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任敏 《当代医学》2016,(24):17-18
目的 研究以单次使用静脉输注的形式专门注入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合并患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5例,都实施阿司匹林退热治疗,A、B 2组分别在8~12h内完成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A组:2 g/kg,B组:1 g/kg).随后对2组注射之后冠状动脉的血栓状况、冠状动脉直径变动情况、冠状动脉瘤出现情形以及临床状况生成书面报告.结果 2组整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5.7%(23/35)和51.4%(18/35).在实施治疗之前,A组的冠状动脉直径为(4.4±0.8)mm,治疗之后为(2.5±0.3)mm(P<0.05);B组诊治前冠状动脉直径为(4.4±0 7)mm,诊治后为(3.1±0.2)mm(P<0.05).由此可见,实施治疗之后,A组的冠状动脉直径小于B组(P<0.05).A组有4例(1 1.4%)动脉血栓,B组则没有此症状;同时2组均不存在巨大冠状动脉瘤.在整体发热时间、充血和水肿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让K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病症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显著缩小,使得病情有效遏制,但如果应用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让血液黏度上升,增大了血栓出现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沈勇 《中原医刊》2004,31(24):37-38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患者分:治疗组27例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照组22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血沉恢复正常,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等方面与22例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阿司匹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新荣 《中原医刊》2005,32(23):64-64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不同阶段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儿按发热时间长短分为A组(热程≤10d)、B组(热程>10d)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率.结果与结论疾病早期(热程≤10d)应用丙球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痛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将61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两组:静滴丙球+ASP组和ASP组。采用x^2检验证明:IVIG在川崎病早期应用能明显缩短发热病程,有效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68例KD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48例予阿司匹林(ASA)和IVIG联合治疗,B组20例单用AS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A组按用药时间(病程)不同分成两组,即A1组28例≤6天用药,A2组20例>6天用药。比较治疗前及病程1、3、6、12个月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B组显著缩短(P<0.05)。A1组治疗后CAL发病率明显低于A2组(P<0.05)。结论IVIG治疗KD疗效好。早诊断、早应用(≤6天),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6.
开始用药至热退时间(h)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的幼儿高发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对本病的治疗,既往多采用在支持疗法基础上,以阿司匹林为主,加用潘生丁或激素等药物疗法。近年来随着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下称丙球)的普遍应用,本品已逐渐成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犤1犦。为进一步明确丙球在治疗川崎病的优点,我们纵向地观察了接受阿司匹林组与丙球组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丙球治疗组:共16例,其中男8…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本文收集川崎病患儿共40例,其中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阿司匹林(ASP)联合治疗25例,单独使用ASP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桂贤 《广西医学》2009,31(11):1683-1684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ASP加WIG治疗,对照组单用ASP治疗。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提高疗效,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将38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IVIG一次静脉点滴+阿司匹林口服,B组单予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疗效。结果:静脉用IVIG加阿司匹林能显著缩短用药后发热天数,降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结论:静脉用IVIG+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为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9月淮安市洪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平均出院时间、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平均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川崎病患儿治疗过程中,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患儿康复时间和治疗方面成绩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对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探讨IVIG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1例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予IVIG 1g/(kg · d)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对照组41例予IVIG 2g/(kg · d)单次静脉滴注,10~12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WBC、CRP、PLT、ESR的变化情况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等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WBC、PLT、CRP和ESR均显示明显降低;但两组上述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初诊C A L发生率为22.5%(9/40例),对照组为24.39%(10/4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1个月观察组C A L为4例(10%),对照组C A L为2例(4.88%),对照组CAL比观察组恢复快,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1例(2.5%),对照组CAL为1例(2.44%),两组CAL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应用IVIG 1g/kg和2g/kg治疗KD ,均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应用IVIG 1g/kg和2g/kg的疗效在KD发病后2年内相似。但考虑到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和经济因素,应用IVIG 1g/kg可能是治疗KD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作者10年间收集川崎病(KD)患儿82例,发病年龄≤3岁53例,占64.5%;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冠状动脉病变(CAD)33例(40%),随访30例,IVIG 1g·kg~(-1)·次~(-1)治疗31例,热程、住院日较未用组明显缩短;随访1个月~7年,无死亡或复发病例。结果表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性高,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重复性好,拟患KD应作此检查;对于所有KD患儿应长期随访。本组病例提示IVIG对CAD具有治疗效应;探讨IVIG经济有效的剂量,仍为儿科医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0年5月~2004年5月本院收治的59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 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川崎病(S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测指标,寻找早期识别SKD患儿的预测指标,为临床上早期识别SKD患儿,制定治疗及随访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出现单个或多个脏器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住院患儿19例作为SKD组,收集同一时期确诊为川崎病(KD),但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平稳的76例普通KD(OKD)作为OKD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指标,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采用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K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OKD组相比,SKD组患儿年龄偏大,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更为显著,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更高,白蛋白及血清钠水平更低,更易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37.5个月,中性粒细胞比值≥82.1%,TBil≥22.05滋mol/L和血清钠≤133.35mmol/L的KD患儿更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不稳,是SKD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较大的儿童,较高的嗜中性粒细胞比值,较高的胆红素水平,较低的血钠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SKD。SKD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29例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婴儿KD中非典型病例发病率高,心脏受累较普遍,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持续5d以上,同时有系统组织炎症的实验室指标而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时应警惕K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g/d的效果要好于1g连续给药2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18.
陆燕凤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1-13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IVIG1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IVIG静脉滴注0.4g/(kg·d),连用5天;C组仅给予阿司匹林(ASP)(50—80)mg/(kg·d)口服,比较三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A、B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①冠状动脉病变: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临床症状:A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P〈0.01)。结论两种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在症状的缓解速度上,单次应用1g/kg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9.
吴展帆  胡湘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阿司匹林用量根据患儿退热情况决定,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总结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经典药物,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川崎病的治疗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