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以北京地区为主的27所医院2002年4月1日~2003年4月1日内镜(病理)诊断的大肠癌患者597例,粪便免疫隐血条形试纸检测粪便隐血,分析粪便隐血与癌胚抗原( CEA)、肉眼血便、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448例有隐血结果,其中阳性364例,阳性率为81.25%;隐血试验对大肠癌检出的阳性率为79.75%,CEA检出率为45.45%;308例肉眼血便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8.96%,140例无肉眼血便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64.29%;左半结肠癌粪隐血阳性率为81.39%,右半结肠癌为81.60%;中、高分化腺癌隐血阳性率为81.35%,类癌阳性率为33.33%;Duck's A、Duck's B粪隐血阳性率为78.48%,Duck's C、Duck's D期粪隐血阳性率为81.86%.结论:粪便隐血试验仍是大肠肿瘤筛检的重要手段,且阳性率优于CEA;隐血试验操作时要参考有无肉眼血便;隐血试验的阳性与否与发病部位及分期无关,但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及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查主要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对海沧周边农村地区4个行政村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总调查人数6 380例,高危人群共1 035例,1次以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580例,阳性率为9.09%.全结肠镜检查共839例,其中检出结肠癌14例,201例发现了息肉,包括腺瘤64例、非腺瘤性息肉137例,并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结论 结合粪隐血、问卷调查及结肠镜检查适合社区、广大农村地区患者大肠癌的筛查,有利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的首要因素。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早期大肠癌 5 6例。 3年生存率 95 % ,5年生存率 85 % ,均获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现将其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 9例 ,女 17例 ;年龄 43~ 78岁 ,平均 3 8岁。右半结肠癌 8例 (14% ) ,左半结肠癌 14例 (2 5 % ) ,直肠癌 3 4例 (61% )。病理类型 :本组 5 6例均未侵及肌层 ,Dukes系统分期均属DukesA组。1 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本组 5 6例早期大肠癌病人大多数无明显临床表现及体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 4例(61%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50~200 μ,g/g)、(2+)(200~2 000μg/g)、(3+)(2 000~4 000μg/g)及(4+)(>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定量粪隐血试验最佳隐血阈值、能否区分不同的大肠出血性疾病以及对大肠癌筛检的作用.方法:连续截取10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并于肠镜检查前收集两次新鲜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半定量Baso Fecal OBⅡ(B试验)和Hemoccult(H试验)隐血检查.B试验的阳性结果按每克粪便血红蛋白含量记为(-)、( )(50~200 μ,g/g)、(2 )(200~2 000μg/g)、(3 )(2 000~4 000μg/g)及(4 )(>4 000μg/g).H试验为定性试验,其结果记为(-)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B试验中,以≥( )为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对大肠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0%,其检出敏感性高于H试验,是最佳敏感阈值.B试验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出血量多于左半结肠癌(P<0.05).结论:B试验有助于确定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阳性检出阈值.如联合免疫化学隐血试验,将获得最佳的大肠癌检出效果.  相似文献   

6.
1987年12月~1989年12月,我科收治大肠癌87例,男50例,女37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直肠癌44例,结肠癌43例,并对大肠癌分期、病理性质、肿瘤分布部位、复发、转移与CEA 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发现术前CEA>5.0μg/L 者10例,检出阳性率为11·5%。肝转移6例,占60%;阴性检测者77例,占88.5%,其中16例肝转移,肝转移占20%。检出率高低与癌肿组织中CEA 浓度、肿瘤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欧洲广泛应用粪便隐血试验作结肠癌的普查。美国芝加哥市癌协会对14,074人进行粪便普查,其中4.38%阳性,在阳性病例中发现29例结肠癌。普查40岁以上11,505人,每人查粪便隐血6次,有81例阳性患者经进一步检查,10例为结肠癌。另有人对50~80岁以上人进行普查,阳性患者中同样发现结肠癌。因此,人们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高龄人群大肠癌普查的意义。方法 被查对象在不限制饮食的条件下留取晨起粪便20g,以序贯法进行隐血(SOB)检查。1994年以后加做粪免疫白蛋白(MA)试验,筛检阳性者均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的均行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均在肠镜下行电切并每年内镜随访。结果 SOB阳性232人,其中大肠癌3例,临床分期为DUKES'B期2例,DUKES'A期1例。大肠腺瘤130例,有9例间期癌,临床分期以C、D期为多。MA阳性者137例,合并隐血阳性的大肠癌2例,均为间期癌。结论 每年高龄人群SOB、MA普查有一定意义,及时对大肠腺瘤行干涉治疗对高龄人群大肠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大肠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 ,了解性激素受体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的机理。方法 运用酶标免疫组化法 ,我们检测了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在 6 0例大肠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显示大肠癌ER、PR双阳性率女性与男性分别为 71%和 4 4 % ,差别显著 (P <0 0 5 )。肿瘤病理类型与受体关系密切 ,管状乳头状腺癌阳性率 6 3% ,高于印戒细胞癌及粘液细胞癌 (P <0 0 5 ) ,肿瘤体积较大受体阳性率低 (P <0 0 5 )。表明受体作用异常 ,参与大肠癌发病始于早期阶段作为致癌与促癌激化剂。结论 直肠癌ER、PR高于结肠癌 ,提示直肠癌发病与受体密度增高及粪便滞留时间过长与其他因素参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次数粪隐血试验筛检大肠疾病的效率.方法:对323例大肠疾病患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1次隐血试验结果以本次试验结果判定阳性或阴性;2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方法是:前2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3次隐血试验结果判定是3次试验中只要有1次阳性即判定为阳性,余为阴性.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对大肠疾病筛检的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与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对癌的筛检效率1次和2次、1次和3次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2次和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出血性肠病的筛检效率1次与2次、1次与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2次与3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结肠假阳性率1次和2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次和3次、2次和3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无论做几次隐血试验,化学法和免疫法对癌检出的敏感性均无差异(P>0.05),但免疫法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P<0.05).结论:①粪隐血检测宜宣教先行,提高受检人的依从性,并且正确留取标本.②用化学法,连续做3次粪隐血试验筛检效率最佳;用免疫法,做2次粪隐血试验检测为好.③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粪隐血试验宜选择特异性好的免疫法.  相似文献   

11.
施燕 《上海医药》2014,(6):56-58
目的:调查社区居民大肠病变早发状况,评估筛查方案。方法:对社区健康档案数据库中40~70岁的常住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筛,应用全结肠镜进行精筛。结果:筛查1011人,高危人群为363人,高危阳性率35.90%。高危人群中有156人接受全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受检率为42.98%。检出大肠病变(大肠癌、息肉)87例,其中早期癌1例,大肠癌检出率为98.91/10^5。结论:单项应用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正确率低。问卷调查和大便隐血试验对大肠癌诊断有一定价值,适合在社区普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41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46例、健康体检人群101例的血清CEA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人群的血清CA724水平,统计分析CEA和CA724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和CA724水平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的水平(P<0·05);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血清CEA和CA72-4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的浓度(P<0·05)。单项检测CEA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8·5%、76·0%、67·8%;CA724为:34·1%、93·4%、65·5%;联合检测CEA和CA724为:68·2%、71·7%、70·1%。结论 CEA和CA724结直肠癌诊断和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杨松海  邓跃华  刘传磊  李帅  刘弋 《安徽医药》2012,16(10):1444-1446
目的 通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糖蛋白96(Heat Shock Protein glycoprotein 96,HSP gp96)和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的表达,探讨HSP gp96和CE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HSP gp96和CEA的表达情况.结果 HSP gp9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47.400,P<0.001),在低分化型癌中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型(χ2=4.136,P=0.042),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χ2=6.029,P=0.014),Dukes 分期C期+D期中表达高于A期+B期(χ2=6.820,P=0.009),HSP gp96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52.391,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χ2=4.026,P=0.045),Dukes 分期C期+D期中表达高于A期+B期(χ2=5.640,P=0.018),CEA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 HSP gp96和CEA的表达存在关联(χ2=9.374,P<0.05,r=0.326).结论HSP gp96和CEA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展、侵润及转移;HSP gp96可作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Aliment Pharmacol Ther 31 , 432–439

Summary

Background Guaiac‐based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s (g‐FOBTs) are most commonly used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screening programmes.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 (FITs) are thought to be superior. Aim To compare performance of a g‐FOBT and a quantitative FIT for detection of CRCs and advanced adenomas in a colonoscopy‐controlled population. Methods We assesse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th FIT (OC‐sensor) and g‐FOBT (Hemoccult‐II) prior to patients’ scheduled colonoscopies. Results Of the 62 invasive cancers detected in 1821 individuals, g‐FOBT was positive in 46 and FIT in 54 (74.2% vs. 87.1%, P = 0.02). Among 194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denomas, g‐FOBT was positive in 35 and FIT in 69 (18.0% vs. 35.6%, P < 0.001). Sensitivity for screen relevant tumours (197 advanced adenomas and 28 stage I or II cancers) was 23.0% for g‐FOBT and 40.5% for FIT (P < 0.001). Specificity of g‐FOBT compared to FIT for the detection of cancer was 95.7% vs. 91.0%, P < 0.001) and for advanced adenomas (97.4% vs. 94.2%, P < 0.001). Conclusions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is more sensitive for CRC and advanced adenomas. Sensitivity of FIT for screen relevant tumours, early‐stage cancers and advanced adenoma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Specificity of g‐FOBT is higher compared with FIT.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某社区2013年1月~2013年12月居民大肠癌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免疫法粪便潜血FOBT检测以及问卷调查对某社区居民进行筛查,通过初筛和精筛两个步骤来完成大肠癌的筛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23例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其阳性率为22.85%;粪便潜血FOBT检测223例患者呈现为阳性,阳性率为6.19%,经过上述两项初次筛查其结果表现为综合分析,最终明确2551人列入到高危人群,其高危阳性率为70.82%;1500例患者接受了电子结肠镜检查,受检率为58.80%,发现息肉、息肉样增生近1000例,发现直、结肠癌40例,中重度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110例,肠镜检查率为76.67%。在40~49岁年龄组中其大肠病变的检出率为30.21%,年龄≥70岁中大肠病变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58.37%。男性患者肠镜检出率达到了56.37%,而女性患者明显较低,只有37.65%。结论:某社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率相对来说较高,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16.
赵荣荣  张倩 《安徽医药》2021,25(12):2449-2453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前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表达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首先收取132例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住院治疗的胃癌手术病人的术前血液标本和肿瘤组织标本,然后用免疫法检测胃癌病人术前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A125,CA19-9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同一病人术后肿瘤组织HER-2和Ki-67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分析标志物癌胚抗原,CA125,CA19-9与HER-2,Ki-67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32例胃癌病人血液中发现超出正常值的癌胚抗原为46例(34.8%),CA125为20例(15.2%),CA19-9为14例(10.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HER-2表达(0)为49例(37.2%),(+)为46例(34.8%),(2+)为21例(15.9%),(3+)为16例(12.1%),癌胚抗原超出正常值的阳性表达与HER-2表达无相关性(Z=-1.356,P=0.175),CA125和CA19-9的阳性表达与HER-2表达有关(Z=-2.183,P=0.029;Z=-2.379,P=0.017);Ki-67表达阴性2例(1.5%),弱阳性1例(0.8%),中度阳性63例(47.7%),阳性66例(50%),HER-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rs=-0.274,P=0.007);同时癌胚抗原阳性与胃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分期有关(P=0.016,P=0.046和P=0.030),CA125与脉管侵犯有关(P=0.026).结论 术前血清CA125、CA19-9与术后HER-2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有关,HER-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相关血清癌胚抗原阳性与胃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相关,CA125与脉管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2013年5月—2015年8月对金山工业区辖区内50~74岁社区常住人群采用问卷危险度评估和大便潜血试验(FOBT)进行初步筛查,对初筛阳性者进一步作结肠镜检查。结果:7647人参与了结直肠癌筛查,参与率为52.51%,初筛阳性1512人,阳性率19.77%,其中600人接受结肠镜检查,240例检出病变,病变检出率为40.00%,其中结直肠癌7例(1.17%),息肉153例(25.50%),肠炎74例(12.33%),其他肠道病变6例(1.00%)。结论:结直肠癌筛查对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角蛋白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采用三种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AE1/AE3,对我院47例大肠癌术后患者331个淋巴结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重新检查。结果36个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11.9%),Duke'sC期患者微转移灶检出率高于Duke'B期患者(P<0.05)。随访显示有微转移灶Duke'B期病人肿瘤复发、远处扩散转移均较无微转移病人高(P<0.05)。结论即使是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淋巴结,也很有存在微转移的可能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栓测单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可详细阐明临床分期,并可提供大肠癌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