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激活基因1(RAG1)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IL4、IL10和IgE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卵清蛋白(OV)建立大鼠AR模型并用地塞米松(DEX)进行干预,用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测试皮肤反应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鼻黏膜中RAG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RAG1基因的DNA进行测序;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10和IgE的水平变化。结果:RAG1基因的mRNA在正常对照组鼻黏膜中未见表达,在AR组和DEX干预组均有明显表达;DNA测序未发现RAG1基因有突变发生;AR组血清IL4[(106.31±12.90)ng/L]和IgE[(38.67±4.13)ng/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3.65±7.78)ng/L,(23.27±1.36)ng/L](均P<0.05),IL10[(38.15±4.89)ng/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8.74±3.49)ng/L](P<0.05);经DEX干预后,血清IL4[(92.67±16.40)ng/L]和IgE[(24.23±4.38)ng/L]水平均较AR组显著下降(均P<0.05),而IL10[(46.18±5.01)ng/L]水平较AR组显著升高(P<0.05);PCA试验在AR组90%呈阳性反应,在正常对照组和DEX干预组均呈阴性反应。结论:RAG1的高表达与AR的发病密切相关,并介导了IL4和IgE的分泌及抑制IL10的分泌。其DNA序列在AR鼻黏膜中具有保守性,糖皮质激素不影响RAG1基因的表达,推测在AR发病机制中,RAG1基因通过一个较高层面的免疫调节环节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FCER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中国变应性鼻炎人群血清总IgE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以378例确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血清总IgE检测使用UniCAP100检测系统,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CER1A基因标签SNP位点信息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结果,选取覆盖FCER1A整个基因的代表性标签SNP位点共8个,MassARRAY实验平台完成各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在6.94 ~ 5000 kU/L之间,中位数为150 kU/L.Levene检验显示每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患者血清总IgE含量的方差齐,ANOVA检验提示血清总IgE含量与各候选SNP位点基因型无关联性.结论 FCER1A基因SNP与本研究的中国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2-Ab1基因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方法:选取24只8周龄成熟雌性129/sv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OVA。造模成功后取小鼠鼻腔黏膜固定后染色评估鼻黏膜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血清H2-AB1蛋白、IL-4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和OVA特异性IgE抗体浓度。取鼻黏膜提取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2-A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鼻腔黏膜纤毛部分脱落,黏膜下可见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血清中OVA特异性IgE、IL-4及H2-AB1浓度显著增高,IFN-γ浓度降低(P〈0.05),H2-Ab1mRNA表达水平增高。结论:H2-Ab1mRNA及H2-AB1蛋白在变应性疾病中表达增高,提示HLA-DQB1基因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Th1/Th2失衡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的特征和差异,并且探讨近10年两者比例的变化趋势。方法 5486例鼻高反应症状患者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和非变应性鼻炎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地区近10年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均以男性患者为主,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小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变应鼻炎男性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女性患者,而非变应性鼻炎发病年龄在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变应性鼻炎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非变应性鼻炎比例逐渐增加。本地区变应性鼻炎在夏季高发,而非变应性鼻炎则高发于冬季。结论 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等临床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近10年两者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鼻分泌物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free light chain,FLC)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LC可能参与AR及N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9-12月就诊的AR 及NAR患者各30例以及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pecific IgE,sIgE).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包括阵发性喷嚏、鼻涕、鼻塞及鼻痒,采集患者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的总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κFLC、λFL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R及NAR组患者喷嚏、鼻涕、鼻塞、鼻痒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741、0.758、0.797,P值均>0.05).血清中κFLC、λFLC、ECP、MCT蛋白表达水平在NAR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λFLC蛋白表达水平在NAR组高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κFLC、总IgE及ECP蛋白表达水平在AR 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AR组及NAR组鼻分泌物中κFLC、λFLC、ECP及MC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ECP和总IgE蛋白表达水平在AR组较NAR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鼻分泌物中κFLC、λFLC分别与MCT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518、0.484,P值均<0.05).血清中κFLC、λFLC分别与ECP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343、0.342,P值均<0.05).结论 FLC可能参与了AR及NAR的发病,其在AR及N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肥大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参与并发挥一定的免疫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与非变应性鼻炎(non-AR,NAR)在花粉季与非花粉季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8年1~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就诊的1655例鼻炎患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与患者病史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问卷。使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花粉季,年龄(OR=0.966,P=0.001)、病程(OR =1.004,P =0.003)、过敏性哮喘(OR =2.270,P =0.013)和眼痒(OR=1.091,P <0.001)对鉴别AR与NAR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在非花粉季节,年龄(OR=0.969,P <0.001)、病程(OR =1.004,P =0.001)、过敏性哮喘(OR=2.289,P =0.005)、吸烟史(OR=0.618,P =0.030)和眼痒(OR=1.140,P 均<0.001)对鉴别AR与NAR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R与NAR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中伴随哮喘和眼痒症状显著是AR区别于NAR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7.
组胺(histamine)是机体内组氨酸在L-组胺酸脱羧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通过4种受体亚型在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和变应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H1受体,组胺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更多包括组胺在内的炎性介质,促进嗜酸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鼻致敏豚鼠模型抗原激发后上下气道炎症反应测定来研究上下气道的炎症一致性.方法 Hartley 系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制备鼻致敏豚鼠模型,OVA滴鼻激发.通过上下呼吸道行为学观察;鼻灌洗液(nasal lavage fluid,NLF)及肺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细胞分类;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NLF及BALF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OVA-SIgE)、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浓度;鼻黏膜及支气管黏膜病理组织HE染色,计算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程度.结果 ①实验动物滴鼻激发后,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鼻部症状及呼吸频率改变,实验组的行为学评分和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1).②外周血、NLF和BALF中,实验组OVA-slgE、ECP和IL-5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其差别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实验组NLF和BALF中,OVA-SIgE和ECP含量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IL-5含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0).③实验组NLF和BALF中淋巴细胞和Eos计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别(P分别为0.000和0.002);实验组NLF和BALF的淋巴细胞和Eos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④实验组下鼻甲黏膜、支气管黏膜和肺组织内Eos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下鼻甲黏膜、支气管黏膜和肺组织黏膜Eos计数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且上呼吸道变应性炎症较下呼吸道明显.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同样是哮喘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主要是一种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但同时也存在非IgE介导的免疫学机制.本文就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的非IgE介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神经生长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在有免疫功能动物体内构建的可 行性及其对甲状软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同种异体片状和“C” 型半管状工程化软骨;将4周形成的片状工程化软骨用于修复12只新西兰大白兔甲状软骨大 片缺损;一定时间取材,分别对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情况及其修复效果进行大体和组 织学评价。 结果 ①构建4周形成的预定形态工程化软骨呈乳白色,有弹性和支撑力,8周时软骨 呈瓷白色,镜下观察显示软骨组织特征;②甲状软骨缺损修复术后4、8、12周观察,修复区 愈合良好,组织学 检查修复区与正常软骨间的界面区可见软骨细胞生长及软骨基质生成,无免疫排斥迹象。 结论 在有免疫功能的动物体内可形成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获取的工程化软 骨对甲状软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变应原检测结果,了解变应性鼻炎患儿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及其分布规律。方法 应用德国Mediwiss公司敏筛变应原检测系统(Allergy Screen)测定血清中相应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根据性别、年龄、季节分层,描述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特征。结果 天津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混合霉菌(52.35%),其次是户尘螨(35.88%)、狗毛皮屑(24.31%)、猫毛皮屑(15.10%)。单一变应原阳性(59.03%)最常见,其次为双重变应原阳性(25.88%)。分组研究显示,男性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大于女性患儿;婴幼儿期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明显低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患儿,夏秋季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冬春两季,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混合霉菌,户尘螨,狗、猫毛皮屑是天津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在性别、年龄、季节分布上都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2.
13.
屋尘螨过敏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试验同IgE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强度同血清特异性和总IgE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9例对屋尘螨过敏的散发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8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6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和屋尘螨的特异性IgE水平的检测,所有个体均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结果 实验组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强度同血清特异性IgE之间有相关性(r=0.379,P=0.001),血清总IgE水平同特异性IgE水平、变应原皮肤试验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实验组血清总IgE的几何均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4IU/ml和50IU/ml,P〈0.001)。结论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结果同血清屋尘螨的特异性IgE水平有相关性,在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在疾病诊断中有参考价值,但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对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和特异性IgE水平进行预测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是特异性体制患者在接触变应原刺激后引起的发生在鼻黏膜的,以体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介导为特点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随着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发现CD4+T细胞的活化并使Th细胞分化偏移向Th2反应进行是变应性免疫反应发展的关键。本文就白细胞介素13对变应性鼻炎发病的作用和其通过STAT6的信号转导通路介导Th细胞的分化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25 mRNA及IL-33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建立卵清蛋白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同时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取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使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小鼠鼻黏膜中IL-25 mRNA和IL-33 mRNA的含量。结果IL-25 mRNA和IL-33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5和IL-33参与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该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为变应性鼻炎潜在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及其受体IL-9R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实验组卵清蛋白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病理检查证明造模成功。每组剩余4只小鼠取其鼻黏膜,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IL-9及IL-9R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实验组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鼻黏膜中IL-9 mRNA表达水平与IL-9R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857,P<0.05)。结论 IL-9及其受体IL-9R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并起到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变应性鼻炎靶向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我国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变应性鼻炎动物实验研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14年12月国内有关变应性鼻炎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复制动物模型方法及其判断标准。结果 137篇文章中所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复制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判断标准各异。 结论 只有标准化、统一化的实验前提,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