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p38蛋白激酶(p38 MAPK)在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近交系SD和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组)、异基因移植组(SD→Wistar组)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组(SD→Wistar+CsA组)。分别于移植术后1、3、5及7d采集移植肠管行病理学检查排斥反应,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行Western—blotting测定p38MAPK表达;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活性。结果 SD→Wistar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Wistar→Wistar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SD→Wistar+CsA组随着CsA的应用,排斥反应逐渐得到控制,且凋亡细胞数也随着减少。SD→Wistar组及sD→Wistar+CsA组的血清TNF-α随移植肠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P〈0.01)。p38 MAPK在SD→Wistar组随凋亡细胞数增加而表达加强(P〈0.01),Wistar→Wistar组p38 MAPK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SD→wistar+CsA组随凋亡细胞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P〈0.01)。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现象与p38MAPK呈正相关(r=0.875,P〈0.01),血清TNF-α与移植肠上皮细胞凋亡呈正相关(r=0.837,P〈0.01),血清TNF-α与p38 MAPK亦呈正相关(r=0.826,P〈0.01)。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现象,p38 MAPK参与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CTLA4-Ig抗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ROLT)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抗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采用“二袖套管”法建立Wistar→SD大鼠配对组合的肝移植后排斥反应模型.并于术后第2天腹腔内一次性注射CTLA4-Ig(75pg/只大鼠).与未给药的相同组合的排斥反应模型鼠对照研究.观察移植术后7d2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改变及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CTLA4-Ig组动物术后4个月时的上述情况.以了解CTLA4-Ig抗排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动物于肝移植术后6~14d内相继死亡;移植肝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②CTLA4-Ig组动物于术后7d及4个月均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表现.移植肝无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血清TNF-α、ALT、AST、TBIL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P及A1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LA4-Ig有抗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功能的作用;血清TNF-α水平作为观察ROLT后排斥反应的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移植胰腺的腺泡细胞凋亡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SD和Wistar大鼠进行全胰十二指移植。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和异基因移植组(SD→Wistar)两组。于术后第3d、5d和7d分批处死受体,取移植胰腺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移植胰腺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和计数凋亡指数(AI)。结果: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腺泡细胞,同基因移植组胰腺有散在的腺泡细胞凋亡,AI在术后无明显变化。异基因移植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术后第3d、5d和7d逐渐升高,AI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指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并观察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将“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行SD→SD,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各30例,观察术后排斥情况。结果 全组肝移植手术无肝期约为15min。大鼠无手术死亡。SD-SD大鼠肝移植后3周内存活率为97%;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8~15d死亡,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结论 采用该改良大鼠肝移植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大鼠的术后生存率。SD-Wistar大鼠的肝移植可作为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雷公藤甙对大鼠肝移植诱导自发耐受过程产生的影响。方法:以SD→Wistar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的模型,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移植肝脏排斥反应强度、浸润细胞变化及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雷公藤多甙组排斥反应减弱,肝脏内浸润细胞明显减少。雷公藤多甙组肝脏内凋亡细胞记数明显高于单纯肝移植组,并且以间质细胞为主。结论:雷公藤多甙治疗后移植肝脏通过诱导间质中浸润细胞凋亡发挥保护移植脏器的作用,雷公藤甙在大鼠肝移植后近期不仅全面移植了受体的免疫反应状态,而且还加快了免疫耐受状态的诱导。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系大鼠之间原位肝移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大鼠之间原位肝移植耐受或排斥关系。方法 采用KamadaN等双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 ;采用OnoK等改良腹腔内吻合法进行异位心脏移植。结果 Wistar→SD、SD→Wistar以及SD→DA大鼠原位肝移植 ,受体鼠存活均超过 180d ;同种组合方式的异位心脏移植供心平均存活 6.3d。给原位肝移植受体大鼠再移植供体源心脏 ,移植心脏存活均超过 15 0d。给原位肝移植受体大鼠再移植第 3品系大鼠心脏 ,移植心脏平均存活 6.8d。结论 Wistar→SD、SD→Wistar以及SD→DA大鼠的移植组合是分离耐受关系。  相似文献   

7.
输血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供体特异性输血(DST)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SD至Wistar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组分别予以DST,环孢素(CsA)及DST联合CsA干预,Wistar大鼠同系间移植作为对照,于3、5、7 d观察移植肠管病理变化及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表达程度.结果 病理显示CsA干预组在7 d出现轻度移植排斥反应;DST联合CsA干预组与对照组结果相似,在3、5、7 d均无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并且DST联合CsA干预组TNF-α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5、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基因大鼠间小肠移植在CsA配合应用的情况下,进行DST可诱导其产生一定的免疫耐受,预防及减轻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RNA编辑酶ADAR1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分为4组①同基因移植组(n=15),取Wistar大鼠的肝脏原位移植给Wistar大鼠;②异基因移植组(n=15),取SD大鼠的肝脏移植给Wistar大鼠;③异基因移植 FK506治疗组(n=15),取SD大鼠的肝脏移植给Wistar大鼠,术后肌注FK506,2mg/(kg·d);④对照组(n=15),对Wistar大鼠不行肝移植,仅行开、关腹手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第3、5及7d各处死5只大鼠,取脾脏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ADAR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各组大鼠肝脏、脾脏病理变化随时间发展而呈进行性变化,异基因移植组病理变化最明显。ADAR1 mRNA表达在异基因移植组的各个时相点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 FK506治疗组(P<0.001),于第5d时最明显。结论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ADAR1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变化趋势一致。FK506可以抑制ADAR1的表达,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Wistar同基因组 (Ⅰ组 ) ,SD→Wistar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SD→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 (Ⅲ组 ) ,SD→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 (Ⅳ组 ) ,在移植后 1,5 ,7,15 ,30d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Ⅳ组大鼠移植后 4 /6生存期大于 10 0d ,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 7± 4 1)U/L~ (36 0± 10 4 )U/L ,平均BIL(13± 5 )mmol/L~ (38± 11)mmol/L(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 0分~ (3 3± 1 6 )分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 γmRNA表达明显减弱 ,IL 10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2型偏移 ,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品系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及排斥反应品系的选择。方法封闭群SD、Wistar大鼠各30只,近交系Lewis,BN大鼠各30只。通过改良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7 d、30 d取肝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结果封闭群SD→Wistar大鼠48 h、1个月存活率为93.3%和89.2%;近交系Lewis→BN大鼠48 h存活率为90.0%,并于术后11 d内全部死亡。病理组织学结果示封闭群肝组织排斥反应明显轻于近交系。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SD→Wistar大鼠出现自然耐受;Lewis→BN是较理想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探讨Sertoli细胞是否可为移植肝提供免疫保护。方法“2步法”分离培养Sertoli细胞,“二袖套管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以Wistar→SD组合建立排斥反应模型。通过三种途径进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分别观察术后各组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特征等。采用免疫组化、凋亡等技术检测Sertoli细胞功能及作用,探讨其对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结果肝移植急排模型不干预组14只,1只存活超过14d。Sertoli细胞腹腔注射组、阴茎背静脉注射组和供体移植前门静脉注射组分别有5、8、7只存活超过14d。各干预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注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干预组之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供肝病理检查显示各干预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轻。免疫组化及凋亡检测发现:肝移植后14d,Sertoli细胞仍存活并表达FasL,Sertoli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集聚及凋亡的淋巴细胞。结论Sertoli细胞对肝移植急性排斥有抑制作用,对供肝有诱导免疫耐受作用,Sertoli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在大鼠肝移植后移植肝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一组供、受者均为近交系SD大鼠(近交系移植组),另一组为同种移植组,SD大鼠接受Wistar大鼠供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2、5、7、14d处死受者,取出移植肝,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IDO mRNA表达、IDO蛋白的水平以及IDO在移植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近交系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第5d,至第14d基本无表达;同种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出现在第7d,持续2周以上。两个组移植肝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与各自的IDO mRNA变化相一致。术后第5、7、14d,同种移植组IDO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近交系移植组(P〈0.01),强阳性染色主要见于汇管区单个核细胞,以胞浆内染色为主。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IDO基因表达明显增强,IDO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情况,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组织中TNF-α和IL-2基因的表达,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研究其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术后3,5,7d异基因肝移植大鼠移植肝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肝组织TNF-α及IL-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同基因肝移植大鼠肝组织的TNF-α,IL-2表达水平.结论 TNF-α和IL-2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作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Ⅱ)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对照组(n=12)和TⅡ治疗组(n=13),移植术后第7d两组各杀死部分大鼠,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和脾淋巴细胞IL—2活性,其余大鼠留作观察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7d,TⅡ组肝功能损害和移植肝病理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IL—2活性低于对照组。TⅡ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TⅡ可明显延长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肝移植大鼠受体,观察其生存时间?移植肝组织学和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为同基因移植组,SD→SD;B组为同种异体移植组,SD→Wistar,不用任何免疫抑制治疗措施;C组,SD→Wistar,采用CsA处理;D组,SD→Wistar,采用CsA加抗CD-40L(CD-154)单抗处理。观察各组肝移植受体生存期和移植肝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A,D组均可长期存活,B,C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3.8±2.4)d,(29.8±4.1)d;B,C组病理组织切片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D组移植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A组基本无排斥反应。B组血清IL-2和IFN-γ高于其余各组(P<0.05),C,D组IL-4,IL-10水平较B组有所升高(但P>0.05),尤其D组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抑制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肝移植受体的生存时间。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高水平表达与诱导移植耐受、抑制排斥反应有重要关系,它有助于大鼠肝移植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并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SD→SD);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SD+CsA)。术后第1,3,5,7天分别用TUNEL法检查移植肠上皮凋亡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结果TUNEL法显示:Wistar→S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其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SD→SD组(P<0.01)。Wistar→SD+CsA组细胞凋亡数亦有显著增加(P<0.01)。SD→SD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法显示:在SDSD组血清IL1β无明显变化(P>0.05),WistarSD组和Wister→SD+CsAz组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血清IL1β亦增高(P<0.01)。IL1β增加与细胞凋亡指数增加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IL1β在细胞凋亡发生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的联合免疫治疗,观察其对大鼠肝移植受体生存时间和Th1/Th2细胞因子谱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将整个实验分为4组.A组(同基因对照组):SD→SD;B组(同种异体基因免疫排斥组):SD→Wistar,不用任何治疗措施;C组:SD→Wistar,CsA应用d1~d5;D组:SD→Wistar,CsA应用d1~d5加抗CD-40L(CD-154)单抗应用d0、d2.观察各组大鼠肝移植受体生存时间,移植后第7天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D组受体大鼠均可长期存活,B组生存时间仅为(13.8±2.4)d.IL-2、IFN-γ在B组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TNF-α在B组的表达水平高于不同免疫抑制组,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IL-4、IL10较A组均有所增加,尤其D组的IL-10表达水平较B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伴或不伴DSBT)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延长大鼠肝移植受体的生存时间,Th2类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与诱导移植耐受、抑制排斥反应有重要关联,有助于大鼠肝移植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1A29、环孢霉素A(CsA)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移植模型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利用同系大鼠肝移植作为对照组;非同系大鼠间肝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模型。分组应用1A29、CsA及联合应用。观察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同系大鼠间(SD→SD)未出现排斥反应;而非同系大鼠间(Wistar→SD)肝移植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大鼠酶谱和胆红素明显增高,病理提示具有典型的排斥反应改变;CsA(10mg/kg体重)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CsA(3mg/kg体重)的单独应用对排斥反应无效,但CsA与1A29(30μg/kg体重)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排斥反应。单独应用1A29对排斥反应亦无效。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未出现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肝细胞凋亡无明显增加。结论肝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脏的排斥反应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与1A29的应用无明显关系。1A29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CsA的用量,单纯应用1A29不能有效控制肝移植的排斥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监测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监测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单纯开腹3组,动态监测血清α-G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结果 非排斥组α-GST在术后2d内恢复正常,ALT、AST需要3d后才恢复正常。排斥组α-GST每天平均变化率与ALT、AST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术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对肝移植大鼠受体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方法 在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将肝移植模型分为5组.A组为SD→SD对照组;B组为SD→Wistar对照组,A,B组术后不用任何治疗措施;C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1~5 d;D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 1~5 d加抗CD-40L(CD-154)单抗0~2d;E组为D组+术前供体特异性输血(DSBT).观察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改变以及术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A,D,E组受体大鼠存活时点(均>60 d)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D,E组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轻.B组IL-2和IFN-γ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C,D,E 4组IL-4和IL-10较A组均有明显增加,尤其D,E组的IL-10表达较B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伴或不伴DSBT)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延长肝移植大鼠受体生存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并诱导Th2类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有助于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