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眶脑膜瘤的发生部位、MRI的信号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脑膜瘤43例,行MRI扫描及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分析其发生部位与信号特征。结果:依据眼眶脑膜瘤的发生部位分为下列4种:①视神经鞘脑膜瘤,肿瘤呈不规则管状软组织增生,环绕视神经生长,等信号、T2WI及增强脂肪抑制成像显示肿瘤与视神经界限清楚。②眶壁(内)脑膜瘤,肿瘤呈宽基底等信号软组织块与眼眶壁紧贴,突向眶内,或位于肌锥内,边界清楚,增强明显。③蝶骨嵴脑膜瘤,肿瘤沿蝶骨嵴内外侧生长,向内侵犯眶内组织,向外累及翼腭窝。④眶颅沟脑膜瘤,肿瘤通过眶上裂、视神经管或骨质破坏缺损区呈哑铃形向眶内及颅内生长,等信号,增强显著。结论:应用合适的MRI扫描技术,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眼眶脑膜瘤的范围、部位、形态及信号特征,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信息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眶内脑膜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眶内脑膜瘤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10—2006-10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眶内脑膜瘤(原发或继发)17例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11例,眶骨膜脑膜瘤4例,蝶骨嵴脑膜瘤2例。增强扫描,病变大多数呈均匀性强化。"车轨征"、"套袖征"及眶骨增生性改变是眶内脑膜瘤较为特征性的征象。结论CT检查对眶内脑膜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年龄6-71岁,女20例,男15例。28例行CT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27例行MR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12例呈梭形,7例呈管形增粗,1例呈椭圆形,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其中2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扫描的28例中,20例呈等密度,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增强扫描的25例全部强化,其中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R扫描的27例中,16例T,WI和T2WI均为低信号,3例呈长T1、长T2信号,8例呈等T1、等T2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25例均呈明显强化,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P=0.001)。结论CT和MRI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M砌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4.
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于眶内的视神经脑膜瘤,好发于40~60年岁中年妇女,属少见疾病。1 病历简介女,57岁。左眼球轻微突出,运动受限,视力下降有数月。CT检查:平扫见左眼视神经呈纺锤形增粗,肿块密度高于视神经,形成双轨征,并可见点状钙化,眶壁骨质无异常(图1)。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增强,中间视神经仍可见条状低密度(图2),诊断为左眼视神经脑膜瘤。入院后行眼眶外侧壁入路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眼球正后方,灰白色,硬度中等,包绕视神经两旁。与硬膜相连,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萎缩。镜检:肿瘤由许多大小与形态不一的细胞巢所组成,由结缔组织中隔互相隔开,可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24例,MRI检查27例。结果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分为扁平肥厚型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和跨眶上裂脑膜瘤。5例扁平肥厚型脑膜瘤均呈扁平状软组织密度和受累骨质增生肥厚及脑膜尾征,三侧性肿块4例,双侧性肿块1例。眶内及颞窝肿块信号一致,但与颅内肿块信号不同。视神经鞘脑膜瘤19例,其中哑铃形10例,蝌蚪形7例,视神经鞘膜全程不均匀增厚2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其中钙化2例,但骨质均无改变。颅内及眶内病变信号一致,均出现双轨征及脑膜尾征。跨眶上裂脑膜瘤7例,均呈软组织密度并出现脑膜尾征,哑铃形6例,不规则形1例,邻近骨质增生硬化5例(其中1例合并骨质吸收),骨质无变化2例。行MRI检查的4例中,颅内及眶内肿块信号一致3例,不一致1例。结论不同亚型的颅眶沟通性脑膜瘤均有其特征性的表现,综合分析病变形态、位置、密度和信号特征及邻近脑膜和骨质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脑膜瘤误诊为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于清胜★邹志杰★关键词脑膜瘤视网膜炎误诊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42.89患者,男,38岁,于1997年3月5日入院。患者自述1月前发现右眼视物模糊,眼球无胀痛及球后转动痛,视野中自觉有黑幕遮避,无闪光感,无头痛及恶...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30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CT、MR检查。结果 脑膜瘤17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3例,梭形肿块11例,不规则眶内肿块3例;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中等或低信号,T2W2呈中等或高信号;肿瘤钙化5例,肿瘤内“轨道征”10例,均有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及颅内段3例,同时发现肿瘤有流空血管影5例。视神经胶质瘤8例,3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5例表现为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均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视交叉6例,2例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视神经转移瘤5例,4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l例肺癌转移至视神经。结论 CT、MR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视神经萎缩为眼科一难治疾病,现国内外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近3年来对我院视神经萎缩患者23例27眼行体外反搏治疗,多数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资料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9-58岁,皆经临床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病程1月-10年。多数经药物治疗视力无进一步提高后  相似文献   

9.
巨大鞍上脑膜瘤位置深在 ,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视神经等关系密切 ,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近年来 ,我们对巨大前床突脑膜瘤 1 1例和偏侧生长的鞍结节脑膜瘤 1 0例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经眶 额 翼联合入路进行切除 ,其中全切除 1 4例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 1例 ,女 1 0例 ;年龄 2 3~ 67岁 ,平均 4 4 5岁。病程 3个月~ 5年 ,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单眼视力进行性下降 1 4例 ,头痛 1 2例 ,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 6例 ,精神运动性发作 3例。查体 :Forster Kennedy征阳性 (均为前床突脑膜瘤 ) 3例。本组均有视…  相似文献   

10.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51例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2-68岁,平均41岁,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51例均行 CT扫描,45例行MR扫描,CT和MR增强扫描各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笥病变31例,占60.8%。其中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包括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以及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通过眶上裂沟通者,包括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以及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0例,占39.2%,包括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神经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了18例经MRI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视神经肿瘤的病例。结果:视神经脑膜瘤8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5例,软组织肿块2例。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转移瘤4例,3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累及视神经,MRI表现为眼球内病变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为乳腺癌转移至视神经,MRI表现为视神经椭圆形增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是检查和诊断视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病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材料和方法选取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4例,女8例,男6例,年龄20-57岁,平均40岁,其中10例做了增强扫描,扫描设备为GE Hispeed FX/i全身CT扫描机,层厚层距均为10mm,必要时加扫薄层及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3.
视交叉病变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视交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7例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男54例,女63例,年龄9个月至67岁,平均37.4岁。117例均行MR扫描,101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累及视交叉的病变24例,占20.5%。其中胶质瘤11例,表现为视交叉增粗或肿块,伴有视神经或(和)视束受累;炎性病变5例,表现为视交叉弥漫性增粗伴周围结构异常强化,特别是脑膜的炎症;转移瘤5例,其中4例表现为球内肿块沿视神经向球后及颅内侵犯累及视交叉,1例表现为视交叉边缘线状强化伴广泛脑膜强化;脑膜瘤1例,表现为视交叉局限性强化伴视神经肿块;外伤1例,表现为视交叉形态异常伴额叶软化灶;出血1例,表现为视交叉不规则增粗,呈短T1、长T2信号。引起视交叉移位的病变93例,占79.5%,其中视交叉向上移位51例,向前移位2例,向下移位10例,向后移位1例。视交叉一侧受压13例,视交叉显示不清16例。结论 MRI能清晰地显示视交叉病变的特点,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59-83年Thomas Jefferson 大学医院核医学和放疗科确诊脑膜瘤35例。1例脊髓脑膜瘤未作进一步治疗和两例因病情恶化未完成放疗除外,本文着重分析其他32例颅内脑膜瘤。女22例,男10例。年龄4-66岁,平均45岁,中数50岁。4-25岁仅占19%。32例中经组织学证实31例。1例拒绝手术但经临床和X 线证实。病理诊断为恶性脑膜瘤或脑膜  相似文献   

15.
视神经鞘脑膜瘤CT诊断2例报告夏晓1临床病例例1,女性,40岁。右眼球突出伴失明6年。眼球向外活动受限,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萎缩。突眼测量:16-13mm。CT检查:横断面扫描球后、眶尖橄榄状钙化性肿块,2.0cm×1.5cm×1.0cm,密度均匀,边...  相似文献   

16.
眼眶肿块病变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总结了眼眶肿块病变的磁共振表现,重点阐述了眼球黑素瘤,视神经胶质,视神经脑膜瘤,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转移瘤的磁共振特征。MRI对眼眶肿块病变具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10例,其中9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四脑室.10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脑室内脑膜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1) 病灶大多为类圆形(8/10),边界规则、清晰.T1WI呈等信号(8/10)、稍低信号(2/10),T2WI呈略高信号(5/10)、等信号(2/10)、低信号(3/10),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中到重度均匀强化(8/10),少数不均匀强化(1/10)和轻度强化(1/10).部分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2/10),可有小囊变、坏死(4/10)及瘤周脑实质水肿(2/10).(2) 脑室内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8/10).好发于侧脑室(9/10)及四脑室(1/10).所有病例的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结论 脑室内脑膜瘤有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发病部位和患者性别,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在4 Gy×10次的剂量分割模式下,采用低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4-8至2010-3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采用SGS-Ⅰ型超级伽玛刀进行低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区处方剂量为40 Gy/4 Gy×10次,放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肿瘤控制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视力保存率.结果 经过中位时间23个月的随访,肿瘤控制率100%(15例),肿瘤最大径缩小超过50%的患者有4例.突眼症状改善率100%,治疗前后突眼度分别为(17.3±0.8) mm及(14.5±0.3) mm,P<0.01.全组视力保存率为73.3%(11/15),其中改善2例,稳定9例,下降2例,失明2例.有10例出现轻度的治疗相关反应,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接受处方剂量为40 Gy/4 Gy×10次低分割立体定向治疗,疗效确切,但视力改善率较低,甚至出现失明患者,对于剂量分割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脑膜瘤(meningioma)是起自脑膜的中胚层层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主要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脑膜细胞.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脑室内的脑膜瘤较少见,多发性脑膜瘤偶可见到,脑膜肉瘤少见。良性脑膜瘤可以发生恶变。临床上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少年及儿童少见。第22位染色体的异常在脑膜瘤的病因学上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单一染色体或长臂缺失者在脑膜瘤的发生上更多见。  相似文献   

20.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复习8例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CT、平片及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条件。材料与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内脑膜瘤的平片、血管造影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7例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1例恶性颅骨内脑膜瘤呈溶骨性。6例CT平扫呈高密度,5例加增强后明显强化。5例血管造影显示4例肿瘤颈外动脉供血,1例正常。结论:良性颅骨内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者呈溶骨性生长。若结合平片、血管造影及CT扫描所见,有做出异位颅骨内脑膜瘤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