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同期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前危险因素与手术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永久性房颤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加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根据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分为转律组(SR)与房颤组(AF),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单变量分析采取t检验或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最后一次随访中37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手术成功率约71.2%.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房颤病程短、左心房内径小的患者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而行二尖瓣置换术联合或不联合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1),2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时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2)。组1中,男4例、女14例,年龄43~67(55.67±7.56)岁;组2中,男6例、女20例,年龄40~72(54.81±8.81)岁。收集这些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手术方式、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时超声及心电图结果,分析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相关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组1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及体外循环时间(P=0.006)较组2长,两组术后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组1中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液过多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及心电图,组1中16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组2中2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量,肺动脉收缩压变化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变化量,左房径(LAD)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不增加手术风险,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较高,但对心脏术后近期结构及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心房收缩功能对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57例孤立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是否缺失,分为A峰缺失组(A组,20例)和A峰存在组(B组,37例)。其中A组年龄(56.32±17.18)岁,女5例;B组年龄(60.33±11.22)岁,女17例。两组均行胸腔镜辅助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记录术前、术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变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6(24.3±8.8)个月。A组术后房颤复发率高于B组(20.0%vs.2.7%,P0.05)。全组术后6个月LAD及LVEF较术前改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房机械收缩功能受损与孤立性房颤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关,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缺失可能是孤立性房颤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对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患者实施右侧微创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纳入2009月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4~67(52.4±17.5)岁。经右胸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院内死亡,无术中转常规手术切口病例。置换生物瓣2例,机械瓣6例。手术时间(207.9±18.1)min,体外循环时间(81.7±23.9)min,胸腔引流量(126.7±34.5)ml。术后第3 d房颤心律1例,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随访时间(18.3±7.4)个月,房颤复发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例,Ⅱ级1例。结论经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可以同时保证治疗效果并美容,值得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典型房扑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4.0±12.2)个月,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术前有、无房颤病史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分剐为7.5%、75.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房颤发作患者年龄(57.1±13.6)岁,无房颤发作患者(42.3士11.2)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病史是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时消融术前有房颤发作病虫惑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6例典型房扑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4.0±12.2)个月,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术前有、无房颤病史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分别为7.5%、75.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房颤发作患者年龄(57.1±13.6)岁,无房颤发作患者(42.3±11.2)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病史是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对消融术前有房颤发作病史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6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3—2015-05间收治1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者,在瓣膜置换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用改良迷宫手术路线治疗房颤。观察和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后1、3、6个月常规心电图等指标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即刻恢复窦性心律16例,转窦率100%。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15例(93.8%),房颤1例。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14例(87.5%),房颤2例。术后3、6个月窦性心律均为12例(75.0%),房颤4例。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同期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8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9.8±8.7)岁;其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脱垂10例;术前房颤持续时间(3.6±4.6)年。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加全迷宫射频消融术。以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的中位数10.9%为割点,将32例患者按心房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分为纤维化较重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9例,纤维化较轻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4.6±2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6±15.6)min;监护室停留时间(3.2±1.5)d。3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随访时间(1.3±0.6)年。32例患者的心房壁纤维化程度为4.8%~18.3%(10.7%±4.2%),19例纤维化较重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面积变化分数(LAFAC)及瓣环运动与13例纤维化较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维化较轻患者术后6个月LAD明显缩小(P〈0.05);二尖瓣侧壁瓣环处的舒张晚期运动峰速(Am)显著提高(P〈0.05);LAFAC有一定改善(P=0.067)。32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有28例患者(87.5%)恢复为窦性心律,21例可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65.6%),左心房后壁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容易维持窦性心律(P=0.010)。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心房功能得到改善,与心房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双心房射频消融术与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4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接受房间隔缺损修补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35~76岁;房颤病程3个月至15年;持续性房颤18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9例。合并二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47例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右心房消融组(n=19):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双心房消融组(n=28):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对于二尖瓣、三尖瓣存在轻一中度以上反流者,术中同期行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1年后间断门诊随访。结果双心房消融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略长,但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心脏复跳时,双心房消融组25例(89.3%)直接恢复窦性心律,3例为交界心律,无房颤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4例(73.7%)直接恢复窦性心律,2例为交界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出院时,双心房消融组28例(100%)均维持窦性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5例(78.9%)维持窦性心律,4例房颤复发(P=0.045)。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75个月,全组无死亡病例;房间隔无残余分流;2例出现二尖瓣轻一中度以上关闭不全,4例出现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双心房消融组术后2年累积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7%±6.7%,明显高于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的47.4%±11.5%(P=0.003)。结论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较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107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组[n=51,其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57±5.24)岁]和正中开胸组[n=56,其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2.12±5.5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全胸腔镜组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房室传导阻滞、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冠状动脉损伤、脑卒中、出血等事件发生。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肌钙蛋白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行射频消融术且完成随访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NT-proBNP、血肌钙蛋白I、NLR水平,并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NT-proBNP、血肌钙蛋白I、NLR同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相关性,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NLR预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的效能。结果 复发组NT-proBNP、NLR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钙蛋白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NLR同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和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术前窦性心律患者58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术后房颤组(AF组)和术后窦性心律组(SR组).纳入评估的危险因素共29个,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选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全组中118例发生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0.1%.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慢性肺部疾病、左室质量分数、左心房容积、右心房容积、三尖瓣反流、心功能衰竭、瓣膜病理类型、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血清镁浓度及血清钾浓度等12个危险因素对术后房颤的影响较为显著;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左心房容积、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和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年龄、左心房容积、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和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是窦性心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84例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平均年龄56.3(24~72)岁。11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6例;73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其中52例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即刻、7 d、3个月和6个月检测心律。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开胸止血及非心律失常性并发症发生。在体外循环下手术11例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35.21±12.32)min,体外循环时间(45.67±16.93)min,住ICU时间(11.87±12.36)h。73例行封堵手术患者住ICU时间(10.93±13.67)h。全部患者随访12~24个月,随访率97.62%。行体外循环手术组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较未行射频术患者在术后即刻、7 d、3个月和6个月检测时,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行封堵术患者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较未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在术后即刻、7 d、3个月和6个月检测时,房颤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无论是体外循环下手术还是封堵器治疗,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安全性较好,并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臭氧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03-2016-02采用臭氧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40例LDH患者,作为复发组;另纳入同期术后无复发的40例患者,作为无复发组。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LDH突出类型、突出程度、臭氧的注入量、臭氧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是否有过早负重等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的病程3年、臭氧在椎间盘内呈聚集状态、术后过早负重的人数均显著多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过早负重以及病程3年者,均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在3年以上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较高,因此可考虑联合采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以期降低其复发率;另外,术后应避免过早负重,以免出现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术前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对患有心脏疾病合并房颤的糖尿病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联合Cox-MazeⅣ消融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联合Cox-MazeⅣ消融术的317例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房颤的糖尿病患者。术后随访(37.7±27.7)个月,收集对比房颤复发和临床结局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HbA1c水平与房颤复发之间计量反应关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回归分析探索Cox-MazeⅣ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联合Cox-MazeⅣ消融术时,较高的HbA1c水平显著增加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术前HbA1c<7.4%的患者在12、24、36和48个月时的累积免房颤复发率分别为100%、92.6%、64.3%和62.8%,而对于术前HbA1c≥7.4%的患者,在12、24、36和48个月时房颤复发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3%、75.8%、52.7%和35.7%(P<0.001)。除此之外,术前HbA1c≥7.4%的患者全因病死率显著升高(6.3%对1.7%,P=0.03);心源性病死率显著升高(5.6%对1.1%,P=0.02),再住院率也显著升高(20.4%对5.7%,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Cox-MazeⅣ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较高的HbA1c水平可以增加心脏外科手术联合Cox-MazeⅣ消融术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以及不良临床结局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6例,合并房颤74例,22例为窦性心律。根据手术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瓣膜置换+射频消融)40例、对照组(瓣膜置换)34例、空白组(窦性心律者行瓣膜置换)22例。分析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随访期间窦性心律维持率、随访末期左房前后径(LAD)的缩小幅度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增加。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在SF-36量表6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3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房颤会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双极射频消融有利于房颤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明显缩小LAD,降低PASP。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00例,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37~63(48.3±11.0)岁。根据是否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100)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n=100)单纯行瓣膜置换术。结果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64.6±12.7)minVS.(60.8±10.8)min,P=O.024;(55-3±12.1)minVS.(49.8±10.5)min,P=O.001],住院费用显著增加[(11.2±3.5)万元VS.(9.8±2.2)万元,P=O.001],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S.1%,P=O.561)。试验组在术毕、术后1年时的心房颤动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0%VS.27.0%,72.9%VS.9.6%,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1年内复发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4-04-2017-08行臭氧消融术治疗的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分别设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调查两组患者相关病历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1年内复发25例,复发率为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吸烟史、臭氧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突出类型、术前VAS评分、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等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病程3年、臭氧聚集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10°,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年内有一定的复发率,吸烟史、病程3年、臭氧聚集分布、腰椎节段活动度10°均可增加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对慢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观察手术前后左房变化、术后心电图变化、术后引流量、术后血制品用量等。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转机时间(105.86±20.88)min,平均阻断时间(60.71±16.57)min,与我院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例(41.9%)需临时起搏器维持心率,均于术后12h~12d恢复自主心律(房颤或窦性心律);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6±3.7)个月,术后1个月,14例(14/31)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年,20例(20/27)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个月随访恢复窦性心律的14例(转复组)与未复律的17例(房颤组)比较,两组术前左房内径、术后左房内径/术前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慢性房颤的有效、安全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心外科手术同期治疗房颤的疗效,探讨房颤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81例房颤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48.2±11.0)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8例,冠心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57例.房颤持续(7.56±7.47)年,其中永久性房颤26例,持续性房颤44例,阵发性房颤11例.左房直径36~ 72mm,其中小于60 mm者65例.术前心功能Ⅱ-Ⅳ级.应用Atricure双极消融系统49例,Metronic单双极消融系统32例.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期间22例患者进行房颤标测.所有患者均按照迷宫IV径路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 16例,二尖瓣置换术(MVR)[或+三尖瓣成形术(TVP) ]33例,MVR+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二尖瓣成形术(MVP)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DVR)(或+TVP)18例,先心纠治8例.术后随访12 ~44个月.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无远期死亡.体外循环(105.0±26.9) min,主动脉阻断(64.1±21.4) min(OPCAB病例除外).术后即刻、出院时及平均随访(26.1±13.6)个月时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100%、82.5%及84.8%.左房内径小于60mm、房颤标测患者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心外科手术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左房内径小于60 mm、房颤标测为影响房颤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带来更佳的消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