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产生的酶辅助的玻璃体切割术,即应用酶化学作用液化玻璃体并分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诱导产生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可用于辅助玻璃体切割术,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也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甚至可以替代玻璃体切割术,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相似文献   

2.
酶辅助的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酶辅助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是在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前应用酶使玻璃体液化或使病变的玻璃体内的纤维增生膜溶解,解除玻璃体皮质与内界膜之间的粘连,形成玻璃体后脱离,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的一种手术方法。其优点是切割效率高,手术损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后反应轻;有助于弥补25G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对于粘稠的玻璃体、浓厚积血和增生膜切割效率低的不足,扩大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适应证。但还应进一步甄别和筛选有潜力的酶,并通过大样本临床对 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确定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称为玻璃体后脱离(PVD)。PVD可以改善部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预后,缩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药物性PVD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现就纤维蛋白溶解酶诱导产生PVD的组织结构基础、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43-345)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解降玻璃体视网膜引,粘连和使视网膜易于重新复位。玻璃体手术的困难之处在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程度和是否有玻璃体后脱离,而用一些酶有助于促进玻璃体液化和解除玻璃体-视网膜间粘连。本文就酶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玻璃体内注射酶剂水解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解除玻璃体的牵拉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一些酶剂包括纤溶酶、微小纤溶酶、透明质酸酶、中性蛋白酶、软骨素酶及枯草杆菌蛋白酶,已被用于辅助或代替玻璃体切割术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本文对有关玻璃体酶溶术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白惠玲  张文芳 《眼科研究》2010,28(2):189-192
玻璃体切割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病变玻璃体和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难度在于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存在紧密粘连或有玻璃体后脱离。药物辅助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指先于玻璃体切割操作即应用药物促进玻璃体的液化或使玻璃体内纤维增生膜溶解,以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从而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就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辅助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颜华  石华 《眼科研究》2007,25(7):493-493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直接影响玻璃体切割术的操作过程及手术效果,手术前通过非手术方法诱导PVD可缩短手术进程。本文采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PVD,探索其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玻璃体切割手术应用于临床以来,显著改善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预后~([1,2]).传统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存在较多并发症,特别是伤口渗漏、裂开、出血、视网膜和(或)玻璃体嵌顿于切口,视网膜脱离等直接与巩膜切口密切相关~([3,4]).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不剪开球结膜、免缝合、手术创伤小、手术后炎症反应轻,避免了一些与切口相关的并发症~([5]).我中心应用该手术系统对2006年至2007年在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84只眼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以期观察其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实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4期ROP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的8例患儿16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于表面麻醉下给予双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625 mg。注药后第5天,采用间接检眼镜和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Ⅱ)观察并记录患眼眼底情况,评估血管活动性;观察有无与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相关的不良反应。所有患儿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14只眼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2只眼行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后3个月,观察所有患眼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行保留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4只眼的晶状体透明度。结果注药后第5天,所有患眼视网膜动脉纡曲及静脉扩张程度明显减轻,新生血管膜变白并有不同程度萎缩。无1例患儿发生眼内炎、眼内压增高、眼内新鲜出血、胃肠道反应等与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相关的不良反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3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15只眼,占93.75%;视网膜部分复位1只眼,占6.25%。所有保留的晶状体都保持透明。结论4期ROP患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安全、有效地减轻ROP血管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酶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U纤维蛋白溶酶(后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方法 以16只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动物,所有右眼内注入1U纤溶酶,按设定的4个观察时间点随机分为4组。通过临床肉眼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考察药物注入后诱导形成PVD的情况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玻璃体腔内注入1U纤溶酶后15min-3d,药物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第1d组开始有PVD发生。第3d组效果更佳。结论 1U纤溶酶可以用作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郝静  刘武 《国际眼科纵览》2010,34(1):165-168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郝静  刘武 《国际眼科纵览》2009,34(5):165-168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染色技术的应用初步解决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靶组织透明、可视性差、切除范围不确切、手术费时等问题,从而降低视网膜损伤的风险,减少疾病复发。锥虫蓝是应用于玻璃体切割术中的新型染色剂,可使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着染,尤其对ERM染色效果好。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视网膜暴露于不同浓度锥虫蓝一定时期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视功能的影响,为锥虫蓝染色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急性视网膜坏死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单眼2例,双眼3例。发生视网膜破孔及视网膜脱离者5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仅有视网膜破孔无脱离者3眼(氩激光治疗)。手术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环扎、气液交换、眼内激光或冷凝等,全身治疗包括皮质激素、阿斯匹林和无环鸟苷等。手术的视网膜复位4眼,视力≥0.05者3眼。随访6至18个月,其中一眼视网膜脱离复发,另外3眼视网膜在位,最好视力0.2.对此类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技巧及预防性手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0-21)  相似文献   

16.
透明质酸酶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透明质酸酶可使透明质酸水解成双糖化合物,并离解细胞间质屏障,使玻璃体液化,是目前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最有应用潜力的酶之一.透明质酸酶的相关研究有可能为玻璃体手术带来新的进展.现就透明质酸酶应用于玻璃体手术的研究背景、实验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优点和主要并发症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作一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酶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粘连和使视网膜易于重新复位。玻璃体手术的困难之处在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程度和是否有玻璃体后脱离 ,而用一些酶有助于促进玻璃体液化和解除玻璃体 视网膜间粘连。本文就酶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6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0.1mL。A、B、c组分别注射纤溶酶4、2、1μmol/L;D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E组:透明质酸酶20μmol/L;F组:BSS溶液0.1mL为对照组。7d后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检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抗体分布。另取7只白兔(14只眼)进行纤溶酶活性测定,组1:一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组2:对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结果免疫胶体金电镜检测视网膜内界膜表面LN、FN显示,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免疫胶体金电镜结果与LN相似。纤溶酶1μmol/L组在药物注射后1h内维持最大纤溶酶活性,此后酶活性逐渐下降,12h后酶活性消失,D组纤溶酶活性曲线和C组走向基本一致。结论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实质是溶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LN、FN等分子胶而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透明质酸酶联合纤溶酶可显著提高PVD的效果,提示合理诱发PVD的药物应既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之间的粘连,又能液化玻璃体。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机器人手术系统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多个医学领域,也应用于眼科.研究报告显示机器人辅助的手术有许多优点,包括精确性高,灵活性好,减少术者的生理性手颤抖,提高手术的稳定性,缩短学习曲线等,但中国仍无机器人辅助的眼科手术报道. 目的 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和研制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并评估其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能力.方法 由温州医学院眼科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一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该系统本体具备2个机械手臂,可以握持眼科常用的手术器械,如玻璃体切割头、导光探头、激光笔和23G眼内镊,进行微创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由3名低年资眼科医师通过控制器操控机器人2个机械手臂的运动路径对15只离体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以验证该系统执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后脱离的可行性.玻璃体切割步骤包括制作3个23G巩膜切口、经切口导入手术器械及用曲安奈德诱导和切除玻璃体后脱离.评估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5只离体猪眼的玻璃体切割和玻璃体后脱离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现眼球的明显变形,术后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为100%.15只眼手术平均持续时间为(12.76±3.44) min,每个术者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13.67±4.23)、(10.83±:2.30)和(13.77±1.91)min.结论 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0.
眼内猪囊尾蚴病为链状绦虫的幼虫感染到眼部时引起,眼眶及眼球内各部位均可发生,引起眼内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严重危害[1,2],临床上以玻璃体内及视网膜下最常见.针对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囊尾蚴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1],包括巩膜切开夹取或吸取[1,3]、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1,3-8]和氩激光光凝治疗[3].近年来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囊尾蚴,具有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在取出囊尾蚴的同时可以消除由虫体所致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6].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