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24条患肢)。24条患肢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其中12条患肢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14条患肢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3 ±0.18与术前0.24±0.13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3个月(1~2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残余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300~500m),其中3例术后3个月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加大(>1 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方式灵活,尤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7例(19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6±0.13),术前常规行血管彩超及CTA检查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情况。结果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19条,股深动脉成形11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2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3条,均获得成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ABI(0.64±0.17)(P<0.05,t检验),随访期间,4例残余间歇性跛行,3例术后3个月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多方法联合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股深动脉的病变范围与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术前正确评价股深动脉的通畅程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骼、股、腘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6例(30条患肢)。8条患肢行骼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其中12条患肢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6条患肢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条肢体行膝下球囊扩张术。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5±0.19与术前0.23±0.12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2个月(1~2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残余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300 m),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外院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1 000 m。结论骼、股、腘动脉球囊扩张、膝下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方式灵活,尤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7.
诸锡奇  赵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9-170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38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丝疏通、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少数配合股深动脉成形术疏通血管。结果:38例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97.37%),术前和术后7天患者各病变部位ABI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该方案创伤小,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低,使用范围广,手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术中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技术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 ,并同时行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47例 ( 5 8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5 3条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微创治疗技术成功率 10 0 % ;同时行远端动脉重建 5 8条肢体 ,其中包括 :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40条肢体 ;深动脉内膜剥脱或补片扩大成形术 18条肢体。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踝肱指数平均 0 .77± 0 .13 ( 0 .5~ 1.2 )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 0 .2~ 0 .5 6)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死亡 1例 (占 2 .1% ) ,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 2 1( 3~ 42 )个月 ,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 98.1% ( 5 1 5 2 ) ,二期通畅率为 10 0 % ( 5 2 5 2 ) ,股 -动脉人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 87.2 % ( 3 4 3 9) ,二期通畅率为 94.9% ( 3 7 3 9)。截肢率 3 .4% ( 2 5 8)。 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根据下肢ASO病人病情严重度及病变部位而制定的Fontain、Rutherford分期及TASCⅡ分级标准在临床治疗方案决策及预后估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肢ASO病人的治疗方案根据病变解剖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受到病人合并症以及手术医师水平的限制。目前下肢ASO的手术治疗以血管重建为主,其中腔内手术为大多数病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ASO的主要手段,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等多个国际权威指南都提出腔内治疗优先的原则。权威指南对于腔内治疗不断进行规范,极大地改善了疗效。但是,血管腔内治疗仍面临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难题。近年来,以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代表的新器械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尽管如此,DCB的优势能否使病人受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血管外科医生须在采取规范化腔内治疗措施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应用新器械以进一步提高ASO血管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腔内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76例ASO病例,分析Fontaine分期及糖尿病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技术成功61例,总体技术成功率80.3%。FontaineⅡ期组39例,技术成功36例(92.3%),明显高于Ⅲ期组(82.1%)和Ⅳ期组(22.2%);合并糖尿病组22例(28.9%),技术成功15例(68.2%),低于无糖尿病组(85.2%)。结论:腔内成形术是治疗ASO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积极腔内手术干预有助提高早期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对晚期患者可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并发症低、可重复治疗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于一侧髂动脉同时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间歇跛行距离小于50m或有静息痛者采用髂动脉支架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结果 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9例36枚支架,3例髂动脉介入治疗失败,行股浅动脉病变段支架置入3例,行股-腘动脉膝上血管旁路术13例,行膝下血管旁路术2例,3例髂动脉支架治疗失败者2例行股-股动脉耻骨上旁路术,1例放弃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随访3~36个月,3例患者因肿瘤或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例股浅动脉支架1个月后闭塞,后因肢体严重缺血截肢.3例股-腘旁路血管闭塞,1例接受取栓手术好转,1例截肢,1例无静息痛间歇跛行距离大于50m应用药物治疗.结论 支架置入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6.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病,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1]。65岁以上的男性约10%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75岁以上则有20%的发病率[2]。北美6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中有近25%患有慢性下肢缺血[3]。多节段(combined-segment)下肢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8.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7年11月~1998年4月,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骼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近期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crosclcrotic occlulive discasc,LDAOD)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也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坏死等,其发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而增加,因此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就该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近10余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在技术和器械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的时代。最初的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主要是以短段、狭窄性病变的单纯球囊扩张为主,金属镍钛支架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下肢ASO腔内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的治疗模式成为下肢ASO腔内治疗的主要方式。然而,尽管支架的应用和其性能的不断改善提高了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疗效,但由于腔内治疗适应证的拓展,治疗的病变越来越长,早已从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的A、B型病变拓展为C、D型病变[1],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的治疗方式因其再狭窄、再闭塞率较高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