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州地区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调查广州市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为其经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VITEK-60或PHOENIX-100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果 107例次广州市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原体阳性率为51.4%,其中,病原菌68.5%,非典犁病原体31.6%,感染单一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最常见,其次为嗜血菌属.结论 针对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治疗,在考虑病原菌的同时,不能忽视非典型病原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成人腺病毒 (ADV) 3型 (ADV3)、7型 (ADV7)和 11型 (ADV11)感染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80 4例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 15 6名同期平行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ADV3、ADV7、ADV11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1) 80 4例中 ,9.7%ADV3-IgM、6 .6 %ADV7-IgM、4.6 %ADV11-IgM、和 16 .0 %ADV3、ADV7和 /或ADV11-IgM阳性 ;(2 ) 13 .1%社会获得性肺炎、12 .5 %COPD急性加重、2 1.2 %哮喘急性发作、33 .3%支气管扩张、18.4%肺部感染、2 4.3%败血症、2 0 .0 %急性支气管炎、5 7.1%肾移植后病人血清ADV3、ADV7和 /或ADV11-IgM阳性 ;(3) 9.4%慢性肺心病ADV3-IgM阳性 ;15 .5 %哮喘、2 5 .9%支气管扩张ADV3-IgM阳性 ;11.1%支气管扩张ADV11-IgM阳性 ;7.4%COPD、11.1%支气管扩张ADV7-IgM阳性 ;(4)ADV3-IgM阳性 78例中 ,≤46岁组多数无基础疾病 ,>46岁各组病人 ,5 0 %~ 90 %有基础疾病 ;而ADV7、ADV11也有相似的分布 ;(5 )ADV3、ADV7和ADV11-IgM阳性多见于秋季、冬季和春季。结论 (1)ADV3、ADV7、ADV11是成人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重要的致病原 ;(2 )部分气流限制性疾病急性加重与ADV3、ADV7、ADV11感染有关 ;(3)ADV3、ADV7、ADV11感染与基础疾病和年龄有关 ;(4)ADV3、ADV7、ADV11感染在秋冬春季高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所有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VITEK-32细菌检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共分离病原菌720株,2014年与2012年、2013年比较革兰阳性菌与真菌有所上升,革兰阴性菌有所下降。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大肠埃希菌的的耐药率普遍低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升高显著,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保持敏感。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非常敏感,对青霉素具有很高的耐药率。结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率变迁的主要因素,应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率进行监测,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要适当的减少预防性用药,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本地区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概况、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 ,五种病毒 (EBV、CBV、RSV、MP、流感 )特异性抗体IgM。了解病原学种类。结果 从 14 2 9例疑似感染者血清中 ,检出五种抗体IgM阳性共 5 93例 ,阳性率 4 1.5 %。其中单一病毒感染阳性占 6 9.4 8% ,混合感染阳性占 30 .5 2 %。有些病原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 ,尚可导致肺外多系统的病变。结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复杂 ,除细菌性感染外 ,病毒性感染的种类繁多 ,其流行高峰季节与临床表现各异 ,尤其是流感与柯萨奇病毒 ,尚可侵害心脏及中枢N等系统 ,引起心肌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3月医院就诊的1 568例呼吸道急性感染患者,取其静脉血,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其进行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包括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并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68份标本中9种病原体IgM抗体阳性共678例,阳性率为43.24%;病原体IgM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P、LP1、INFB、RSV、ADV、CPN、COX、INFA、PIV,阳性率分别为13.20%、11.93%、8.74%、4.40%、1.98%、1.02%、0.83%、0.57%、0.57%;男性阳性率为25.08%,女性阳性率为37.79%,经χ2检验,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层次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率不同,其中1118岁患儿病原体感染的阳性率最高为57.89%,4118岁患儿病原体感染的阳性率最高为57.89%,4150岁其次,为42.37%。结论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感染肺炎支原体为主,嗜肺军团菌次之;不同性别在呼吸道病原体的总阳性率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150岁其次,为42.37%。结论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感染肺炎支原体为主,嗜肺军团菌次之;不同性别在呼吸道病原体的总阳性率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118岁学生集中在一起,易引起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8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血清中呼吸道病原的IgM抗体,以调查小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结果]80例感染的患儿共检出病原阳性68例(85.0%),其中病毒感染59例;细菌感染9例;检出的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型、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1、2、3、4型,柯萨奇病毒A7,柯萨奇病毒B1,埃可病毒7型,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1、12型,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病毒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其次是RSV和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7.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病原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文华  康文清  宋继军 《职业与健康》2005,21(12):2058-2059
目的探讨郑州市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病原学概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7种病毒(RSV、IV、PIV,ADV,CBV,EBV、MP)特异性IgM抗体,以了解病原学分布.结果从5 064例患儿血清中,检出相关IgM抗体阳性2 470例,总阳性率为48.8%.含单项病毒感染占75.4%,2种混合感染占24.6%.7种病毒早期特异性IgM抗本阳性构成比:RSV占17.0%,IV占21.8%,PIV占9.5%,ADV占17.4%,CBV占5.0%,EBV占8.1%,MP占21.2%.结论 IV,MP,ADV,RSV为郑州市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常年多见,尤其是3岁以下小儿因免疫力低,而易感性高.对疑似病例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及早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体检测结果及流行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门诊及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29 97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液中的腺病毒(ADV)、肺炎衣原体(CP)、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FB)、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肺炎支原体(MP)、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Q热立克次体(QFR),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种病原体进行检测,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 979份标本中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17%,其中MP 5 847株占19.95%;其次为ADV1 036株,占3.47%;女性患儿阳性率为38.24%,显著高于男性27.47%(χ2=365.685,P0.001);各年龄组中,4~6岁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率最高,达44.21%;6岁组居中,为42.02%;3岁组感染率最低,为27.4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948,P0.01);各病原体感染的全年分布不同,其中MP全年阳性率均较高,ADV、FA、FB、RSV主要为冬春季节高发,LP1为夏季高发,其他病原体全年发病率均较低。结论广州地区引起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MP、ADV、RSV、FB及LP1;应在不同季节做好重点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报告的医院内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病原学及其变迁。方法 收集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1999年7月~2001年12月报告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病原学资料。结果 在不同部位感染中,排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是:下呼吸道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道为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胃肠道以真菌为主。结论 医院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胃肠道感染以真菌为主。1999~2001年,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部分病原体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医院获得性老年呼吸道感染的监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预防或减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医院呼吸道感染,我们对125例患者进行了监测和对照控制,报告如下。1 监测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近两年来住院的老年患者,在60~83岁。全部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X线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等的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1.2 方法 将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分为治疗控制组和观察对照组。治疗控制组肌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每月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住院期间常规抗炎、止咳化痰及平喘氧疗;观察对照组除不用丙种球蛋白外,其他处理同治疗控制组。细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肺炎链球菌疫苗联合防误吸药物莫沙比利,在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有效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选择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的社区老年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3组,每组各70例,分别给予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安慰剂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每组接受为期1年的干预措施,观察各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1%、15.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球菌疫苗联合莫沙比利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头孢妥仑及其对照药物对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和黏膜炎莫拉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09-2010年来自全国6个城市10所医院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266株流感嗜血菌及76株黏膜炎莫拉菌;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妥仑和对照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各药物的敏感率、MIC50、MIC90等信息.结果 流感嗜血菌除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的敏感率为81.2%、88.7%、88.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体现出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7.0%;266株流感嗜血菌中,216株为氨苄西林敏感且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81.2%,26株为氨苄西林耐药且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9.8%,24株为氨苄西林耐药但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BLNAR),占9.0%;无论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或氨苄西林耐药,头孢妥仑在测试药物中显示出极佳的抗菌活性,MIC50、MIC90分别为0.016、0.064 μg/ml;在0.5 μg/ml浓度时头孢妥仑抑制了所有BLNAR菌株;76株黏膜炎莫拉菌中有70株产β-内酰胺酶,非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所有抗菌药物敏感,对头孢妥仑MIC90为0.064 μg/ml;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头孢呋辛、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的敏感率稍有降低,为98.6%、98.6%、94.3%,头孢妥仑MIC90为0.5μg/ml.结论 头孢妥仑对社区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及黏膜炎莫拉菌体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作为社区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选择,其抗菌活性需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成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痰标本进行检测,对检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共检出10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占68.27%,革兰阳性菌28株占26.92%,真菌5株占4.81%,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而耐药率方面各菌株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成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性也较为突出,在诊断及用药过程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商州地区1 200例5岁以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商州地区1 200例5岁以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个月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病原检测阳性率最高,高达75.9%(309/407),病原检测的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大逐渐降低。3岁以下患儿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患儿细菌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次之。肺炎球菌对于头孢类药物以及非常规使用的抗生素诸如利福平、氯霉素、万古霉素等敏感性好。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对于亚胺培南均有很高的敏感性。 结论 病毒学检测、细菌学检测以及细菌药敏试验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easily suggested on clinical signs (cough and sputum) associated with fever.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pneumonia and acute bronchitis is crucial because of th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pneumonia and of its specific management. Chest X-ray is a key exam for the diagnosis and should be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validated clinical signs that are however of weak diagnostic value. Clinical as well as radiological signs cannot be reliably used 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germ. Sputum examination, the search for pneumococcal and legionella urinary antigens are of good diagnostic value. An associated COPD may lead to a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bronchitis results from various causes but infection is involved in about 50% of the cases, mostly viral and most often due to a rhinovirus. Viral infection can be associated to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germs ar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B. catarrhalis. Severity assessment relies on the value of basal FEV1 that is often non available. Therefore Afssaps suggests using a dyspnea index to assess exacerbation severity.  相似文献   

18.
Resistance is one of failure's reasons. We tried, through clinical experience, to approach the magnitude and nature of the links, between phenotypically defined acquired resistance and clinical failure, in community acquire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 efficient resistance mecanism, able to suppress antibiotic action, is clearely associated to a risk of clinical failure (e.g. betalactamase secretion, target modification using methilation for macrolides, target mutation for fluoroquinoles). Resistance mecanism due to reduction of target affinity (pneumococcus and betalactams)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beta lactam activity depending on its expression, is at present time, not clearely associeted with clinical failure. Critical concentration, defining phenotypical resistance, is predictive of failure if it identifies a bacterial population owning an efficient resistance mecanism. It will not be predictive of failure if that concentration do not detect the resistance mecanism (e.g. parC mutation and levofloxacin) or if the link between antibiotic and resistant bacteria is not binary but depends also o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pneumococcus and betalactam). Using resistance as a parametre for antibiotic choice, must integrate several elements: presence or not of a resistance mecanism, type and efficiency of the mecanism, links with clinical failure and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 type and site of infection. Critical concentration is not allways the magic number that predict failure or su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