5%)低于试验组(92.5%),并发症发生率(22.5%)高于试验组(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