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温肆虐,暑湿蒸腾。张老师接诊了一个因贪凉饮冷而致阴暑的病人。接诊后,与青禾就此讨论了一番。正说着话,两人突然感到一阵燥热,抬头一看,发现空调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机了。  相似文献   

2.
胆石一症,医者多从清热祛湿、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等常法施治。笔者近年来以寒温并用法,自拟“化石汤”治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方药组成】火硝6克(冲服),桂枝、鸡内金各9克,茵陈、夏枯草各24克,郁金18  相似文献   

3.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尤以寒喘多见,发病多在秋冬季,病程绵延,不易根治。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温针疗法治疗寒喘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姜黄性寒与性温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文献资料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姜黄的性“寒”与性“温”进行了考证辨析。并通过对姜黄的方义分析,认为姜黄的药性应为性“温”,并指出“中专教材”应作相应的改动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提出寒邪具有收引的特性,本文根据古代医籍及现代临床应用相关研究,提出了“寒生引病”这一概念,并从“五体”“六经”“脏腑”及“气血津液”这一疾病发生发展阶段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等论述“引病”。“寒生引病”初始阶段为寒克五体,寒邪侵袭人体筋脉肉皮骨,主要表现为发热无汗、疼痛拘挛、屈伸不利等症状,主要治法为解表散寒通脉;第二阶段为寒克六经、寒邪侵袭三阴三阳,主要治法为温经散寒;第三阶段为寒克五脏六腑,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咳嗽、胸痛等五脏病、六腑病,主要治法为温阳散寒;第四阶段为寒克气血津液,主要表现为疼痛、水肿等的气血津液病,主要治法为温通散寒利水。寒生引病,作为一类疾病,归纳“寒主收引”引起的疾病,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温下法治疗急性寒积腹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 《江西中医药》1994,25(2):19-20
以温下法治疗40例寒积腹痛,有效率为95%。所用方药以大黄附子汤合四逆散加味。笔者体会对于寒性腹痛或寒积腹痛,医者当大胆使用温散或温下之法,不可拘于“炎症”之说,妄投清热解毒之品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7.
<正> 传统认为,温病由感受“温邪”所致,伤寒由“寒邪”侵袭而发,所谓“寒邪”、“温邪”皆指四时非时之气.从临床实际来看,朱皆如此。温病伤寒的发生虽与气候因素有一定关系,如冬季多伤寒、夏季多温病,但并非皆受气候因素影响,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有伤寒,寒冷的冬季可有温病。因而有人提出“寒邪”与“温邪”并不是指反常气候,其实质就是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史书及医典中往往疥癣并称,并指痈疽及皮肤病之总称。如《释名》曰:“癣,徒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说文》曰:“癣,干疡也。”可知当时人们该病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程度。其一,该病初起病灶很小,而后很快向周围发展;其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中焦脾胃虚寒或脾阳虚型的患者所发急性肾盂炎 46例 ,用自拟温清汤治疗 ,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 ,男 17例 ,女 2 9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5 6岁 ,平均 35 .6岁 ;病程最短 5天 ,最长 37天 ,平均 12 .6天。本组收治病例均有脾胃虚寒证 ,或脾阳虚证候 ,其主要表现为 :脘腹胀闷 ,腹痛隐隐 ,喜温喜按 ,食寒冻之品则腹胀更著 ,或泛流唾涎 ,或腹冷纳呆 ,或完谷不化 ,或形寒肢冷等 ,并有明显的下焦湿热证 ;尿频 ,尿急 ,小便滴沥涩滞 ,小腹痛。发热 ,腰酸痛 ,舌质淡红或淡胖 ,苔黄腻或白腻厚等 ,脉滑数或沉或细。尿…  相似文献   

10.
温针加中药治疗小儿寒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秀华  任勤 《中国针灸》1994,14(6):13-14
温针加中药治疗小儿寒哮临床观察马秀华,任勤(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300193)主题词哮喘/针灸疗法,寒证/针灸疗法,温针疗法ClinicalObservationonCold-syndromeofChildren'sAsthmaTreate...  相似文献   

11.
张××,女,34岁。1982年12月15日诊。患者半年前因清早在田间劳动受凉,当时仅觉全身发麻不适,不久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头痛。服安乃近等药后,头痛有所缓解,余症未减,以后又服中药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亦罔效,且病情日渐加剧,卧床不起。现症:头晕眼花,如坐舟车,恶心,呕吐,动则加剧,巅顶冷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查见:面色苍白,神疲懒言,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阴血不足,寒邪滞于血分,阳气虚衰,脉行不利所致。辨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治宜:温经散寒,调营通滞。仿当归四逆汤之意,处方:桂枝15克,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中医杂志》2021,(3):36-36
肩周炎,中医学也叫"漏肩风""肩凝症",表现为肩周疼痛,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病由于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肝肾气血虚损,加上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肩部经脉所致。中医学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治疗法则,多以针灸、针刀配合局部理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为主。早期(1个月内):不宜锻炼,需减轻持重;粘连期(3~6个月):需配合自主练功活动如"手指爬墙""叉手托上""体后拉手"等动作;缓解期(6个月后):需注意保暖,活动适量适度。  相似文献   

13.
<正>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针灸在脾胃虚弱(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79例脾胃虚弱(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为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9%(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对照组除RP、BP外其他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GH、BP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温针灸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更具优势,可发挥温针灸温、通、补的作用,对改善患者虚、寒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2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行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安全可靠,可发挥调经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且该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门诊收治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各24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结果:温针灸组有效率为95.8%,针刺组有效率为79.2%,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疼痛积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均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但温针灸对KOA的主要临床症状、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潘兰坪温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潘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人,为晚清岭南名医。博通江南叶天士之学,擅于温病及内科杂症。著《评琴书屋医略》(下称《医略》)二卷、《叶案括要》(下称《括要》)八卷行世,是研究岭南医学及学习和整理潘氏经验的重要著作。《医略》选证简明实用,略而有要,方严药精,为后人所乐用。《括要》为潘氏从《临症指南医案》及《叶案存真》中,选取其方之妙者,论之精者,或实验有效者汇编而成,在继承叶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对“叶学”在岭南的传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淫的本字是婬。如唐·张参《五经文学》云:“婬泆之婬,经典多用淫字。”《说文》解:“婬,私逸也。从女,婬声。”又解“奸,犯婬也。”段注:“婬作私,非也,今正婬音私,奸(姦)衰也。婬者,失也,纵逸也。“婬文字今多以淫代之,淫行而婬废矣。”逸、浃、佚、失:四者古通,本字是泆,今多用佚,义太过、放纵、恣肆。婬泆是余(上古定)纽双声联绵词,字形多变。故男女非夫妻非礼仪无节制地性交为婬(淫)。如《左传·成公二年》;“贪色为淫”;  相似文献   

19.
刘高丽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391-391,358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后和最危险阶段,人体机能已濒于衰减状态。在临床中,病势寒热错杂,证候进退难辨,治疗颇为辣手。现就其寒化热化的证治分叙如下: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岭南温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提出,依据岭南温病多火多湿的特点,治疗上要清火化湿并举,并要注意顾护阴液以防传变.同时,仍需强调辨证,不能逢热病必清热利湿,并要注意温病夹湿与湿温的鉴别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