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估计,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体重超重或肥胖。肥胖有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关节炎,胆囊疾病、肺部疾病、癌症和心脏病等,与理想体重者相比,肥胖者生活质量更差,英年早逝的风险更大。基于身高计算的体重标准简称为体重指数(BMI),医生根据BMI确定是否超重或肥胖,也可以用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一下自己是否超重。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学校卫生保健策略提供科学数据和评价标准。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2018年抽取四川省21个市(州)7~18周岁25 93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为(149.35±16.27)cm,平均体重为(43.54±14.31)kg;城市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P 0.05);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在13岁后明显高于女生(P 0.05);中小学生的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1.61%,肥胖检出率为7.6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 0.05);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并且女生下降更显著。结论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基本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城市地区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四川省城市地区7~18周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其检出率与一线城市相当或稍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和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建议”比较静安区中小学生的肥胖状况。方法2002~2004年,静安区营养监测点7~18岁的学生,分别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和WGOC标准筛选肥胖、超重,比较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学生特征。结果(1)用身高标准体重、WGOC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分别为16.44%和10.51%,超重率分别为12.90%和15.31%;(2)不同年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中,用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存在明显不一致性;有4.41%(734/16 640)的学生用身高标准体重不能进行筛选,其中男生13~17岁组占91.69%(673/734);(3)2种标准筛选的肥胖学生均表现为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男生高于女生。结论随着我国青少年发育的快速变化,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已不能客观反映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超重水平,而WGOC标准能很好地区分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与静息心率(RHR)过快(RHR>100次/min)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病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月对江汉大学4 362名大学新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及RHR测量,观察身高、体重、血压及RHR过快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对RHR过快的影响.结果 大学新生RHR过快检出率为1.81%,男生(2.03%)高于女生(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随着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的增加,男、女生RHR过快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男生超重肥胖发生RHR过快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13(95%CI=1.05~2.59)和2.87倍(95%CI=1.99~4.88),女生则是1.34(95%CI=1.11 ~2.85)和3.83倍(95%CI=2.12~8.84);男女生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者的15.52和17.81倍.结论 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RHR过快具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较高,对BMI及血压的监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大腹便便     
“大腹便便”出自《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现在多用来形容肥胖的人。 大腹便便,是由于人体代谢失调,造成脂肪组织过多,在腹部积蓄而成。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标准10~25%为轻度肥胖,超重25~50%为中度肥胖。正常成年人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是: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当身高为166~170厘米时,标准体重(公斤)=身高-105。身高在171厘米以上时,标准体重=身高-110。超重的百分  相似文献   

6.
1肥胖引发糖尿病的危险(1)肥胖诊断:①标准体重法: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10%为正常,10%-20%为超重,>20%为肥胖。②体重指数法(BML):实际体重÷身高(米)2,>23为超重,>25为肥胖。(2)肥胖分型: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组织中储存过多的脂肪而言。①多细胞型:主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肥胖状况2种标准评价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2000年"身高标准体重"和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比较长沙市各城区所辖中学的学生肥胖状况。方法通过对4021名11~19岁中学生问卷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实测,分别用2000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和WGOC标准筛选超重、肥胖,比较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学生特征。结果(1)用身高标准体重、WGOC标准筛选出的超重率分别为3.8%和12.0%,肥胖率分别为14.1%和6.6%;(2)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中,用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存在明显不一致性。结论两种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2000年身高标准体重侧重于反映青少年的肥胖水平,而WGOC标准则更侧重于反映青少年的超重水平。WGOC标准有利于及时监测中学生的超重现象,可为卫生职能部门预防青少年肥胖工作及早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8.
过去人们常用一种传统的方法来衡量体重,即身高(厘米)减100等于标准体重(公斤),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则算超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高、体重、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探索超重肥胖与儿童高血压的关系,为降低儿童高血压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2013—2018年深圳市10所小学学生连续体检监测数据,经个人信息匹配形成纵向数据,计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变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男女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有性别差异(t/Z=3.89~31.52,P值均 < 0.05)。女生身高增速在8~11岁高于男生,10岁达到身高增速高峰,男生则比女生晚2年,男、女生分别为7.68,7.42 cm。男、女生体重和血压增速相似。身高增速与血压增速有同步趋势,身高增速高峰阶段血压增速也为高峰。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总体肥胖OR值(95%CI)为1.62(1.48~1.81),超重OR值(95%CI)为2.01(1.75~2.30)(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身高、体重、血压变化有性别差异,身高和血压的增速呈同步趋势,儿童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血压偏高/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初中学生身体满意度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中国6城市随机抽取4 114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身体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体格发育进行测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身体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中国城市初中学生对身高、体重和体形满意度高的比例分别为44.77%、38.18%和42.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身高表示满意(OR=1.44、1.23),低估自己的身高会降低对身高的满意度(OR=0.70、0.71);男生(OR=1.99)和初一学生(OR=1.51)倾向于对体重的满意度高,而超重肥胖(OR=0.23、0.10)及自评体重过高者(OR=0.60)的体重高满意度水平均下降;男生(OR=1.36、2.03)、初一(OR=0.92、1.64)、体重状态(消瘦:OR=1.49、1.98,超重:OR=0.40、0.24,肥胖:OR=0.23、0.11)和高估体重(OR=0.58、0.50)均影响体形的中、高满意度水平。结论中国城市初中生对身体的满意度较低,性别、年级、体重状态和对身高及体重的自评结果影响学生的身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南充市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状况,为采取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充市2个地区4所中小学,共1 171名年龄在7~18岁的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城乡、性别、年龄差异。结果男生身高、体重均高于女生,身高性别差异从14岁开始体现,体重性别差异在8~9岁及15岁以后体现;城市学生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农村,身高城乡差异从12岁开始逐渐减小,到17岁后基本消失,体重城乡差异在9~12岁最显著。BMI评价结果发现超重178人(15.20%),肥胖101人(8.63%),轻度消瘦27人(2.31%),中重度消瘦14人(1.20%);评价结果与性别、城乡有关联(P0.001),不同年龄组也有差异(x~2=57.902,P0.001),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7~12岁年龄组高于13~18岁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最高的是城市小学男生(33.33%和28.67%)。结论南充市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已接近我国发达城市水平,在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补充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城市小学男生的超重肥胖问题,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总结了全世界在癌症领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从膳食和健康方面预防癌症的14条建议。现摘录如下: 1.合理安排饮食。每天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 2.控制体重,避免过轻或过重。用体质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衡量。BMI小于20,体重不足;BMI为20~25,理想体重;BMI为25~30,轻微超重;BMI大于30,严重超重。  相似文献   

13.
健康体重保健康健康体重是指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一般用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也叫体重指数)来衡量,即测量自身的体重和身高后,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来。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体质指数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低于18.5属体重不足;在24~27.9之间属于超重;大于28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生长发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深圳市6所小学一年级新生进行体格检查及家长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户外运动、父母身高、体重以及家庭月均收入等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 664名一年级新生,身高处于上等水平的占15.7%(261/1 664),中等水平的占73.3%(1 219/1 664),下等水平的占11.1%(184/1 664);体重处在上等水平的占15.3%(254/1 664),中等水平的占73.7%(1 227/1 664),下等水平的占11.0%(183/1 664)。超重检出率为9.9%(164/1 664),肥胖检出率为16.2%(270/1 664),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1.3%(188/1 6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肥胖(OR=1.47)、母亲超重肥胖(OR=1.82)的小孩更容易超重肥胖,母亲体重过低(OR=0.49)和户外运动(有时与极少比:OR=0.39;经常与极少比:OR=0.56)则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母亲体重过低(OR=2.51)是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7岁组相对于6岁组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OR=1.86),母亲超重肥胖(OR=0.41)则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深圳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生长发育水平较好,但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状况也不容忽视,建议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义乌市城区学龄儿童身高、体重状况,探讨当地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矮小的发病情况,为开展儿童早期干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抽取义乌市城区学龄儿童共2 069名,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出体质指数(BMI),以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的标准,计算超重、肥胖、矮小的检出率,并分析特点。结果 1)男、女生6.0~6.5岁、8.0~11.5岁组身高、体重均高于全国水平。2)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0.68%和14.16%,男生(11.27%和14.77%),女生(9.91%和13.36%)。3)矮小的总检出率为2.80%,男生和女生为2.73%和 2.90%。结论 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高,矮小的发病率稍低于全国水平,超重和肥胖问题颇为严重,矮小问题也不容忽视,都需要及时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方法】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区和虹口区11所中小学学生6 965名,男3 440人,年龄(12.6±3.5)岁,女3525人,年龄(12.5±3.5)岁。采集数据包括每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结果】2006年上海7~18岁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均值,BMI百分位数值;在身高发育曲线图上,11和12岁时,男女身高发育曲线出现典型的二次交叉,体重发育曲线图未见二次交叉现象;超重和肥胖学生分别为916名(13.2%)和590名(8.5%),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6.6%(572/3 440)和11.5%(396/3 440),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8%(344/3 525)和5.5%(194/3 52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173.5,P<0.01)。【结论】目前上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生长发育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男生与青春发育前期的女生的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sane》2014,(3)
目的探讨出生体重与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选择242名7~16岁儿童进行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出生体重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超重检出率为18.2%,肥胖检出率为16.1%。高出生体重者中儿童超重/肥胖比例(55.8%)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者(0)和正常出生体重者(29.9%),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531,P=0.003)。与正常出生体重者比较,高出生体重者发生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前OR=2.955,校正后OR=3.221,均P0.05)。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身体质量指数也逐渐增加(β=1.567,P0.05)。结果高出生体重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与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为探寻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深圳市小学和初中各12所的所有35 56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视力、身高和体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小学生和初中生总的视力不良率达59.01%,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3.42%和9.83%.小学生视力不良者中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视力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38,P=0.001);小学生视力状况和BMI分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x2=9.008,P=0.003).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视力与身高、体重、BMI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身高较高、体重较重、BMI值较大者视力较差.结论 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视力与身高、体重、BM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多关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视力状况.  相似文献   

19.
刘钧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3):283-286
目的建立济宁市6~18岁中小学生年龄别身高(HFA)、年龄别体重(WFA)及年龄别体质指数(BMI)正常标准范围和评估模式,确立济宁市6~18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BMI界值点。方法通过对济宁市约3万余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指标包含身高、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体质指数的摸底调查,应用LMS软件建立该市中小学生身高、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体质指数百分位标准值。结果获得了济宁市6~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年龄别均值,WFA、HFA和BMI的P3、P10、P50、P90和P97百分位标准值各5组,BMI增加了P85;济宁市男生身高及体重在6岁开始就明显高于WHO标准,在16岁之前均大于WHO标准,到16岁以后开始低于WHO标准;女生的身高及体重在14岁之前均大于WHO标准,14岁以后则低于WHO标准。分别用当地标准(简称JNBZ)和WGOC两个体质指数推断出济宁市中小学生在6~18岁时的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检出率),其平均值男生分别为18.2%、7.45%(JNBZ)和20.1%、9.50%(WGOC),女生分别为13.0%、4.07%(JNBZ)和13.7%、4.75%(WGOC),各年龄段男女性别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获得了济宁市6~18岁青少年中小学生年龄别身高(HFA)、年龄别体重(WFA)及年龄别体质指数(BMI)百分位参考值,并建议把24.3 kg/m2和28.5 kg/m2界值点推荐为济宁市18岁男生超重肥胖危险的触发点,而把24.2 kg/m2和28.0 kg/m2界值点推荐为济宁市18岁女生超重肥胖危险的触发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黄浦区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2年的随访观察,了解营养失调性疾病的发病率,为科学喂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区域内2003-2007年出生的233名低出生体重儿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对观察对象作4-2-1体格检查,按上海市市区0~6岁男女儿童体格发育5项指标评价营养状况,用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的中位数百分比法判定超重、肥胖,并分析不同月龄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失调性疾病发病率。结果低出生体重女童患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2.80%、4.82%、3.12%;男童分别为4.10%、4.76%、2.51%;低体重儿身高未达标组的超重、肥胖发生率高于身高达标组(P<0.05);不同性别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幼儿期患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视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不良的同时,应关注低出生体重儿的超重、肥胖,需辩证、科学地开展低出生体重儿童的喂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