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长春春季流行性皮肤斑丘疹患者外周血中柯萨奇B型病毒。方法:取56例春季流行性麻疹样发疹患者外周血标本,扩增目的DNA并进行特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56份标本全部呈柯萨奇B6型病毒阳性。结论:柯萨奇B6型病毒可能是春季流行性麻疹样发疹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柯萨奇病毒B6所致青少年病毒疹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B6所致病毒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3年3月~6月间出现高热、咽痛、皮疹伴白细胞数降低等病毒感染征象的30例青少年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为柯萨奇病毒B6感染者,其发病有一定特点.结论由柯萨奇病毒B6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与麻疹、风疹有某些相似,但又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 RT-PCR方法证实病原体;及时治疗可完全治愈;其流行性及传染性尚需进一步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柯萨奇病毒B6所致病毒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3年3月~6月间出现高热、咽痛、皮疹伴白细胞数降低等病毒感染征象的30例青少年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为柯萨奇病毒B6感染者,其发病有一定特点。结论 由柯萨奇病毒B6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与麻疹、风疹有某些相似,但又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RT—PCR方法证实病原体;及时治疗可完全治愈;其流行性及传染性尚需进一步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弓浆虫和柯萨奇病毒曾被视为皮肌炎的病因,但是它们的真正作用远未确定。弓浆虫的作用有些多发性肌炎曾被怀疑由弓浆虫引起,因为在急性弓浆虫病中,有发热性肌痛,弥漫性近端肌无力,脊柱旁肌群变硬,伴多发性淋巴结病,有时出现皮疹,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肌肉活检有炎症,伴 IgM 滴度增高。但弓浆虫病和多发性肌炎的关系尚未肯定,在组织中未能证实有此寄生虫的存在。然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弓浆虫 IgG 和 IgM 抗体,Sabin 和 Feldman 溶解试验以及对磺胺嘧啶、乙胺嘧啶、螺旋霉素的选择性疗效均提示弓浆虫感染的可能性。Hendrickx 报告1例儿童皮肌炎,其抗体滴度增高,肌肉直接免疫荧光阳性,1例成人多发性肌炎抗体滴度增高。Samuels 报告1例成人皮肌炎抗  相似文献   

5.
Kaposi水痘样疹系指在原有遗传过敏性皮炎或湿疹基础上感染单纯疮疹病毒、牛痘病毒、柯萨奇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 因此又有疱疹性湿疹、种痘性湿疹、柯萨奇湿疹等名称1.该病多发生于3岁以内的儿童,而成人较为少见,我们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技术对患者的血清及咽拭子进行柯萨奇病毒等的筛查,并对7所学校学生的患病情况进行随机调查,登记.柯萨奇病毒阳性,4所小学及3所初级中学发病率明显不同(P<0.05).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瘙痒、咽痛、眼痛或结膜充血、腹痛或腹泻、白细胞降低.皮疹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对称分布的粟粒大鲜红色斑疹.病程1.67~4.20天.本次春季流行以皮疹、瘙痒、发热为主要症状,好发年龄局限于小学及初级中学阶段.RT-PCR技术对于柯萨奇病毒是有效的检测手段,及时的隔离和消毒是防止其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对过去20年(1956~1975)所积累的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病例进行研究.经过筛选,符合或基本符合诊断标准者58例,其中皮肌炎27例,多发性肌炎31例,伴有恶性肿瘤的共8例.本文的肌炎诊断根据为:进行性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肉活检有肌炎的变化;血清肌酶水平增高;肌电图异常;特殊皮损(多发性肌炎除外).作者对以上两病的肿瘤发生率、预后及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20 0 2 15 36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L H7∶ 2在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中的应用 /李诚让 (安徽医大一附院皮肤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 0 0 1,36(6) .- 4 2 3~ 4 2 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2例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DEB)和 1例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 型胶原检测 ,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型表皮松解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 1例作对照。结果 3例对照的皮肤标本可见基底膜带处有一强的荧光带 ,2例 DDEB的基底膜带处有一较弱的荧光带 ,1例 RDEB的基底膜带处未见荧光带。表明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LH 7∶ 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图 2参7  (赵恩兵 )2 0 0 2 15 37 色素失禁症临床分析 /唐兰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 0 0 1,34 (6) .- 4 4 212例中女性 10例。有家族史患儿 4例 ,另 8例中 5例母亲孕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病史 ,且巨细胞病毒 Ig M阳性 1例、Ig G阳性 2例 ,提示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海奉贤地区手足口病患者并发甲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80例手足口病患者,详细记录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皮损特点,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随访,调查手足口病后甲损害情况。结果手足口病后的甲损害主要表现为甲Beau's线和(或)甲脱落,发生率为12.36%(68/550),其中表现为Beau's线者占26.47%(18例),甲脱落者占29.41%(20例),同时有Beau's线和甲脱落者占44.12%(30例),有甲损害和无甲损害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发热、病程、甲周是否有皮损、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毒型别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感染柯萨奇病毒A6型(CV-A6)脱甲发生率最高(36.22%)。结论甲Beau's线和(或)甲脱落可能是手足口病的后期并发症,CV-A6为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47例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患者作了回顾性检查,47例中31例有弥漫性硬皮病,16例有CREST综合征,31例弥漫性硬皮病中8例有肌炎,而CREST患者均无肌炎.诊断肌炎的根据有血清CPK升高或醛缩酶增高,而且至少具有以下一个特点:①近端肌无力;②肌病性肌电图;③肌肉活检异常.8例中有3例在肌炎的同时伴发心肌炎,其余23例弥漫性硬皮病及所有CREST患者在临床病程中均没有肌炎和心肌炎的证据.诊断心肌  相似文献   

11.
20 0 4 2 385 微小病毒 B19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王懿林 (山东临沂市医院儿科 )… / /新医学 .- 2 0 0 4 ,35(2 ) .- 89~ 90检测 2 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人类微小病毒B19- Ig M和人类微小病毒 B19—脱氧核糖核酸 ,设立正常对照。结果显示病例组 4例 (15% ) B19- DN A及抗 B19-Ig M均阳性 ,2例 (8% )仅 B19- DN A阳性 ,2 0例 (77% )B19- DNA及抗 B19- Ig M同时阴性 ,人类 B19阳性率为23%。而对照组仅 1例 (4 % )抗 B19- Ig M阳性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说明人类微小病毒 B19病毒感染与过敏性紫癜…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肌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检测了64例SLE伴肌炎患者和43例皮肌炎(DM)患者的血清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等 ,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SLE肌炎的发生率为35 5 % ,症状轻 ,有轻度肌萎缩 ;与DM比较肌无力不明显(P<0 01) ;未见吞咽困难 ;SLE伴肌炎患者病情活动发生率[75 %(48/64)]高于非肌炎组[43 9 %(29/66)] ,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酶有所升高 ,但升高幅度均不超过正常值的50 % ,与DM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电图肌炎检出率为74 4 %(32/43) ,与DM组81 4 %(35/4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 ;肌活检显示 :肌间质血管炎 ,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明显 ;肌纤维灶性肿胀 ,匀质变性 ,横纹模糊 ,未见坏死断裂 ,病变轻微。结论SLE肌炎较为常见 ,与SLE活动相关 ,症状轻 ,肌酶升高幅度小 ;肌电图与DM无异 ;肌活检间质病变明显 ,肌纤维病变轻微 ,有明显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而有别于DM。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1]。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症状轻微,部分患儿可出现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我们于2009年11月~2010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5例,其中重症患儿18例,经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皮肌炎肌肉内微血管(细静脉和细动脉),内IgG、IgM和补体C_3沉积的发病学意义,作者用抗C_(5b~9)攻膜复合物新抗原的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皮肌炎患者和对照者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了复合物的定位研究。结果:12例儿童皮肌炎中有10例(83%)在微血管内有明显的攻膜复合物沉积,主要在肌内膜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某些较大的肌束膜细动脉也阳性,肌束膜细静脉阴性。在个别标本中,坏死肌纤维的数量或分布和具有攻膜复合物沉积的血管之间无一致性关系。 19例成人皮肌炎中5例(26%)有C_(5b~9)在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0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1:1.87,发病年龄13~81岁,平均51.52岁.58例皮肌炎患者以皮肤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占62%,皮肤损害中以双上眼睑紫红斑最多,占70%.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阳性率分别为74.3%和51.4%,抗Jo-1抗体阳性率为1.4%.肌活检肌炎性和肌电图肌源性改变分别为90%和56.9%.恶性肿瘤伴发率约为12.9%.结论:45岁以上的患者要注意对恶性肿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发病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来自东北地区DM/PM患者的49份外观正常皮肤、32份肌肉及56份外周血标本提取的DNA,以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66例DM/PM患者及56名健康献血员血清中EB病毒ZEBRA/IgG.结果:DM/PM组6份外观正常皮肤、7份肌肉及8份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正常对照组仅1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PM组ZEBRA/IgG抗体的阳性率为42.86%.2例DM并发鼻咽癌患者肌肉和外周血标本EB病毒DNA及ZEBRA/IgG同时阳性,除以上2例外,DM患者肌肉组1例、外周血组1例、PM患者外周血组1例EBV DNA与ZEBRA/IgG同时检出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与皮肌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单向放射免疫扩散法对34例瘤型麻风病人(均用氨苯砜治疗,无一例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和100名无任何眼疾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正常对照者的眼泪,以及8例瘤型麻风患者(其中7例在临床上有已愈的前眼色素层炎,1例是虹膜上有多数小结节的活动性前眼色素层炎患者)、6例非麻风的活动性内生性前眼色素层炎和44例患老年性白内障的对照患者的眼前房水(在标本收集前,这些病人均未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的免疫抑制药治疗)进行了IgA、IgG和IgM的浓度的测定。结果:1.眼泪:所有的正常对照者的标本中均检出IgA,其平均水平是27.8±15.3毫克/100毫升,麻风病人的眼泪中IgA的平均水平是21.4±6.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白念珠菌无症状性阴道寄居向症状性阴道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从10例无症状携带者、14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1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直接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结果 所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均表现出对SAP2和SAP4-6的阳性扩增.10例无症状携带者中无一个标本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的RNA可见9个SAP基因的不同表达,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结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可能与SAP基因的不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有作者发现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与柯萨奇病毒(CBV)的关系密切[1~3]。但1992年Richard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一组49例DM/PM患者肌肉中并未检测到CBV核酸序列,推测CBV并不长期存在于机体中,它在DM/PM的发病中不是一个持续的刺激因素,仅起一种诱发作用[4]。因此,CBV与DM/PM关系如何尚有争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了DM/PM患者骨胳肌细胞膜CBV受体,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探讨了CBV与DM/PM的关系。现…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00例1988年9月~1989年8月间伊丽莎白皇后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发疹病的患儿。参加本研究的标准是急性红斑疹伴短期发热,不包括典型麻疹和水痘患儿。对每例患儿详细记录年龄、症状、药物史、接触史、免疫接种和过去病史,进行全身体检。作咽拭子细菌培养,咽拭子、粪便或直肠拭子的病毒培养,尿的病毒学检查,疱液和5ml血液凝块保留作病毒学检查,对全部患儿随访一个月,必要时再作血清学检查。结果有65例儿童感染的病原体被确定,72%是病毒,20%是细菌,5%是肺炎支原体,3%是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微小RNA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