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较为科学的毒性药物炮制、制剂配伍和应用方法,使毒性药物在临床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蒙药一般选用生药、多复方、用量小、服用方法简便、起效迅速,其作用较等量中药制剂强而有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蒙医学擅长使用毒性药物及峻烈药材,以毒攻毒,多有奇效。成方中含有毒药物的方剂比率较高,据《蒙医成方选》一书记载:解痉镇痛药全部8个配方,白喉肿毒治疗药配方24个中有20个,  相似文献   

2.
《正统道藏·洞真部》共收道书326部,其中有35种道书涉及方剂和药物,独具特色。经统计,《洞真部》载有方剂16首,药物142种,方剂可分为治病类和养生类,药物可分为草木类、金石类、动物类和其他类。本文通过对《洞真部》方药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了该部的方药文献特点,并阐述了这些文献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相似文献   

4.
疼痛作为人类最敏感的疾病,是中医学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古代,方剂是治疗疼痛最常用的方法。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六部古代医方书中主治出现疼痛的方剂1556首,运用复杂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汉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以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汉唐时期止痛类方剂核心用药主要为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古方中桃仁药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普济方》为数据采集源,收集整理2264首含有桃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网络图谱分析挖掘桃仁古方药物数量、主治疾病、方剂剂型、常用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桃仁古方药物累计668种,主治疾病819种,涉及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剂型,核心配伍组合为当归、红花、川芎、赤芍药等活血行气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揭示桃仁在方剂中用药规律,为桃仁组方临床运用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圣济总录》中补骨脂的应用配伍情况,为临床补骨脂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电子丛书)》"方书类·综合方书·宋元方书·圣济总录",总结归纳含有补骨脂的方剂,分析补骨脂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共收集到149首含有补骨脂的方剂。补骨脂多应用于丸剂中,其最大量可用至10两;补骨脂组成配方的药物其性味归经多与补骨脂相同或相近;含有补骨脂的方剂主要应用于治疗虚损及寒性疾病。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中含补骨脂药物的方剂研究,可更好地发挥补骨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1)
目的:总结《肘后备急方》所有与附子相关的记载,探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对附子的应用情况。方法:整理归纳葛洪《肘后备急方》包含附子的药方,从《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名称考证、所含附子的方剂数、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的类型、剂型分类、服药方法、与附子配伍的药物与辅料、附子的毒性与用法用量以及附子的中毒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100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同时,葛洪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结论:《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对现代临床应用以及毒性毒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辨证施治准确,组方严谨,选药精细,且对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视。其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论》)中虽无方剂用法的专篇论述,但此内容却散见于是书之中。本文兹将《论》中的方剂用法简要地归纳整理于后,欠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剂型的种类由于“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故《论》中有汤、散、丸、酒、煎等多种剂型。二、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药物的煎煮法和服用法。(一)煎煮法:煎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济阴纲目》全书的用药组方规律,为传承其中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录入《济阴纲目》中所载方剂,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系对书中1130首方剂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发现频数在50次以上的当归、川芎、人参等36味药为书中常用药物;对常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高频药物可分为补益脾肺类、温中补血类、扶正驱邪类、清肝泻胆类共5类。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总结《济阴纲目》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13.
苏礼 《陕西中医》1993,14(1):16-17
作者对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中的保健方剂从选方分类、分布概况及开发应用三方面作了论述,认为这些方剂实用性强,对促进医药保健事业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孝盈  张伶俐 《光明中医》2022,37(4):604-606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解析《傅青主女科》书中所载种子方剂的药物变化规律.采集《傅青主女科》中所记录的种子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通过频率分析方法、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式研究分析药物变化规律.《傅青主女科种子门》中最经典的8种药材为:白芍、党参、巴戟天、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肉桂.得到了常见的药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生地黄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生地黄方剂收集整理,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含有生地黄方剂共357首,常用药物组合17个;主治疾病22种,对其中2种高频疾病"不寐"、"眩晕"常用药组合对比分析,显示生地黄不同配伍治疗作用不同。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生地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生地黄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为充分发挥生地黄的功效及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方剂中药物量-效-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剂中药物的剂量与方剂效用、毒性关系密切。方剂药物的总量、主药用量、药物间的用量比例变化,不仅可改变方剂药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方剂的功用主治。方剂中药物用量恰当,可“化毒为药”;而用量不当,则“变药为毒”。为使方剂毒性最小化而疗效最大化,应加强中药,特别是方剂量效曲线关系以及量毒关系的研究、开展中药中毒谱研究和中药复方安全性评价研究、注重对临床报道的收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典方剂常用药材土大黄在维医古籍《拜地依药书》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拜地依药书》中经典方剂常用药材土大黄的全部信息,分析(1)土大黄作为单味药、代用药、复方制剂成分的使用频率;(2)单味药的属性、作用与功效、副作用、矫正药、代用药物等信息;(3)土大黄作为成分的复方制剂作用与功效、用量等。结果:(1)土大黄命名记载的单味药材共4味,土大黄作为“代用药物”的其他单味药材共6味,含有土大黄的方剂11首。土大黄可用于不同复方制剂,可用于各种剂型,如糖浆、滋膏、蜜膏、片剂、散剂、粗粉膏等。(2)土大黄属性干寒,对肾脏、脾脏有损,种子、叶子、根有多种功效。(3)土大黄可作为“代用药物”的其他单味药材共6味,与土大黄单味药材属性、作用与功效相近。(4)土大黄作为成分的复方制剂作用与功效,与土大黄单味药材功效相近。结论:维医古籍《拜地依药书》记载提示,经典方剂常用药材土大黄单味药材、复方制剂,对多器官系统有一定的功效,值得古籍文献、现代药理学方面渗入及广泛研究,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2.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一、按病证分类,如从《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家”的一些书名来看,便显而易见。二、按病证所属临床分科分类,如《汉书·艺文志》所列《妇人婴儿方》便是。三、按脏腑病  相似文献   

19.
从《五十二病方》看先秦时期中药学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二病方》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之一,其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方剂专著,所以我们从中不难窥出先秦时期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书中记载了不同类别的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剂型、用法和剂量等,是研究先秦时期中药学状况的珍贵史料。1药物名称及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5,(9):1212-1214
目的:探讨"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配伍规律。方法:查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含有风药的脾胃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脾胃病方剂使用风药主要为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药物,次要为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药物。结论:"风药"具有调节脾升胃降及祛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