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治疗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实际生活中便秘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症状 ,但就全球来讲有 5 %~ 2 5 %的人口受到便秘的困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我国发生率在 10 %~ 15 %左右。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占发生人群的 18%~ 2 3%。发病年龄统计表显示的第一个高峰出现 30~ 39岁 ,提示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男女比为 1∶4 .5 9。如果把排便困难的主诉作为便秘的评定标准 ,发病率可以大大超过 5 0 % [1 ] 。因此 ,便秘治疗的重要性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反复多次的修订便秘治疗标准 ,特别是 2 0 0 2年 8月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组制订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草案 ) ,提出了… 相似文献
3.
4.
5.
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function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FND)是指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但无相应器质性病因的一类疾病。临床上,此类疾病诊断困难,患者及家属对诊断的认可程度低,治疗缺乏统一规范性指南指导,本文从药物、心理、康复、中医、功能神经外科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述,建议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以期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6.
7.
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在世界肿瘤病死率中居第三位,在西方癌症病死率中居第二位。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我国大肠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平均发生率以4.2%的年增长率增加,大肠癌已在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名列第五位。因此,提高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做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对功能性食管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对200例可疑患者进行食管造影检查,使用传统造影对150例可疑患者进行食管造影检查. 结果: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得到的照片质量优于传统造影技术,具有可存储的特点,并且采用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检查得到的病变显示率、微小病变显示率、与PPI诊断性治疗结果一致率均高于使用传统造影方法. 数字化图像和传统胃肠机拍摄图像清晰度、灰度、对比度均佳,但数字化胃肠机在伪影( P>0.05)、腔壁线( P>0.05)、双对比区( P>0.01)和墙壁扩张度( P>0.05)方面更能体现观察优势. 结论: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更适合用来观察食道的功能改变,对功能性食管疾病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大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诊断性治疗结果与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提高FDE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0.
11.
我科自1976年~1986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食管平滑肌瘤共5例。本文综合分析了平滑肌瘤发病情况、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并指出根据肿瘤类型不同,其手术方式各异。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近20年来,尤其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Barrett食管越来越受到关注。普遍认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如胃食管反流病),从正常食管发展到食管腺癌要经过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腺癌3个阶段,因此对Barrett食管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手术方式,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2011年收治的1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时间4小时~5天,手术治疗15例,均开胸行脓胸病灶清除外,2例行裂口直接缝合+带蒂肋间肌瓣覆盖;13例行裂口"T"管引流+胃逆行造瘘,空肠造瘘术+胸腔纵隔引流术。均治愈,住院时间19天~3月,无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及全面综合营养支持是自发性食管破裂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食管裂口T管引流法是简单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方式,尤其对于手术时间晚,污染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壁内支气管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所诊治的5例食管壁内的支气管囊肿的临床资料,采用胸腔镜下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确诊手术所见,囊肿位于食道肌层内或起源于肌层内;病理诊断囊壁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结构,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食管壁内的支气管囊肿术前确诊困难,多通过手术和病理得到确诊.术前的食道内超声内镜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具有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