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高血压人群不断扩增.而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仍较低.高血压以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消耗着大量的医疗和社会资源,为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血栓前状态的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综述检测止凝血和抗凝血活化过程中释放出具特异性的若干分子标志物,如凝血酶调节蛋白、内皮素-1,β-血小板球蛋白、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纤维蛋白肽A,蛋白C活性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以及D-二聚体、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等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合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观察组60例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NIDDM23例)和对照组18例正常人体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进行检测,并回归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冠心病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内皮功能失调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痛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患者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纤颤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是目前因心律失常而住院的最常见的原因。房颤因其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易形成血栓 ,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心房纤颤增加脑梗塞危险的临床因素 ,而这些导致脑梗塞的机制并不清楚。近年来 ,有许多试验发现 ,血栓前状态是心房纤颤引起脑梗塞的重要环节 ,其分子标志物在AF患者中的表达有明显改变。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表达血小板粘附反应需要一个辅因子的存在 ,这个辅因子就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tlebrand因子 ,简称vWF)。大量事实证明血浆中vWF绝大部… 相似文献
5.
血栓前状态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10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的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nB含量及PAI-1活性和血粘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随着血压水平升高,PTS标志物水平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燕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汉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5):239-240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正日益应用于临床,它不仅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还可作为溶栓治疗监测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状态(PTS)相关指标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重症肺炎和8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并计数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结果重症肺炎组PLT降低,WBC增高,PT、APTT延长,Fg增高,D-D及FDP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PLT水平与PT、APTT、Fg呈显著相关(r=0.416、0.521、0.458)。重症肺炎组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显著相关(r=0.387、0.524、0.486)。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紊乱,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注意PTS相关指标的监测,对于重症肺炎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分级与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136例,按病情及危险分层分组,并进行PTS分子标志物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39例同期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3级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P<0.05);不同分层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高危和极高危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低危和中危高血压患者(P<0.05);但各组间PT、TT和APTT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TS分子标志物表达异常,并随病情分级和危险分层不同而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观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与正常妊娠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指标及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水平。方法选择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晚期50例,分为妊娠期高血压2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 l1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13例;另外选择正常妊娠晚期(正常组)50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指标(PLT、MPV、PDW),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 D 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凝血功能、vwF 水平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及轻度子痫前期组(P <0.05),高于正常(P <0.01)。妊娠期高血压组及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晚期患者血小板相关 PTS 分子标志物水平较正常妊娠晚期患者显著升高,其存在 PTS。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加重,PTS 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PTS)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非妊娠女性45例(非妊娠组)、正常晚孕女性45例(正常妊娠组)及妊娠糖尿病女性45例(妊娠糖尿病组),检测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蛋白C(PC)、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妊娠糖尿病(GMD)组与非妊娠组、正常妊娠组比较,GMD组血浆TpP、TAT、vWf、FPA、P-选择素、D-dimer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女性具有PTS,妊娠糖尿病患者则具有较为显著PTS情况,所以糖尿病孕妇产前检测凝血和纤溶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等。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时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并探讨葛根素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 AP患者78例,重型AP(SAP) 26例,轻型AP (MAP) 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葛根素治疗组40例及常规治疗组38例.两组均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静脉支持,抑酸药物,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等综合治疗,葛根素组联合葛根素注射液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前后应用EH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vWF:Ag、TM、DD,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活性、血尿淀粉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2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SAP患者血浆GMP-140为(86.26±15.28) ng/L、vWF为(236.22±31.78)%、TM为(65.70±12.27) μg/L、DD为(0.87±0.04)mg/L,血浆AT-Ⅲ为(56.13±15.78) U/ml,与MAP组[(58.68±15.86) ng/L、(126.68±17.06)%、(9.80±6.98) μg/L、(0.56 ±0.05) mg/L、( 80.38±18.29) U/ml]和健康对照组[(32.56±18.17) ng/L、(95.12±31.68)%、(4.26 ±0.92) μg/L、(0.36 ±0.06) mg/L、(98.76±22.68)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葛根素组治疗后血浆GMP-140为(31.52±15.81) ng/L、vWF为(93.32±28.62)%、TM为(4.36 ±0.82) μg/L、DD为(0.32±0.05) mg/L,较常规治疗组[(59.62±13.73) ng/L、(128.81±16.23)%、(11.23±7.62) μg/L、(0.68±0.04) mg/L]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 23.283、-28.205、-43.419、- 15.642,P均<0.001),葛根素组血浆AT-Ⅲ[(97.68±21.69) U/ml]较常规治疗组[ (76.86±17.92) U/ml]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67,P<0.01);血、尿淀粉酶和腹痛缓解时间[ (81.26±17.12) U/L、(416.37±116.50) U/L、(2.18±0.76)d]与常规治疗组[(119.63 ±51.87)U/L、(576.32±126.58) U/L、(5.26±0.58)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8、- 36.659、-13.619,P均<0.001).结论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变化可能是AP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葛根素具有改善胰腺微循环和调节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作用,对AP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及临床意义--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100名老年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血浆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片段1 2(prothrombin fragment 1 2,F1 2)的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的活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Ⅱ、Ⅲ级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vWF:Ag、P-选择素、Fg、F1 2的含量、PAI-1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t-PA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老年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抗凝和纤溶活性的降低,即PTS.因此,对这类病人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84例2型糖尿病(DM )患者,根据视网膜是否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DR)40例和无视网膜病变组(NDR)44例,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M )、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t-PA)等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DM 组患者的vWF、TM、FIB、D-二聚体(D-D)分别为144.8%±44.2%、(20.7±5.3)μg/L、(4.1±0.6)g/L、(730.0±129.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DR组也明显高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的hs-CRP、PAI分别为(4.2±0.5)mg/L、(48.6±12.6)μg/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DR组患者的t-PA明显低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把握以及血管病变的控制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立普妥10mg和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阿托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干预有显著疗效(P<0.01)。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的血栓前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血栓栓塞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高血压病存在潜在的高凝状态并没有得到公认。本文通过88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58例并发症隙性梗死)的血浆抗凝和纤溶系统某些蛋白活性的测定,为临床高血压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或称血栓前期(prethrornbotic pha8e),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表现在: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②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③凝血蛋白(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④抗凝蛋白(抗凝因子)含量减低或结构异常;⑤纤溶因子含量减少或功能减弱;⑥血液粘度增高或血流减慢等。在这些病理状态下,循环血液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会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病因,可以是遗传性的或获得性的,也可以是原发性的或继发性的。 相似文献
18.
高凝状态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检测48例心绞痛、42例糖尿病和38例脑血栓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P-造反2素(P0-selectin)和血管星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以上指标匀显著同(P〈0.05~〈0.01)。其中,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和D-D升高更明显。与无合并症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大血管为者TAT变化更显著。脑血栓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将1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DR组(NDR组)、背景型DR组(BDR组)、增殖型DR组(PDR组).以6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C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对象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DR组D-D、FIB、vWF及hs-CRP水平高于NDR组和NC组(P<0.05或P<0.001);DR组t-PA水平低于NDR组和NC组(P<0.001).与BDR组比较,PDR组D-D、FIB、vWF及hs-CRP水平升高,而t-PA水平降低(P<0.05或P<0.001).结论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D-D、FIB、t-PA、vWF及hs-CRP检测有助于DR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老年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CHD)与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及血栓前状态的变化.方法CHD合并EH患者86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合并EH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单纯CHD患者91例,健康体检者79例,分别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D-二聚体、VWF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降低(均P<0.05),且CHD合并EH及2型糖尿病组患者hs-CRP、D-二聚体、VWF水平高于单纯CHD组、CHD合并EH组、CHD合并2型糖尿病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单纯CHD组患者血清hs-CRP与D-二聚体、VWF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CHD同时合并EH及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炎症及高凝状态更显著,检测其血清h8-CRP、D-二聚体、VWF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