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Eotaxin(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基因和趋化因子受体3(CCR3)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鼻腔黏膜和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AR模型,瑞特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骨髓中CCR3的表达;制备大鼠鼻腔黏膜组织病理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鼻腔黏膜中Eotax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otaxin在鼻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AR组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AR组大鼠鼻腔黏膜中Eotaxin阳性细胞数与Eotaxin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性(r=0.804,P〈0.01)。AR组Eotaxin的表达与鼻腔黏膜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5,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5)。结论:AR组中Eotaxin和CCR3表达增强,为嗜酸粒细胞从骨髓快速募集到鼻腔黏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呼吸道中发挥重要的宿主防御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SP-A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P—A在上呼吸道炎症反应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1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变应性鼻炎组)、15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7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中鼻甲组织(对照组)中SP-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中SP—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黏膜下嗜酸粒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中SP-A的表达与黏膜下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55);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SP—A在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黏膜上皮细胞内的绿色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A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与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SP—A在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中的表达,为今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脂质体包裹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6N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组模型,治疗组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EBV质粒载体介导的IL-12表达质粒(pGEG.mlL-12)形成混合物EBV/lipoplex,于激发前鼻腔局部滴入。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比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Eos占粒细胞比例。结果小鼠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1);骨髓涂片中EosLB例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1):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5)。结论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lL-12能够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数量,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ho激酶-1在变应性鼻炎上下呼吸道表达特点及布地奈德对其表达影响,探讨Rho激酶-1在变应性鼻炎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布地奈德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小鼠于末次激发后24小时处死,收集鼻腔灌洗液和肺泡灌洗液查炎症细胞计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Rho激酶-1蛋白表达。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和肺组织内Rho激酶-1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小鼠鼻腔灌洗液和肺泡灌洗液中以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明显(P〈0.05)。应用布地奈德干预治疗后,小鼠鼻黏膜和肺组织内Rho激酶-1蛋白阳性表达较变应性鼻炎组水平降低,小鼠鼻腔灌洗液和肺泡灌洗液中以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较变应性鼻炎组减少。Rho激酶-1蛋白表达与炎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Rho激酶-1蛋白参与变应性鼻炎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过程,布地奈德可通过调节Rho激酶-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39只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IL-12免疫组化染色并显微镜观察计数。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极显著性地大干自然对照组,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极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而IL-12的表达显著性地高于AR组。P〈0.05,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IL-12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9252。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IL-12的异常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恢复或提高局部组织中IL-12的表达。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中的浸润。改善变应性疾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VCAM-1)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一致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鼻炎对照组10只,哮喘组10只和哮喘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哮喘模型鼻粘膜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IL13、IL-5和VCAM-1的表达。结果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变应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数、VCAM-1和IL-13阳性血管数以及IL-13和IL-5阳性炎症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结论Th2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VCAM-1)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一致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鼻炎对照组10只,哮喘组10只和哮喘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哮喘模型鼻粘膜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IL-13、IL-5和VCAM-1的表达。结果 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变应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数、VCAM-1和IL-13阳性血管数以及IL-13和IL-5阳性炎症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Th2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滴鼻灵滴鼻液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5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28例,予滴鼻灵滴鼻液治疗2周,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行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正常对照组22例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相关性及意义。结果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本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治疗前,患者血清IL-5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滴鼻灵治疗后,血清IL-5明显下降(P〈0.01),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滴鼻灵可能通过调控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变应性鼻炎发挥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上下气道炎症研究中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查的参数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及鼻阻力计对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及正常人鼻激发试验前后鼻腔通气功能进行测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分析上下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鼻激发试验前后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鼻腔容积(nasal volume,NV)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腔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NV与NAR变化率均呈负相关(r鼻炎=-0.673;r哮喘=-0.497,P〈0.01),但NAR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较大。正常组NV与NAR变化率无明显相关(r正常组=0.120,P〉0.05)。③以鼻声反射NV减少20%或NAR增加20%作为阳性标准,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NV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3,P〈0.01),NAR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28.06,P〈0.01)。结论①AR、NAR检查均可作为评价鼻激发试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ing,NPT)前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但是,AR比NAR检查更为简便、迅速,精确度更高,重复性更好。②上、下气道炎症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6、11和17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下鼻甲黏膜和21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对照组)下鼻甲黏膜组织中TGF-β1,IL-6、11和17的蛋白表达量。结果:①变应性鼻炎组的TGF-β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IL-6、11和17的蛋白表达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TGF-β1,IL-6、11和17的蛋白表达量在并发哮喘和不并发哮喘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GF-β1可能在变应性鼻炎的组织结构重塑中起作用,而IL-6、11和17可能在此过程中无明显作用,这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组织结构重塑差异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滴鼻致敏豚鼠上下气道的症状及病理改变。方法健康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单纯滴鼻组(实验组,15只)及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对照组经基础致敏和激发后,对其喷嚏、抓鼻、鼻腔分泌物、咳嗽及呼吸频率改变做动态症状学观察,观察鼻腔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抗原激发后,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鼻部症状和呼吸频率改变,但呼吸困难及咳嗽症状并不明显。对照组鼻、肺部均无明显改变,鼻腔和肺部支气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分布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还可以观察到鼻、肺黏膜下小血管扩张、腺体增生等病理改变。结论单纯滴鼻致敏的豚鼠具有明显的鼻部症状,肺部症状不明显,但上下气道的病理改变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鼻黏膜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t B,NF-κB)p65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进一步了解NF—κB p65和GR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AR组用10%卵清蛋白(ovalbumin,OVA)200μl腹腔注射,6%OVA鼻腔局部激发建立AR模型。取鼻面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HE染色。分别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SP法染色,观察鼻黏膜中NF-κB p65和GR的表达情况。结果AR组中10只动物均建模成功,鼻部AR典型症状明显;对照组无明显变化。①形态学改变:对照组鼻黏膜无明显炎症改变;AR组黏膜则显示不同程度水肿,黏膜下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②黏膜NF—κB p65表达:NF-κB p65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偶见胞核。AR组中上皮细胞染色平均光密度值(0.40±0.12)强于对照组(0.23±0.05;P〈0.05)。③GR表达:2组中均有GR表达,主要表达于鼻黏膜上皮、腺上皮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或胞质。AR组中GR的平均光密度值(0.20±0.04)低于对照组(0.36±0.11;P〈0.05)。结论 NF-±κB p65在AR黏膜中表达增强,而GR的表达下降,提示两者的失衡在AR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20ml/kg,浓度为168mg/L)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IgE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AR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xm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AR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观察AR大鼠行为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Sco组行为学得分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o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AR组。Sco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AR组,而血清IgE、IL-4和IL-5水平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o组血清IFN-γ、IgE、IL-4、IL-5水平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IgE的产生而对AR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辛芩颗粒联合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对豚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的治疗作用和对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清洁级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分别为AR模型无干预组(A组)、辛芩颗粒干预组(B组)、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于预组(C组)、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干预组(D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后进行喷嚏、抓鼻、呼吸频率的行为学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鼻中隔黏膜中SP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鼻中隔黏膜中SP-R mRNA表达。结果各组间在喷嚏、抓鼻、呼吸频率、SP细胞计数及S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分析显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对上述影响具有协同作用(P值均〈0.05)。结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在缓解豚鼠AR的症状,减少鼻黏膜中SP阳性细胞数量以及降低SP—R mRNA的表达优于单独用药组,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α及βmRNA在接受鼻腔CS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AR鼻黏膜组织中CS-α和CS-β的表达意义。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门诊AR患者后筛查出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其中CS敏感组36例,CS抵抗组29例。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S-αmRNA和CS-β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在CS抵抗组鼻黏膜组织中CS-βmRNA表达[(5.62±1.28)×102拷贝/μg]均高于CS敏感组[(4.62±0.48)×102拷贝/μg,t=-6.67,P〈0.01]和正常鼻黏膜组[(5.32±0.55)×102拷贝/μg,t=-8.29,P〈0.01],并在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αmRNA与CS-βmRNA的比值在CS敏感组(658.32±65.16)与CS抵抗组(525.70±68.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P〈0.01)。结论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中的CS-βmRNA高表达、CS-αmRNA表达下调提示CS抵抗的存在,CS-β在评价AR患者对CS治疗疗效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入院手术的II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根据其是否伴有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是否伴有过敏性疾病史及支气管哮喘病史、术前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检查、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过敏性鼻炎,筛选出伴有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同期无变应性因素的单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并同时比较各种变应性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伴有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疗效为80.95%(136/168),同期单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疗效为91.75%(189/20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各种变应性因素中,伴有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嗜酸粒细胞阳性、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与无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伴有过敏性疾病史及伴支气管哮喘病史患者与无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变应性因素与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必须加强围手术期抗变应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2-Ab1基因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方法:选取24只8周龄成熟雌性129/sv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OVA。造模成功后取小鼠鼻腔黏膜固定后染色评估鼻黏膜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血清H2-AB1蛋白、IL-4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和OVA特异性IgE抗体浓度。取鼻黏膜提取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2-A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鼻腔黏膜纤毛部分脱落,黏膜下可见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血清中OVA特异性IgE、IL-4及H2-AB1浓度显著增高,IFN-γ浓度降低(P〈0.05),H2-Ab1mRNA表达水平增高。结论:H2-Ab1mRNA及H2-AB1蛋白在变应性疾病中表达增高,提示HLA-DQB1基因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Th1/Th2失衡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NR)检查作为鼻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计对以持续性鼻阻塞为主要症状,经正规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106例(治疗组)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记录NR、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距前鼻孔的距离(DCAN)、鼻腔平均横截面积(MNCA)及鼻腔容积(NCV)。另以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同样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应用SAS6.12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治疗组NR明显高于对照组,NMC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治疗组有效率为100%,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NR较术前明显降低,NMCA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内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NR和N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NR和NMCA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于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鼻声反射和NR检杏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