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一例严相近,欧阳雪,胡爱侠患者男性,46岁。1993年初发现“右睾丸肿大”,门诊B超报告:右附睾结核,内有钙化点于1994年1月13日入院。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偶感阴囊有下坠感。体检发现右侧阴囊内肿块如鹅卵大,肿块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12年10月-201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已确诊的43例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形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查阅,确诊43例精原细胞瘤包括3种类型,经典型精原细胞瘤37例、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4例、间变型精原细胞瘤2例。(1)经典型精原细胞瘤肿瘤细胞主要呈片状、小巢状、条索状、微囊状生长,间质纤维血管分割,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肿性反应;PLAP+,CD117+,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2)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无明显的肉芽肿性反应,淋巴细胞浸润罕见;PLAP-,CD117少数+,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3)间变型精原细胞瘤可见出血、坏死,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多见。PLAP+,CD117少数+,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精原细胞瘤的组织学结构和免疫表型各具有特征性,正确的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手术切除的小肠精原细胞瘤进行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由大小基本一致的瘤细胞构成,被纤维间隔分隔成巢状或不规则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胞质较丰富,多数透亮,部分呈嗜酸性;核圆或椭圆,大而深染,基本位于中央,核分裂多见;可见灶状、片状或大...  相似文献   

4.
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合并癌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因左侧睾丸缓慢增大12年,突然增大4个月入院,患者1991年左侧睾丸无痛性增大,手术取睾丸组织一块,诊断为“精原细胞瘤”,并于1992年手术探查左侧睾丸,取活检未发现精原细胞瘤。此后无症状。1995年左侧睾丸缓慢增大,2002年1月左侧睾丸突然疼痛明显,诊为“附睾炎”予抗生素治疗20d缓解,2002年10月再次出现左侧睾丸增大伴疼痛,抗生素治疗无效,于2003年2月收入院,患者既往除1989年因右侧隐睾行隐睾切除术外无特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spermatocytic seminoma,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双侧睾丸SS组织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双侧睾丸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组织学上肿瘤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肿瘤细胞弥漫分布,黏附性差,由3种类型细胞组成,缺少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肉芽肿反应.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CD117、BCL-2阳性,CK、CD3、CD7、CD20、CD30、inhibin、PLAP、CK18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0%.结论 SS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与经典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均不同,好发于老人,双侧发生者更为罕见.其与经典性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和淋巴瘤鉴别非常重要,单纯睾丸切除后不需进一步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睾丸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或称精母细胞性肿瘤)临床罕见,在病理诊断中易误诊。除非罕见情况下发生肉瘤样转化,精母细胞性肿瘤的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因此,准确诊断并与经典型精原细胞瘤及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组织发生。方法结合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应用HE、嗜银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6例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病理改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6—71岁,平均60.5岁;肿瘤均位于右鼻腔,分别为鼻中隔1例、中鼻道1例、右总道1例、鼻腔+筛窦2例、右眼球+筛窦+左右额窦1例,临床上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鼻腔分泌物增多及眼球胀痛、视力减退、流泪、头痛等症状。巨检:病变呈息肉样2例、呈棕色光滑肿块3例、呈灰白碎组织1例。镜下观察呈弥漫分布的短梭形细胞,规则,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血管丰富,薄壁,并可见管壁玻璃样变,鹿角状血管少见,瘤细胞多以单相排列,也可呈束状、席纹状、环状及编织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波形蛋白6/6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5/6阳性和CD34 3/6阳性,超微结构显示瘤细胞胞质内有肌动蛋白丝,细胞间有未发育完全的连接结构。随访5例,2例复发。结论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是一种真正起源自血管外皮细胞,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少见的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肿瘤,需结合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9例KHE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9例KHE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除1例患者年龄25岁外,其余均﹤1岁;发生于浅表皮肤28例,包括四肢15例、头颈部5例、躯干4例、腋窝1例、多部位同时累及3例,盆腔内1例。临床表现为局限或弥漫的皮肤无痛性斑块,其中16例伴卡梅现象。镜下肿瘤由增生的小血管和梭形细胞构成,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分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并见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排列成巢,似肾小球样结构,后者边缘有月牙状血管裂隙形成。免疫表型:瘤细胞VEGFR-3、CD31、CD34、ERG强阳性,部分细胞SMA和D2-40阳性,Glut-1和HHV8恒定阴性,上皮样细胞CK阴性。结论 KHE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婴幼儿和年轻成人的中间型局部侵袭性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须与簇状血管瘤、婴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疣状静脉畸形和卡波西肉瘤等鉴别,肿瘤扩大切除是治疗KHE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9.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PAS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颅神经受累等症状。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囊性腺样结构,其内可见粉染蛋白样物质。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相近,异型性较少见。肿瘤问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免疫表型:CK、NSE阳性,GFAP、S-100蛋白、EMA、CgA、TG、Syn阴性。结论 内淋巴囊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妻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结膜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结膜乳头状瘤患者18例(21眼),对大体标本及HE染色结果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病灶呈菜花状或桑椹样外观,质脆,血供丰富,触之易出血.裂隙灯下检查可见分叶状,每一小叶有一中央血管.HE染色后镜下观察可见肿物呈乳头状结构,表面为鳞状上皮细胞覆盖,中央有纤维血管组织,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和核异质性.结论 眼结膜乳头状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一少见的特殊类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拟译名为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方法:复习3例此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脊髓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室管膜瘤其他类型表现相同,病理形态学上,瘤细胞呈现双极的长梭形胶质细胞,形成不典型的血管周菊形团,GFAP、EMA弱阳性,而vimentin强阳性,而可与星形细胞瘤及神经鞘瘤相鉴别,其预后与其他类型室管膜瘤相类似。结论:由于肿瘤由双极、长梭形细胞组成。及tanycyte来源于tanyos有stretch伸出展开之意,“tanycytic ependymona ”以译成“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为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以小腿疼痛或无痛性肿胀为主,病程较长,影像学均示胫骨骨干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散在的新生编织骨组成,梭形细胞密度较高,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纤维组织间见少数巢团状或裂隙状的上皮样细胞巢,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巢表达CKpan、CK14和CK19,但不表达CK8、CK18。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上皮样细胞,Ki-67在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均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长骨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人胫骨骨干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根据影像学、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转移癌、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报道胸腺瘤79例,男59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6岁,良性45例,恶性34例,5年存活率分别为86.8%和20%。文中讨论了胸腺瘤的病理分型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认为分类以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型较为合适,其中以上皮细胞型恶性潜能最大(P<0.01)。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与周围脏器粘连情况、局部浸润和转移,病理类型及有无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有关。作者对包膜浸润的鉴别和提高包膜浸润检出率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胃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1岁(30~81岁)。8例胃神经鞘瘤直径1.0~7.0 cm(平均3.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镜下,瘤细胞短梭形,束状、栅栏状排列,肿瘤的边缘见淋巴细胞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全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7例阳性,CD117、CD34、Dog1、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结蛋白(Desmin)阴性。3例发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阳性,但未发现c-kit和PDGFRα的基因突变。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2例消化道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结果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女22例,男10例;其中28例位于胃,3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乙状结肠。肿瘤直径0. 3~7 cm。镜下肿瘤细胞呈长梭形,排列呈编织状,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反应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100均弥漫强阳性,灶性表达CD34或SMA,不表达CD117、DOG-1、Desmin。结论消化道神经鞘瘤与经典型神经鞘瘤可能为不同的肿瘤实体,术前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S-100是病理诊断标记,肿瘤完全切除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Jin M  Liu B  Wang L  Xu J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5):285-288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单克隆抗体选用AE1/AE3、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CD3、CD5、CD20、CD34、CD57、CD99、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HMBE-1、calretinin、p53和Ki-67]和透射电镜观察3例化生性胸腺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和超微结构。结果3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年龄为33、58和45岁。组织学表现为双相分化特征,上皮细胞区域与梭形细胞区域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区域的细胞轻度异型,有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象罕见,呈岛状和条索状排列并相互吻合;梭形区域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皮细胞区域AE1/AE3强阳性表达,不表达波形蛋白和CD5,Ki-67指数3%~5%;梭形细胞区域波形蛋白弥漫表达,EMA阳性,不表达CD5和CD20;间质淋巴细胞CD3阳性,不表达TdT和CD99。超微结构示上皮细胞区域细胞间有桥粒和半桥粒结构,而梭形细胞区域缺乏。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类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上皮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与随访 :5例消化道神经鞘瘤源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 1995~ 2 0 0 0年 5月共 116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存档切片中 ,经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5例随访时间为36~ 72个月 ,平均为 48个月。2 .组织学观察 :记录肿瘤有无包膜 ;瘤细胞形态、排列特点、核有无异型及核分裂象数 (个 / 5 0HPF) ;肿瘤外周有无淋巴细胞套包绕及肿瘤内是否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法 (SP法 ) ,SPTM试剂盒购自美国Zymed公司。所用第一抗体的名称、工作情况及来源为 :CD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了6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6例恶性GIST均无消化道梗阻。临床表现为特异性,广泛分布于胃(60%),小肠(30%)和其它部位(10%),10%~30%GIST是恶性的,表现为腹腔内的扩散或肝转移;常规病理学检查,GIST与平滑肌瘤/肉瘤等其它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不易区别,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或/和电镜检查;免疫组化CD34(+),Vimenti(+),Desmin(-),Actin(-),S-100(-);恶性GIST应用根治性手术,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结论 GIST具有独特免疫组化表型,是有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分析了6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6例恶性GIST均无消化道梗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广泛分布于胃(60%), 小肠(30%)和其它部位(10%),10%~30%GIST是恶性的,表现为腹腔内的扩散或肝转移; 常规病理学检查,GIST与平滑肌瘤/肉瘤等其它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不易区别,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或/和电镜检查;免疫组化CD34(+),Vimenti(+),Desmin(-),Actin (-) , S-100(-);恶性GIST应行根治性手术,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结论 GIST具有独特免疫组化表型,是有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瘤块型脱髓鞘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Liu D  Yang C  Liu X  Cai K  Cui D  Man K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16-19
目的:观察瘤块型脱髓鞘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对3例瘤块型脱髓鞘病变的临床特点,CT、MRI所见,治疗效果及随访材料进行分析,并且组织学(HE、髓鞘和轴索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瘤块型脱髓鞘病变以急性起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社声恍惚、语言迟钝、瘫痪、病理征阳性等脑实质受损和脑局灶性定位的症状和体征。CT、MRI扫描为脑实质占位性病变。对激素治疗均有效。随访6-31个月均未发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病理特点主要侵犯两侧大脑半球,病灶区域脑组织脱髓鞘,但轴索仍保留,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在血管周围套袖样浸润,并可见单核巨噬细胞反应。结论:瘤块型脱髓鞘病变是具有独特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特点的炎性疾病;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诱发的变态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